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
[摘 要] 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紧紧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积累,创建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来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力;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亲历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构建对千米的感知;构建必要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得到反复锤炼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地建构认知。
[關键词] 学习体验;小学生;千米的认识;数学思维;学习建构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者,让他们亲历学习的过程,是打造有效学习的根本所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力的根本方法。在“千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等元素,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实践中形成丰富的学习感知,积累起厚重的学习体验,从而助推学生学习感悟的形成,促进学生对千米认识的建构。教师要构建适宜情境,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经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较好的提升。
一、依托积累,引发活力
学习认知和积累生活经验都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他们有效学习的根本,是他们深度学习的坚实力量。在“千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又需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对学习生长点的解析,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适合的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回顾、学习回望等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累,让他们对千米的学习探究充满期待,让他们对学习探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使得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活力顺利绽放。
1. 立足复习活动,激活学习积累
开展有效复习是实现新课有效教学的基础,利用复习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这是助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自主复习梳理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任务来刺激学生学习动力的生发。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懒羊羊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件展示画面:懒羊羊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度是9,可是它把后面的单位忘掉了;测量铅笔的长度是16,不知道是什么单位;测量手帕的宽度是2,不清楚该写什么单位……面对着这样的情形,懒羊羊急得在教室内转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你打算如何帮助懒羊羊呢?”这样的情境能让学生把有关测量中用到的长度单位回忆起来,使得相关的学习表象被激活。学生纷纷答出:教室地面的长度应该使用“米”作单位,手帕的宽是2分米,铅笔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最合理。
2. 巩固既有知识,唤醒学习经验
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思考,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识的学习,以进一步夯实学生关于长度单位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互动,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来回顾1米、1分米、1厘米的学习认知,在具体学具面前进一步深化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紧接着上面的学习,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出对这些长度单位的应用经验。在此情境下,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经验纷纷展示出来,比如“操场上直直的跑道是60米”“我一拃的长度是8厘米”“数学书的厚度是13毫米”“电视机的宽度是6分米”等。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忆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使得这些基本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表象变得更清晰。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更好地巩固长度单位的学习,使得学习认知有效地建构起来。
回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增强,相关的学习积累不断被激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表象建立变得愈发牢固,为后续探究“千米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亲历体验,初建感知
亲历活动学习知识,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体现,是确保学生学习活力得以释放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千米的认识”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学习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体验的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一次次真切活动中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感知和获得较为理性的学习感悟,让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学习不断走向纵深和对千米的认知表象变得愈发清晰。
1. 问题引导,诱发学习探究
问题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来源,是确保学生学习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确的探究力量所在。在“千米的认识”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围绕复习教学进行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
首先,教师要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比如:“喜羊羊驾驶着汽车在森林大道上行驶,汽车每小时行驶50米……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此时有学生插嘴道:“汽车每小时行驶50米,你确定喜羊羊驾驶的不是蜗牛吗?小学生1分钟可以走60米的路,难道汽车还比不上我们走路的速度吗?这个动画片的内容是假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和感知问题的本质。“不是50米,是50分米,50厘米,还是50毫米?”再次追问让学生对问题研究更感兴趣。此时有学生说道:“这个更不可能了,在4个长度单位中‘米’是最长的计量单位,它都不是,其他的就更不可能了。”可见,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形成必要的学习认知冲突,还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其中学生的质疑就是最好的例子——“米”是目前学习最大的长度单位了,它都不正确,其他就更不可能了。这样的结论会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还会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课堂教学达到理想高度,让学生不盲目地跟风,进入理性的思考。
2. 联系生活,激活生活经验
