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3-11-15 14:40:06周洪磊林国明
福建农业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孵化率性腺摄食

周洪磊,林国明,陈 志,李 钧

(1.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603;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3.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25)

岩虫隶属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矶沙蚕科Eunicidae、岩虫属Marphysa,俗称“红虫”,主要栖息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泥沙、砾石底质区域,是一种较为珍贵的海钓饵料之一,国内价格高达到600元·kg-1。此外,岩虫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功能,可有效改善泥沙底质和促进有机质分解,同时岩虫提取物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作为抗癌药物研发的原材料。

近年来,由于价值高,过度采捕导致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已影响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目前,岩虫规模化人工繁育的研究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分类学[1-2]、组织学[3-4]、人工养殖[5-7]、生物医药[8]等方面,生长和繁殖性能方面报道也较少,仅杨大佐等[9]开展了室内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开展了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及繁殖性能的试验研究,以期为开展岩虫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岩虫于2022年12月取自福建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鉴江基地。试验前,选取该基地同一批同池、外观完整无伤、摄食正常、体质健壮、体重相当的岩虫为试验材料,平均体长(28.5±1.2)cm,平均体质量(2.7±0.7)g。

1.2 试验设计与日常管理

试验在标记为A、B、C的3口相邻水泥池内进行,每口水泥池内分别设置3个试验筐(平行试验),试验筐为底部和四周有孔的塑料筐,长宽高为56 cm×38 cm×29 cm,筐内底部和四周缝上60目尼龙网,筐内铺细沙20 cm。用红砖将筐底部四角垫起悬空约30 cm。开展3组生物饵料试验,分别为菲律宾蛤仔肉Ruditapesphilippinarum、牡蛎肉Perinereisaibuhitensis、南极磷虾Perinereisaibuhitensis,营养成分见表1,设置3个平行,每天投喂150 g。每天投喂1次,下午17:00~18:00点投喂,投饵时水位控制在60 cm。为保持池内水质清新,每天早上7:00~8:00全部换水,清理池底及培养筐内沙面残饵和粪便。定期测定试验池温度、pH等环境因子,观察岩虫摄食及排泄状况。

试验投喂的3种生物饵料首先切碎成2~5 mm大小的颗粒,每天傍晚均匀投喂到培养框中。试验期间日常水位控制90 cm,自然水温为9.5℃~27.5℃,盐度为22~28,水体溶氧为大于5.0 mg·L-1,pH 7.5~8.4,氨氮 ≤ 0.5 mg·L-1,亚硝酸盐 ≤ 0.1 mg·L-1。每筐放养50条岩虫,岩虫稳定钻进沙中后开始试验,试验从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5月22日,合计180 d。

1.3 指标测定

试验前测定各试验组的岩虫平均体质量,试验结束时再次测量岩虫的平均体质量,并按公式计算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记录各试验组的产卵时间、产卵数、产卵次数。随机挑选各组收集好的受精卵30个,在解剖镜下测量平均卵径;以出现三刚节疣足幼体为标准计算孵化率。

增重率= (W终末-W初始)/W初始×100%;

特定生长率=100%×(InW终末-InW初始)/180;

孵化率= 三刚节幼体数/受精卵数×100%。

1.4 数据分析

采用 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当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则进行Tukey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岩虫摄食3种饵料的行为表现

岩虫的摄食过程可分为寻食、取食和吞食3个阶段。洞口周围无食物时,岩虫躲避在砂质洞中,洞口有食物时,快速将食物拖入洞中,食物于洞口较远距离时,岩虫会延伸身体,用颚齿夹住食物,用颚齿夹碎食物后吞食。投喂食物1 min后,即有岩虫试探出洞,30 min内陆续有岩虫出洞觅食。菲律宾蛤仔碎肉不会溃散,岩虫会拖进洞内或在洞口摄食;南极磷虾碎肉容易在水中漂动,岩虫摄食相对花费时间;近江牡蛎肉更加细碎,岩虫摄食碎屑更容易。

2.2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试验组的岩虫存活率均为100%,经过180 d的投喂,各试验组的重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A组增重率最高,其次为B组,C组增重率最低,其中B组和C组增重率较为接近。A组特定生长率达0.475%,高于B、C两组。

表2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的影响

2.3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产卵量、产卵次数和初次产卵时间的影响

由表3可知,平均产卵量B组最高,其次为C组,A组最低,B组和C组的平均产卵量较为接近。至试验结束止,各试验组的产卵次数均为3次,各组每次产卵的时间间隔期大致相同,均在6~8 d内,差异较小。初次产卵时间B组早于A组和C组,其中C组最迟。

表3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产卵数量、产卵次数及产卵间期的影响

2.4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受精卵卵径和孵化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各试验组间平均卵径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B组的最大,其次是A组,C组最小;平均孵化率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最高,达90.67%,A组和B组较接近,分别为86.33%、76.00%。

表4 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卵径和孵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岩虫的摄食情况及生长差异分析

岩虫与我国分布较广的沙蚕都属于潮间带的底栖生物,但生活习性与繁殖习性均有所差异,目前沙蚕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已趋于成熟,而岩虫的规模化育苗技术还未取得突破。在繁殖方面,沙蚕是一年生的,且繁殖季节沙蚕会变态成异沙蚕体,有群舞现象,岩虫与沙蚕最大差异是岩虫亲体产卵后不死亡,可多年重复利用亲本资源,优势明显。

