1965年6月1日,周恩来和陈毅在出国访问途中,在我国导弹试验基地机场接见基地部以上领导同志,听取了基地领导的汇报。此后,又于6月9日结束出国访问回国途中、6月18日出国访问、7月17日结束访问回国途中,三次在机场作短暂停留并接见基地领导。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结束国外访问回国途中再次抵达基地,这是周恩来第五次和最后一次视察基地。
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在短短十三个月内五次踏访同一个基地,这在我国国防尖端事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人们不禁要问,这里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亲自检查导弹基地准备工作
周恩来到基地的视察活动,给亲历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曾经担任基地政治委员13年的栗在山将军回忆说:“总理每次路过基地,虽然时间很短,但他一分钟也舍不得休息,总是认真听取我们的汇报,了解基地的科研、试验和建设情况,询问干部战士、职工、家属的生活。有时还让拿出基地的分布图,详细询问,认真查看。即使在用餐中,总理也是边吃边问。”检查导弹基地发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是周恩来视察基地的第一项使命任务。
1965年6月1日,周恩来和陈毅出访途中第一次视察基地,在基地第二试验部的接待室里听取基地领导汇报。当听说基地后勤部部长张志勇最早在红军西路军时,周恩来说:“你们现在战斗的戈壁滩就靠近河西走廊,是当年红军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你们掌握着我军的尖端武器,一定要搞好。有了尖端武器,我军就无敌于天下,红军西路军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听到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说文化程度不高,周恩来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过去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后来有了飞机大炮;过去你们谁见过导弹?现在你们亲自发射导弹,还不都是在实践中学来的吗?今后我们还要发射人造卫星。凡是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讲话中,周恩来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西路军的战史激励官兵,用实践出真知长才干的道理启发官兵,用我国尖端事业成就和未来目标鼓舞官兵,使发射基地官兵受到很大教育,干劲更足了。
中央专委賦予东风基地作为“两弹结合”试验发射首区的重要职能。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讨论了国防科委关于地地导弹核弹头试验方案的报告。他要求东风基地抓紧进行临时发射阵地的勘察、建设和场区准备工作,并准备进行多发改进型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包括无线电遥控导弹自毁试验和“冷”试验、“热”试验。6月14日,周恩来主持召开部分专委委员参加的会议,会上关于“两弹结合”任务议定如下:“同意在酒泉基地发射场以北约5公里处建设临时发射场。”中央专委要求国防科委和二机部、七机部的各项试验准备工作在8月底以前完成,抓紧安排好模拟核爆炸、“两弹结合”自毁等各项安全试验和操作训练计划。
按照中央专委指示,东风基地研究提出了发射试验方案,勘选、抢建了发射阵地及发射场坪,构筑了地下指挥控制室和掩体等工程,并在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开展了操作训练。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结束国外访问回国,下午抵达基地。据栗在山回忆:“到基地后,周恩来不顾疲劳,在基地第一招待所接待室听取了基地工作人员的汇报;然后与正在基地检查工作的杨成武代总参谋长谈了话,视察了导弹发射基地,观看了导弹实弹发射。”当导弹喷着浓烈的火焰腾空飞起时,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全神贯注地看着导弹在天空中飞翔。当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后,周恩来热烈鼓掌,向陪同的基地领导表示祝贺,并预祝即将实施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亲身体验导弹试验飞行航道
“两弹结合”试验的导弹,由东风首区向罗布泊落区飞行,航道下要经过一个约有1万多人口的红柳园小镇。为了保险起见,有关部门作了万全准备方案,曾经多次以防空袭名义进行相应演练,疏散人员到安全地区。周恩来6月30日视察导弹基地的同时也到了核试验基地上空,但由于没有相应档案公布,此事鲜为人知。亲身体验导弹核武器试验航道下居民安全问题,是周恩来基地视察活动的第二项使命。
关于周恩来的这次视察活动,原总装备部作家彭继超、伍献军在创作《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一书时,专门求证了原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副秘书长刘柏罗和原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张英。刘柏罗回忆说:“总理是去了核试验基地,我记得是乘飞机去的,在核试验场上空看了看。周总理在中央专委会上不止一次地讲,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用的铁塔弯弯曲曲地倒在地上,从空中看得很清楚。总理还说,真是不到新疆,不知新疆之大。”张英也回答说:“对,是有这件事情。本来总理是准备降落在马兰机场的,后来考虑是从国外回来,机上人员多,对基地不方便,就没降落,让飞机到核试验场空中转了一圈,那里本就是飞机的一条航线……这事当时很保密,基地很少人知道。”两位作者据此推测:“周总理专机很可能是沿导弹核试验的飞行轨道到达导弹发射基地的。他要亲眼看一看导弹核试验沿途情况。以周总理那样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的作风,这么做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此后,红柳园地区的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中央专委的议事日程中屡有提及。从按时间线梳理的几次讨论试验安全的会议和重要指示中可知,周恩来是把试验中航区下人民群众安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安全来考虑、来安排的。
根据周恩来关于万无一失的指示要求,有关部门特别研究了导弹飞行经过的红柳园地区安全措施。1966年9月5日下午,聂荣臻在听取国防科委领导,和二机部、七机部、导弹试验基地、核试验基地领导关于“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和试验工作安排情况汇报时指示:“导弹核武器飞行经过的红柳园,试验时居民必须疏散,一切工作停下来,以防万一。否则,物资损失事小,出现人员伤亡问题就大了。”9月21日,聂荣臻接到导弹试验基地对红柳园居民区拟采取的安全措施计划,批示:“同意来电计划,保证红柳园安全。”9月25日,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十六次会议上,研究布置了导弹飞行沿线居民的安全转移措施,指示国防科委会同兰州军区、总后勤部、铁道部、公安部及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小组,统一指挥办理甘肃红柳园地区约1万余名人员临时疏散到安全地区的工作。10月3日,聂荣臻审阅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写给周恩来的《关于第四次核试验准备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关于红柳园居民点安全问题后面,加了“为防万一,还应采取些措施”一句。
