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1 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公平性分析

2023-11-14 07:54闫温馨张石默刘珏
中国全科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公平性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闫温馨,张石默,刘珏

100191 北京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人力资源包括一系列旨在促进或改善人类健康的职业[1],是卫生资源的核心成分和中枢系统,与其他卫生资源相比,除了社会性、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消耗性外,还具备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源的特点:人才队伍的稀缺性、提供产品的特殊性、行业的公益性及对知识的依赖性[2]。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是组织机构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此外,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在建设上常忽略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资源差异[3]。目前国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研究较多[4],多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研究对象包括地区、省、区(县)等[5-6],研究目标主要是卫生人员总量、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等[7],缺乏从全国整体视角对我国各医疗机构主要类别卫生人力资源的概述。因此,本文对2005—2021 年全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12 类医疗卫生机构、5 类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趋势描述,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平性分析,从而为未来各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2021 年全国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2)》(http://www.nhc.gov.cn/mohwsbwstjxxzx/tjzxtjsj/tjsj_list.shtml),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2)》(http://www.stats.gov.cn/sj/ndsj/)。

卫生人员指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一律按支付年底工资的在岗职工统计,包括各类聘任人员(含合同工)及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本单位返聘和临聘不足半年人员。经济指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统计的卫生人力资源类型包括全体机构卫生人员数、城市卫生人员数、农村卫生人员数,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人员数,主要卫生人力资源面板数据包括总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管理人员。数据包括全国和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数、城市地区总计数和农村地区总计数(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用年均增长率反映卫生人力资源平均增速和发展趋势,计算公式见式(1)。

计算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分析我国各地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类别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分布情况,计算公式见式(2)。其中,h 为指标值,μ为h 的均值,r 为按人均GDP 排序后省的卫生人员数累计百分比。

洛伦兹曲线和CI 是卫生资源不公平的衡量指标,表示不同经济水平省份之间的不公平分布情况。当洛伦兹曲线为对角线时表示均匀分布,洛伦兹曲线越偏离对角线,不公平情况越明显。将该指标应用于人力资源密度变量时,按人均GDP排序的人口累计比例显示在X轴,卫生人力资源密度的累计比例显示在Y 轴[8]。CI 定义为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面积的两倍。CI 值为正值表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在人均GDP 较高的省份,而CI值为负值表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在人均GDP 较低的省份,CI 越接近0 表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越公平[1-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通过计算CI,对我国各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总量发展情况

2005—2021 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每万人口)呈上升趋势,从41.50/万人口增长到99.00/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58%,农村地区增长尤为明显,从23.09/ 万人口增长到120.42/ 万人口,年均增长率达10.87%。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人员数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05%;妇幼保健院(所、站)的卫生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为6.34%;卫生监督所(中心)的年均增长率较低,为0.18%,且自2011 年起呈下降趋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9%(表1)。

表1 2005—2021 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总量配置(每万人口)Table 1 Total allocation of health human resources in variou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5-2021(per 10 000 population)

2.2 全国主要类别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情况

从卫生人员总数上看,注册护士的年均增长率较高(8.03%),而管理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偏低(1.95%),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管理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各类卫生人员增长有限,均低于整体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类卫生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均较快,达12.19%~20.60%。与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年均增长率(4.42%)相比,其卫生技术人员(15.25%)、执业(助理)医师(12.78%)、注册护士(22.83%)增长较快(表2)。

表2 2005—2021 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Table 2 Allocation of major health human resources in variou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China(per 10 000 population) during 2005-2021

2.3 各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分配公平性

计算各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总数、4 类卫生人员数的CI,结果显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与地区人均GDP 水平有关(P<0.05),多数医疗机构的各类卫生人员数CI>0,表明卫生人力资源集中分布在高GDP 地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类卫生人员的CI 较高,达0.33~0.39(P<0.0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人员总数的CI<0(P<0.05),表明集中分布在低GDP 水平地区(表3)。

表3 2005—2021 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的集中指数Table 3 Concentration index of health human resources in variou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5-2021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均等化指标——人均占有量、CI 评价全国多类医疗卫生机构、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并对多中心、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在经济水平上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全面估计。

3.1 把握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发展差异,构建新格局

通过比较全国城市与农村卫生人员总量发展变化趋势发现,在城乡差异上,我国农村地区各类卫生人员人均占有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城市。2005—2021 年农村人口数量在减少,但卫生人员数量却不断增加,且自2010 年后,农村地区人均享有卫生人员数高于城市,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不断扩大,明显提高了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可及性与公平性[10]。2009 年“新医改”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创立了优势条件。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来看,卫生人员结构升级,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占比不断提高,但村卫生室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资源CI 较高,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网的“网底”[10],实证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设稳步推进,地方行政部门在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了对村卫生室的规范管理[11]。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城镇,农村地区整体医疗资源配置较低,影响了农村居民就医选择,不利于医患信任关系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的铺设[10]。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网络使用的简易性、便捷性,充分满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远程医疗服务需求,以弥补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发展新兴远程医疗管理模式[12]。

3.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要多措并举建设人员队伍

实现“全民健康”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由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到2020 年,中国每1 000 名常住人口至少应拥有3.5 名基层卫生人员[13]。然而,根据《2021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1 年每1 000 人中的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仅为3.14 人,这表明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14],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的不均衡现象仍然严峻。

根据CI 计算结果,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存在分布上的不均衡,但不公平程度较小,在进行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时,政府常更注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通过宏观调控推动公平性的实现[15]。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中仍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体现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类卫生人员的CI 较高,提示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配置不全面、发展不协调,当前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对基层卫生资源的影响,对于人口密度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是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16],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推广工作,充分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广泛促进信息共享,为低经济水平地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15],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质量,加强职业认同,改善队伍结构,将单一筹资机制转变为多元筹资机制,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稳定基层卫生队伍[7]。同时,国家和地方应出台响应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卫生管理人员在地区和机构间的流动机制[17],扩大组织结构优势。

3.3 促进医防协同发展,提高卫生人员质量

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在CI 上的差异显示,医疗系统卫生人力资源仍集中在发达地区,而公共卫生系统资源下沉,保持了良好的公平性,在医疗投入大于公共卫生投入的现况下,该结果预示着欠发达地区的医防裂痕在进一步弥合。多年来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了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技术支撑的网络体系,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18]。在进行医院的改革建设过程中,也要明确其公共卫生职能定位,落实公共卫生职责,链接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间的服务网[19],构建组织结构优势。我国虽采取了援建和财政支持等措施向边远地区提供医疗支持,但尚未制定整体政策、缺少人才培养到人才能力提升的整体策略[3]。

综上,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建议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国家要统筹激励,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国家和各省份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意识,扩大公平性与可及性。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未进行卫生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等质量指标的量化,此外《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只报告了卫生人力资源的人数,缺少对于全职当量的计算,因此对于实际人力资源供给的估计尚不精确,未将不同地区卫生人员的工作强度考虑在内,这一因素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考量和校正。

作者贡献:刘珏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和可行性分析、论文撰写,并对文章整体负责;闫温馨负责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论文撰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张石默负责数据整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公平性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平性问题例谈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