岩虫具有极发达的消化盲囊,其黏膜突起形成了指状绒毛,这极大地提高了消化吸收的功能[10]。在自然界中一般摄食小型底栖生物物和有机碎屑,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投喂蛋白含量较高的虾料,但投喂量控制不好容易污染水质。菲律宾蛤仔肉、牡蛎肉和南极磷虾均是岩虫适宜的生物饵料,本试验中岩虫对菲律宾蛤仔肉的摄食较快,投喂无剩余,牡蛎肉和南极磷虾偶尔少量剩余,另外南极磷虾破碎后,部分在水中漂浮,不利于岩虫摄食。投喂菲律宾蛤仔肉(A组)岩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35%和0.475%,其次为B组,C组最低。特定生长率越大代表其体质量增加越快,质量增加率越高。这与朱文博等[11]研究有所差异,其认为在促进短蛸Octopusocellatus生长方面菲律宾蛤仔肉不如蟹类。

3.2 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于不同饵料营养的组成及含量通常不同,因此,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繁殖性能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饵料营养对性腺发育的影响。饵料中对性腺发育密切相关的营养主要是脂类、氨基酸、维生素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对性腺发育的质量起决定作用[12]。投喂的3种生物饵料营养成分[13-19]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粗蛋白含量及氨基酸种类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极磷虾和菲律宾蛤仔的EPA+DHA含量较为接近,氨基酸含量也是甲壳动物南极磷虾较多。产卵结果也表明,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繁殖性能影响有所差异,投喂牡蛎(B组)在2023年4月就开始陆续产卵,且平均产卵量最高。牡蛎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氨基酸组成与岩虫相近,其营养也比较有利于岩虫卵巢发育,在产卵量、产卵率、连续产卵率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各试验组平均卵径差异不显著,卵径的大致范围在275~285 μm,可能与其亲本的种质资源有关,投喂牡蛎组的孵化率最高,达到了90.67%,说明前期的投喂饵料种类对孵化率影响较大,可以进一步研究饵料中具体成分的影响。研究也发现,水生动物的繁殖和生殖细胞的生长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关键营养物质,例如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磷脂等。岩虫一般在冬季水温7℃~8℃性腺细胞即开始发育,在福建地区一般4月份的水温会陆续达到20℃以上,所以在育苗工作开展前,性腺培育工作不可或缺。樊晓旭等[20]研究了4种饵料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繁殖性能的影响,姚卫军等[21]也指出,以混合投喂,比单一用乌贼或牡蛎投喂,亲虾性腺发育、受精卵孵化率和幼体变态率的效果更好。

3.3 影响岩虫繁殖性能的其他因素分析

除了摄食饵料中的营养物质对岩虫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外,水温、光照和水质也能影响岩虫的繁育效果。例如,Perez-Velazquez M等[22]研究了温度对野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精子质量的影响;曹昆[23]认为盐度和光照能有效诱导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性腺快速发育,盐度和光照促进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其中光照影响较大;祝斐等[24]研究了光周期对松江鲈鱼Preliminary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王赛赛等[25]研究了复合益生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延后繁殖性能的影响。水质也是影响岩虫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岩虫的育苗用水须经过24 h的沉淀和砂滤、二次消毒处理,同时要对育苗池、沙层、使用工具和场地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亲本引进前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从水中收集的受精卵要进行选优和消毒清洗,提高孵化率。靳晓敏等[26]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育苗,认为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虾苗的成功率。近年来,种质退化问题日益严重,不合时宜的催产育苗、多代持续的近亲交配繁殖,尤其是出自同一父、母本的小群体亲本,造成优良性状出现衰退,这也是影响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3.4 岩虫生物饵料的开发和利用

岩虫幼体在浮游期主要摄食海洋微藻,附底后则摄食一些动物性的生物饵料,是肉食性种类,目前养殖过程中主要是以冰鲜杂鱼为主,存在储存不便、营养单一、供应不稳定等弊端;部分投喂虾料,但虾料的营养成分无法完全满足岩虫的营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寻求替代的专用的配合饵料。目前市场上暂无商品化的岩虫饵料,主要原因:一是岩虫养殖规模较小,目前无法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二是投喂虾料因长时间被海水浸泡或无摄食容易导致水质和底质恶化。李石磊等[10]研究表明,添加动物蛋白组饲料优于投喂添加植物蛋白和单胞藻的组,投喂添加鱼粉和虾粉含量为30%~70%的配合饲料可以取得较好的岩虫养殖效果。本研究中菲律宾蛤仔肉较适作为岩虫日常投喂饵料,近江牡蛎肉适宜开发为岩虫亲本强化的生物饵料。下一步可探索岩虫人工配合饲料中使用贝类蛋白来源原料的可行性。

4 结论

经过6个月投喂,结果表明:各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增重率:A组 (135%)>B 组(112%)>C组 (106%);特定生长率:A组 (0.475%)>B组 (0.417%)>C组 (0.401%);B组开始产卵时间最早,平均产卵量最高。各试验组平均卵径差异不显著,卵径范围:278~280 μm,各试验组平均孵化率:B (90.67%)>A (86.33%)>C (76.00%)。试验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肉较适作为岩虫日常投喂饵料,近江牡蛎肉适宜开发为岩虫亲本强化的生物饵料。

猜你喜欢
孵化率性腺摄食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中国蚕业(2022年1期)2022-03-09 02:59:20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11-27 08:05:59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当代水产(2021年1期)2021-03-19 05:17:14
秋制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调查*
蚕桑通报(2020年3期)2021-01-07 03:05:20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当代水产(2019年9期)2019-10-08 08:02:44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基于MonoTrap捕集法检测中华绒螯蟹性腺和肝胰腺中的香气成分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附97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