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及生态建设研究

2023-11-14 02:13丁淑彦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6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诚信

丁淑彦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0 引言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而诚信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文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作了全面部署,强调高校作为科研单位是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科研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分析影响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探索建设科研人员内生诚信、科研环境外促诚信、诚信管理贯穿科研全过程的生态系统,对确保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坚守诚信、追求真理、不被外界的干扰力量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科研诚信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1 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科研诚信

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和中坚,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1]。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一篇论文、一个项目、一份获奖荣誉可以承载的,而是要落实到社会生产发展实践,真实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实实在在的积极影响。因此,科技创新和诚信是一体的。科技创新是一项求真的艰辛探索,在此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必须以诚信为基石,不能容许半点弄虚作假。科研探索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索,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发现它、利用它而不能杜撰它。没有诚信,科研探索的“真”便不复存在,科技创新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事实上,科研失信的危害远不止于失信内容本身,还意味着巨大的衍生社会成本。一方面,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试验结果的造假,可能需要同行许多人的验证投入才能发现;另一方面,一项领先的科研发现,往往会成为该领域众多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方向,如果这个方向本身就是虚幻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则意味着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消耗。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高校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科研诚信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是否以诚信的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对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现身示范是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培育研究品质、筑牢道德底线的鲜活课堂。作为“净土”形象存在的高校,承载着人民对真善美的美好期待。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是传承诚信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理应做践行诚信的典范。

1.3 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研诚信

实现成果转化,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是科研活动的根本指向。只有秉持诚信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转化,发挥科研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作用。一切在科研活动中的伪造、篡改和弄虚作假行为,不仅不能发挥转化实效,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科研转化过程,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进程的延误。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分析,同样需要恪守科研诚信。科研活动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获取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手段,关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潜能的发挥。科研失信就如同教师职业成长道路上的高压线,一旦失信,不仅不能在科研求真的道路上走向深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把握事物发展的真正规律,而且会因为道德底线的突破影响正常的职业发展。

2 高校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

2.1 影响科研诚信的因果链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分析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时,内因和外因均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对科研人员、科研评价人员、科研管理人员3类主体在科研活动中是否诚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三类主体科研诚信的内因具有较大的共性,外因则存在着交互的影响,形成环环相扣的因果链(见图1)。

图1 不同主体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

2.2 内因是影响科研诚信的根本因素

作为科研诚信的主体,不论是科研人员、科研评价人员还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存在的,而具体的人意味着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道德修养、业务能力以及需要层次。汪伟良等[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科研诚信行为与行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科研诚信知识、科研诚信技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科研诚信知识对科研诚信技能和科研诚信行为都产生显著影响[2]。科研诚信主体对科研诚信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其科研诚信行为,具体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科研诚信的要求,科研主体对此是否有清楚的认知是践行科研诚信的先决条件。王聪等[3]基于36所A类“双一流”高校的160 项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政策文本,从正面阐述科研诚信与负面阐述不端行为两个角度对高校科研诚信政策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及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政策采用多个概念来表述与科研诚信和不端行为相似的含义,但其中一些概念在文本中缺乏明确的定义,且存在模糊概念叠加使用的问题。认知的偏差进而引发行为的偏差,因此,科研诚信知识本身是否明确具体、科研诚信主体对科研诚信知识是否理解成为影响科研诚信行为的首要内因。

知是行的先导,但由知到行还需一番艰苦的追求。科研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同样需要经历知、情、意、行4个阶段实现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科研诚信的“情”在于科研主体对科学研究发自内心的尊重、敬仰和崇尚,对求真探索的一种强烈自尊意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人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取得科学的突破。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是作为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存在的,正是团体成员的信任与协作,一步步推动着科学的前进。吴冠军[4]从政治哲学与博弈论角度出发,分析认为恪守科研诚信、维护学术声誉,不仅是自利性-策略性地捍卫学者个体,同时是政治性-团结性地捍卫学术共同体。在知和情的基础上,要实现科研诚信并且取得科研成就,完成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还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很强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科研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抵御名利背后形形色色的诱惑。这种能力包含科研人员研究探索规律的求真能力、科研评价人员客观公正的判断能力以及科研管理人员服务于科研事业的管理能力。

2.3 外因是影响科研诚信的重要变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科研诚信的主体,既是个体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针对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诚信行为,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科研诚信的因素,包括疏通引导类和约束监督类;另一类是不利于科研诚信的因素,包括干扰诱惑类和评价激励类。这些因素分别从正向和反向作用于科研主体的科研诚信行为。

从2009年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写出版《科研诚信知识读本》,到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都尝试从正面引导科研工作者朝着科研诚信的方向努力,强调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践行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文化。除了引导性因素,疏通性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从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到2021年《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也都对制约科研诚信的堵点作了疏通。疏通引导并不能保证所有成员在所有情况下保持诚信,因此,来自各方面的约束监督也是保障科研工作人员不偏离诚信轨道的有效手段。从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实,疏通引导和约束监督从正反两方面促使着科研工作者朝着科研诚信的方向前进。

近年来,科研失信行为屡有发生,剽窃、数据伪造、代写代投论文、同行评审造假等严重影响着科研的公信力。进一步分析这些科研失信行为的背后都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科研诚信中所涉及的利益既有科研工作者的利益也包含科研产业工作者的利益。代写代投论文的工作者、营利性杂志的工作人员等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学术会议等平台向科研工作者投来快速出科研成果的捷径。面对干扰诱惑,考虑科研压力,一部分科研人员选择铤而走险。这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得当的查处,很容易使科研人员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谋求科研产出,违背科研探索求真的本质。另外,关于科研水平的量化评价和奖惩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科研人员失去科研诚信。杨晓冬[5]认为,屡遭诟病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科研诚信被恶意透支的制度诱因。有限的高质量期刊论文出版量和内卷的论文发表要求,辅之以绩效评价、职称晋升、经费拨付、大学排名等相互挂钩的评价与激励,无论是科研人员、科研评价人员还是具体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在个人的生存和单位的发展压力下,都很容易沦为科研失信行为的实践者和纵容者。从体制外的干扰诱惑到体制内的评价奖惩,科研主体在科研失信谋求功利与科研诚信有失公允的道路上艰难选择。