1966年10月8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央专委会会议上指示,这次试验事关重大,我们在自己的大陆上搞,不要出乱子。在讨论时,聂荣臻再次提出:“为防万一,正式试验前,对红柳园地区的居民应组织疏散。”会议特别责成总参谋部、兰州军区、铁道部组织好居民的疏散工作;要求弹着区的人员要撤离远一些。10月20日,周恩来召集中央专委会议,着重研究分析了有关导弹核武器试验中的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导弹飞行弹道下面的居民安全”再次成为重要议题。七机部的同志汇报说,沿弹道50公里的宽度内只有一个近万名居民点红柳园,导弹如若发生事故,落在红柳园的可能性很小,并从最坏处着想,已经组织了居民防空演习,在有准备的情况下,1小时内全部居民可以进入安全的疏散地区。钱学森就安全问题向会议作汇报说:“飞行试验有两种失败:一是技术水平不高,现在不能掌握的方案性、原理性的失误;另一种是能够做到,但粗心大意没有做到的失败。”钱学森根据有关科研人员的测算结果,在会上详细分析说:“飞行失误落入甘肃红柳园的概率为十万分之六,其安全程度比总理乘坐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去非洲十国访问的安全性还高,红柳园是安全的。”周恩来听后指示说,要把鲁迅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在这次试验上。这充分体现了“科研试验安全第一、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价值理念。
亲眼见证导弹部队实弹发射
发展导弹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对付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因此必须把尽快装备部队作为首要任务。1963年8月20日,周恩来令秘书周家鼎到二机部传达他的指示:“鉴于法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很久,核武器并没有装备部队,因此,考虑一下,我们可否不忙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希望做到从爆炸到装备部队不要太久。”导弹核武器马上就要进行试验,导弹部队训练和使用导弹武器的情况如何,是周恩来视察导弹基地的第三项使命。
早在1958年,国防部五院就建立了炮兵教导大队,用以培训导弹研制、导弹试验和使用部队的人员,其中就包括了地空导弹部队和地地导弹部队人员。培训结束后,陆续组建了相关部队,先是装备引进的导弹装备,以后陆续装备了我国科研人员仿制和研制的导弹。从1959年7月起至1961年间先后组建了五个地地导弹营,中心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导弹专业技术训练,达到点火发射水平,随时能够遂行战斗任务,在此基础上,导弹营扩编为导弹团。导弹部队在训练实践中总结出“以技术为基础,以点火发射为中心,以干部为重点”的训练思路,成为导弹部队军事训练长期的一个重要指导。
经过几年建设发展,我国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后能不能装备部队后尽快形成战斗力?这是周恩来最为关切的问题。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最后一次来导弹基地,《周恩来年谱》记载:“视察我国某导弹发射基地,观看地对地导弹发射。”解放军总参谋部杨成武代总参谋长、军委炮兵向守志副司令员、试验基地和导弹部队的领导等迎接周恩来视察。据时任某导弹团团长的程志魁回忆,在发射前,周恩来仔细询问了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导弹的武器性能、发射精度以及部队的技术状况和练兵热情等。他对战略导弹部队能在短短数年内取得很大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并指示:“搞尖端技术,一定要从难从严要求部队,切实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周恩来还向总参谋部和炮兵领导提出,要充分利用实弹发射的机会,多组织一些干部来参观学习,提高干部的技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搞一次实弹发射,就等于办了一个学习班,一个部队搞发射,大家共同来受益。
本次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导弹,是在引进苏联P-2导弹基础上仿制,1960年11月5日首飞成功;“东风二号”导弹是1964年研制成功,定型后陆续装备部队。将要进行的“两弹结合”試验使用的导弹是“东风二号”改进型。周恩来在听取部队相关介绍后说:“发展导弹核武器,我们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我们已经有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导弹,明天我们就会有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有洲际导弹。”发展我国导弹路线图在周恩来心里早就规划成型,中国航天人和导弹部队按照这个路线一步一步地把它变成了现实。6月30日18时10分,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导弹拔地而起,直飞目标区。发射成功了!周恩来高兴地站起来鼓掌,并代表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导弹武器研制、生产的工人、科技人员,向参加这次发射的指战员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周恩来鼓励大家说:“希望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周恩来对导弹部队官兵的殷切关怀,深深地刻记在官兵心中。
就在这次导弹发射的第二天,周恩来离开东风基地当天的7月1日,由周恩来命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构在北京宣告成立。在周恩来离开东风基地后的第118天,即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当晚,周恩来亲自审定的新华社《新闻公报》向全世界播发,大标题是“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公报说:“中国在本国的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从此,中国不仅有了“弹”,而且也有了“枪”,还有了能够“扣扳机”的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对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团结报》宋泽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