生活是小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重要来源。很多时候学生虽然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不清晰,但是学生会记住很多生活事例,或留下过一定的印记。为此,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联想生活来探究与问题相关联的知识。面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甚至一些学生的质疑,更多的生活经验被激活起来。这时有学生提出:“开汽车的速度是以‘千米’为单位的。”有的学生补充说:“是这样的,在高速公路上就有这样的提示,小车每小时120km,大客车每小时100km。”还有其他学生补充说:“是的,我在杂志上看到过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km左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这些生活化的信息,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解读:“千米,你们有这么多的见识,真了不起!它是什么单位呢?你还在哪里见过它?”问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神经,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三、反复锤炼,深化理解
千锤百炼方能出精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在反复的锤炼中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学习建构才会变得更加扎实。在“千米的认识”的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千米的认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对千米的由来的探索,又要高度重视千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存在,让学生在一个个的实践体验、生活经验的联系中更有效地建构千米的学习表象,实现不断深入学习。
1. 立足生活体验,感悟千米
生活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最有力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千米的重要抓手。在“千米的认识”后续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并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学生感悟千米与米的联系。
首先,教师要利用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参与“千米由来”的探究学习活动:“刚才同学们都知道‘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喜羊羊拿着计算器在操场的100米的跑道上来回走着,1个100米,2个100米,3个100米……10个100米。此时,画面转换,10个100米不是1000米吗?怎么这个计数器上显示的是1km,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分析画面信息,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新的学习思考:“好好的1000米,怎么说变就变了,1km这是什么呢?”学生的疑问会造成学习争议的发生。随着学习争议的形成,学生会感知到1km就是1000米,还可以表示为“1千米”。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解读视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画面研究中更好地理解1千米的由来,发现1千米实质上是1000米。
2. 应用学习积累,建构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感知,进行必要的学习反刍,能实现有效的学习建构。
首先,教师要设计问题诱发学习思考。比如:“通过喜羊羊的计算,以及学习思考,你认为1千米会是怎样的一些情形呢?”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对1千米的研究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有学生提出:10个100米,是1000米,是1千米;還有的学生提出:走廊是50米,走20次就是1000米,是1千米;学校200米圆形跑道,跑完5圈也是1000米,即1千米。随着不同学习积累的交互,学生对1千米的学习感知变得丰厚起来,在实际学习中更好地建构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形成1千米实际就是1000米的学习认知。
其次,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深化对千米的理解。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1千米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们会悟出:“千米”所表示的长度是比较长的,可以用“公里”来表示。由此可见,把学生置于相应的学习实践中,他们必定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形成有效的学习建构。
四、练习反思,深化建构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扎实的训练来支撑,需要必要的学习方式来造就。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积累起较为理想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发展数学思维,就需要让学生经历相应的练习与反思学习体验。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应用中深化学习,在反思中加深学习理解,进而形成数学认知。基于此,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一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训练和学习反思中,以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千米的学习建构不断深入。
1. 开展训练,促进学习积累
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必要的训练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深入,让学生对“千米的认识”的学习变得更厚实,对学习的理解变得更深刻。通过应用与思考,学生能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比如,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题,以加速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巩固。比如:喜羊羊思考着汽车每小时行驶50( ),飞机每小时飞行1200( )。随着学生对千米应用的加深,教师还要引入其他的问题,比如:晓明1分钟可以走60( ),他骑自行车1小时可以走12( )。这样,能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分析,在比较中更好地建构千米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更有实效性。
2. 引导反刍,加速认知建构
在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回望,使其更好地反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再咀嚼,让学生在混沌处再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反思与互动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促进千米学习的不断深化。
比如,当学生提问:千米也叫公里,是指一个比较长的距离。但是如何才能把它记好、记牢呢?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进行必要的互帮互助,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反刍,让他们在不停地咀嚼中更好地建立起千米的表象。比如,学校操场上100米的塑胶跑道,10个这样长的跑道刚好是1000米,即1千米。经过具体事例的解读,学生会更好地理解1000米的长度就是1千米,2000米就是2千米。随着学习互动的增强,学生对千米概念的建构变得扎实起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让自己努力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身于数学知识形成的探究活动之中,使得他们的学习活力不断激发,学习的思考能力、交流合作意识等都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强化、个性化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参与实践、合作、质疑中得到相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