3 高校科研诚信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内外因共同作用于科研主体,影响着高校科研诚信的生态。由此,高校科研诚信生态建设需从科研主体内部诚信能力的培养和外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两个方面协同着力。

3.1 注重科研人员诚信能力的培养,增强科研诚信的内生力量

3.1.1 加强科研诚信知识教育

对科研诚信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是科研主体实践科研诚信的前提,而科研诚信知识本身是否清楚明确、通俗易懂则是科研主体准确理解科研诚信的前提。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科研诚信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科研规范,没有明确地告诉广大科技工作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6]。刘萱等[7]依托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4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对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发现,仅有13.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对有关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非常了解,有38.4%的科技工作者不了解或基本不了解。袁子晗等[8]关于我国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的调查发现,60%的调研对象不知道学校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的管理机构是什么。这些数据表明:其一,高校科研诚信知识的规范性、统一性和明确性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学术规范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明确科研诚信在具体行为中的规范,规范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其二,高校关于科研诚信知识教育的管理机构、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有待明确。科研诚信实施明确之后,有效的宣传教育就成为重点。谁负责教育,教育谁,什么时候教育,怎样开展教育,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科研诚信知识的教育效果。同时,为了确保科研诚信教育的质量和督促教育对象及时巩固、更新相关知识,明确规定培训频率或课程认证的有效期也是非常必要的[9]。

3.1.2 培育科研自尊的品质

科研自尊是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秉持自重、自爱,并要求自身及其科研成果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科研自尊意味着科研人员发自内心地热爱科学研究,把基于客观规律的探索看作一份神圣的事业,对于科学发现的崇尚和敬仰;意味着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的尊重和保护。科研诚信知识教育解决的是科研人员“知”的问题,科研自尊品质培育解决的是情感认同的问题,直接影响科研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培育科研自尊的品质,需要在科研人员接触到科学研究的那一刻就对科学研究有全面的了解,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学生初步探索研究的开端,加强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精神的普及教育是培育科研自尊的重要节点。贯穿科研生涯全过程的宣传教育以及科研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保护科研人员科研自尊的有效手段。

3.1.3 提升科研人员负责任研究的能力

如果说科研诚信知识教育和科研自尊品质培育解决的是“德”的问题,负责任的研究能力培养解决的则是“能”的问题。品德和能力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犹如左膀右臂,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尤其如此。科研期待过高而科研能力不足往往是科研失信的重要原因。负责任的研究能力培养从正面引导科研人员的求真探索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这种能力应当包括基本学术规范能力、数据管理能力、研究方法使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2 提升科研全过程的诚信管理水平,增强科研诚信的外协力量

科研主体诚信能力的培养是科研诚信的根本,规定科研诚信的实践方向,科研全过程的诚信管理则是科研诚信的保障,在维护科研诚信的同时,将科研失信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基于科研诚信管理中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科研过程的特点,设计科研诚信生态建设全过程管理思路(见图2)。以科研项目过程、科研历程(如研究生阶段)、职称阶段为管理的具体时间轴,以事前教育引导、事中监管帮助、事后激励警示贯穿科研探索的全过程。

图2 科研诚信生态建设全过程管理

3.2.1 提升监管帮助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

在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困惑,这种情况下如果能获得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帮助,就能有效避免科研人员走上歧途。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信并未转化为科研诚信,其根本原因在于科研人员缺少一个在学术上可以安身立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科研才能,只得求助于其他渠道和方法,反过来对科研诚信产生损害[10]。以科研成果统计评价为例,一般按照年度进行统计,且层层作为评价考核依据。然而,科学研究不像春种秋收一样有固定的生长期,更像是一种寻宝工程,并不会在期待的确定时间段获得设想的结果。科研考核的有限期和科学研究的无限期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为诚信和失信的问题,其转化的条件在于矛盾激化的程度。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科研考核统计的有限期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其初衷也只是为了衡量年度科研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因此,面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对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将矛盾的激化程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这种范围既不至于使科研人员通过科研失信铤而走险,又能使科研人员以只争朝夕的激情深入研究。

3.2.2 严肃激励警示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科研生态对高校科研的意义如同水之于鱼,对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科研评审是否客观公正、科研管理是否一视同仁、科研失信是否严惩不贷、科研服务是否及时高效等都是科研生态的真实体现。尽管我国科研经费直线上升,但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不足40%,这既是耸人听闻的数据,也是中国科协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权威数据[11]。一方面是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则是一线科研人员经费申请难、报销难问题堵点的难以疏通。科研经费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发挥服务科研的作用,需要在科研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探索。2021年《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为下一步的深入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外,为了预防科研中的投机主义,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严肃查处既是对诚信科研的尊重,也是维护诚信科研生态的必然要求。

4 结语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科研人员自身对科研诚信重要性的理解以及科研能力是决定科研活动中能否坚持诚信的决定性因素;科研监管、科研评价的有效合理是推进科研诚信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当把注重科研主体诚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科研全过程的诚信管理水平有机结合,不断优化高校的科研诚信管理,为科技强国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诚信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