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玲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可理解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期满并通过结业考试后依法获得的毕业证书。“X”是指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包括大众熟知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学历证书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行整体评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频繁挂科,未能修满学分,则无法顺利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对学生掌握的技术及具有的能力进行辅助评价,可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将“1+X”证书制度应用于高职院校,旨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该制度在高职院校应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X”证书制度实施之后,高职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现有教师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无法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指导,导致“1+X”证书制度执行难度较大[1]。此外,各地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面向社会新发布的“1+X”证书数量及申报的证书试点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的证书认证、培训、考核任务加重,真正给予学生的指导较为有限。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中,一部分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这部分教师本身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专业技能究竟应该如何应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部分教师从企业退休后被高职院校聘任为客座教师,带有兼职性质,这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虽强,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教”的能力较差。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导致“1+X”证书制度的执行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不小的差距。
“校企合作”并非最近提出,但真正能够做好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2]。受此影响,高职院校能够用于“1+X”证书制度的教学设备等实训资源数量不足,功能升级速度无法达到社会企业的标准。这会造成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时使用的设备、教导学生掌握的一些技术可能早已被社会企业所淘汰。因此,学生即使认真、仔细地学习,未来的就业发展空间也注定有限。一些高职院校也在尝试吸纳社会资金,希望在校内建设或改进部分实训资源。但某些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所需的实训资源需要耗费巨资才能完成修建,而仅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封堵资金缺口。受此影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训成绩较低,获得相关证书的难度加大。
一些特定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缺少直接培训资源,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书证通融”。所谓“书”除了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之外,还包括为了获得学历证书所必须参与的专业课程及技能培养。所谓“证”在一定程度上与上文所述相似——学生现阶段接受培训并获得的证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代差。以高职师范相关专业为例,师范专业作为培养从事教育行业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其专业课程教学也要主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从目前高职师范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培训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加上学生通过各种考试所获得证书其含金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书证融通”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个人的学习与发展均会面临诸多阻碍,不利于实现全方位深度发展[3]。
办学归根结底应该践行“学以致用”理念。一方面,不能出现“学生身怀屠龙之技却无龙可屠”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应该联系紧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建立在“解决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前置条件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1+X”证书制度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改革时,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岗课赛证”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科学完成教学模式转型。
(一)岗。具体指工作岗位。教育的浅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在社会中长期生存的能力。深层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当前社会运转机制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岗位的招聘考核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工作,进而在完成相应劳动之后获得报酬,首先实现“自己养活自己”。任何一个工作岗位均由若干技能、知识、职业素养构成。明确了工作岗位的本质之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经常提及的“岗课对接”可以理解为:将专业(学科)课程转变为工作过程课程。为了完成这种“转变”,首先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需要注意,这种改革应该呈现出颠覆性的特点,而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部完成改革。
(二)课。指课程、课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定不止一类,包括通识课程、文化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课程等。当前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很多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岗位要求变迁加速的大环境下,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总体来看,岗课对接并不是岗位与某个专业课程对接,而是岗位应该与一个大专业方向对接。例如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质上大同小异,高职院校在开设这些专业课程时,应该避免设置专业课程隔阂,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三)赛。指代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类比赛。现阶段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下已经遇到了岗课对接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将比赛加入其中,难度会进一步加大。从反方向来看,由于这些比赛的参赛者主要以高职学生为主,很少邀请社会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如果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这些比赛之中,意味着“赛”与企业的对接较为浅显,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四)证。如前文所述,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对以上四个词汇进行整体分析,所形成的高职高专课程融合改革方向必须得到明确——至少是在现阶段,高职教学模式必须控制在“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方面,至于学生是否有充足的时间、精力用于考取其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应当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化”的问题[3]。必须避免出现的情况是,“岗课赛证”绝不能以另一种方式落地——某些教具开发企业与另一些社会企业合作,开发出一些专用于特定工作岗位的教具,高职院校购买这些教具并教导学生使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具开发生产企业支持的技能大赛,考取由这些企业以及背后的各类“协会”承认通过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模式表面上看实现了“岗课赛证”的融合,但本质是由教具生产开发公司主导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上大幅度朝着教育资本化的方向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岗课赛证”的融合过程中,必须以高职院校以及真正有人才需求的社会企业为主体,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高职院校。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若要实现“岗课赛证”融合,首先需要助力提高师资力量,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4]。可行性方法如下。
1.针对一些“毕业后即走向教育岗位,缺少社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当鼓励其走访企业。可以5 年为限,要求这些教师在该期限内至少完成6 个月的实践锻炼,应做到“切实、深入了解社会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操作规范、理论知识”方面的需求。如果这类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上述要求,其实践教学能力理论上可得到极大提升,对高职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均有益处。
2.在教师参加社会企业实训、走访的过程中,“1+X”证书制度也应面向教师实施。很多高职教师已经获取本科毕业证书甚至更高级别的毕业、学位证书,故“1”已经实现。这些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自己也报考某些职业资格考试,从而实现现身说法。
3.高职院校还应对上文提到的“从社会企业退休人员招聘特岗教师”这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人员补充进教师岗位之后,可以从专业工作视角出发,教授给学生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顺利考取各类证书的概率。
高职院校现有的教材对推行“1+X”证书制度的帮助不大。若要实现“岗课赛证”融合,必须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进而完成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将编制教材的人员从教育界扩大到社会面,组织多元主体合作编制全新教材。例如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有关“职业素养”的知识也至关重要,这关乎一名从业者能否长期坚守工作岗位并真正做出贡献。
2.教材的模式应该从传统模式朝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转变。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知识占比应该提升,只有如此才能突出对技术、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聚焦社会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从多个角度阐述某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提出相关要求的理由。
3.完成新型教材的编制之后,还应全面创新高职高专“岗课赛证”教学手段,系统性优化教学思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融入教材之后,新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否则教学改革便属于“形式主义”,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校企合作的全新开展方式可由地区教育局出面牵头,由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三方共同出资并签署长远合作协议,使高职高专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具体方式,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为主要出资方,在高职院校内不断建设并完善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是“厂中校”模式还是“校中厂”模式都可实现。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资源缺乏、技术老旧、设备长期无法得到更新的问题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师生均可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切实提升,进而为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提高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构建并应用紧扣岗位能力标准的深度课程体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1.高职院校需要对社会企业的岗位能力进行有效提炼。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走访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应善于总结企业岗位能力的标准,之后将相关经验编制成系统化、规范化、知识化的课程,以便将相关信息传授给学生。
2.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专业群教学资源”加大整合力度。一方面,高职院校仍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标准,坚持办学理念不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得墨守成规,应该大胆对接、引入社会高水平教育机构前沿的新理念、新知识,提高高职师范相关专业教学水平[5]。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合,去伪存真之后,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全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内容。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制度出现时,立意大多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执行期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无法达到预期。“1+X”证书制度的创设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其就业砝码。问题在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资源不足,难以支撑大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考取各类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为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只有从更加广泛的视角切入,将““1+X”证书”制度拓展为“岗课赛证”模式,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最终真正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