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晓露
当语文教师以来,思考最多的是习作教学,教学难点也是习作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从目标上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索四个方面。习作教学作为“重头戏”,承担着“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的目标递进,并且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双减”之下有效习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作文课包含这几种课例:习作理论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训练课和习作讲评课。
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习作课可分为习作理论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训练课和习作讲评课四类。习作理论课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习作理论课经常会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分享会上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分享自己的收获。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双减”严格控制了书面家庭作业的时间。所以,教师一定要“物尽其用”,充分利用现有的统编教材。仿写,不是机械进行模仿,更不是抄袭。仿写既要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又要发挥创新精神——结合实际和积累,创意进行表达。本着节约时间成本和节约纸质成本的原则,笔者要求学生在书上完成的小练笔。
例如,在执教《找春天》中,“课后小练笔”是仿写《找春天》第4—7 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这样的段落仿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原因分析:学生容易被“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几种事物所局限。改进办法:1.仿写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如果准备画一幅春天的画,需要几种颜色的彩笔?一旦学生确定好“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几种颜色,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天里不同的景物和画面。2.仿写时,把事物赋予生命。前半句写出“ × ×在干什么”,后面用比喻拟人或夸张的手法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象。3.学生的脑海中先有画面,再有诗句。教师可以采用“图画+文字”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气的,它是会发光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让文字“发光”的技能,学生的作文有了“发光”的语言,才能吸引住读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发光”呢?概括一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1.要巧于修饰、润色语言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创作过程,同样的内容和构思,有的人写出来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有的就会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比如:
A.冬天来了,白雪带来了冬的寒冷。
B.冬天来了,白雪像一朵朵绒花,飘飘悠悠,赶走了秋姑娘的惬意。
A 句就让人感觉很直白,B 句只是加上了“一朵朵、飘飘悠悠、赶走了”的修饰,就把冬天写“活”了,整个句子显得特别有意境。
2.要学会变笼统为具体
把语言写具体,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平淡的语言。比如,写“热”会描述“这里很热”,语言太过于笼统。如果改成“这里太热了,火球一样的太阳烤得柏油马路滋滋作响”这样写就具体多了。再如,写“瘦”如果写成“这个女人长得很瘦”就很笼统,改写成“这个女人瘦得就像一根电线杆子”就会具体许多。我们再看看鲁迅是怎么描写“瘦”的: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来,却看见一个凸颧骨,薄薄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具体,就是要将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可摸可感,这样语言的层次感就产生了。
3.要善于巧妙地组合
有时候把一些看起来平铺直叙、简单直白的句子排列组合在一起,也能达到一种“平字见奇”的语言效果。比如,班里一位学生写“爸妈因为名牌可不可靠的意见不统一而吵架”的片段:妈妈说广告里天天说的“大宝天天见”,我们相信大宝,所以每天都在用。爸爸说广告里也没说老干妈怎样,我们还不是都在吃?爷爷说上广告的好,但不完全好,不上广告也并非都不好,我们要既信广告又信实际,那样才能面面俱到。这段文字组合得很成功,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质朴的文字却显示了小作者的语言功力。再如,一位学生写班上的三个同学: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厚。聪明的满是灵气,老实的全是正气,憨厚的露出几分傻气。这段文字平实质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拍手称赞。
很多人都认为习作中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才是好文章,于是总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语,却让人觉得如同鸡肋。言简意深方传远,其实只要语言组合的巧妙,便能让简单朴素的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4.要善于运用幽默
在写作时如何使自己的习作“幽默风趣”,这就需要广泛阅读和灵活运用文字的功底。幽默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如一个学生在《我在家里“赚钱”》一文中写道:社会在改革,我的家庭也在改革,暑假里妈妈、爸爸和我制定了一份合约,实行家务承包制——我和爸爸都当上了家里的打工仔,开始赚钱。例如:做饭20元、扫地5元、洗衣服10元、收拾房间10元……一个暑假,虽然我赚了不到200块钱,但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平日里的辛苦和劳累。这里用“赚钱、合约、承包制和打工仔”等风趣幽默的词语,比直接写“我学会了干家务活,体会到妈妈的辛苦”要生动得多。
要写出幽默的语言必须得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如添油加醋、正话反说、错误搭配、褒词贬用等“制造”幽默的语言片段,慢慢地自己文章的语言也会越来越有趣。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其实说的就是,文章贵在有新意。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文章有新意,脱颖而出呢?我们只要掌握以下几个“绝招”。
拟个好的标题,就仿佛文章长了一双“灿若星辰”的眼睛,能够在瞬间吸引读者的目光。教师教学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也应有“抓人眼球”的态度,努力做到:精准、独特、新颖。例如:《垃圾也想有个家》这篇文章把“垃圾”拟人化,突出了“文明”的主题,可谓视角独特。还有《一滴水历险记》《一块肥皂的日记》等标题,都让人眼前一亮。
作文课上,最让教师头疼的就是雷同现象。千篇一律的选材,似曾相识的语言,让人无心批阅。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聪明的作者应该给自己的文章设置悬念,使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描绘出的整个口技表演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缓慢到紧张。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第一个场景描写了四种声音齐发,形成一个“四人重奏”;第二个场景主要起了过渡作用,描写了声音逐渐消失;接着是描写失火、救火的紧张场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口技表演,使整篇文章通过形象的描写逐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这样的描写张弛有度,连绵起伏,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1.精当选用词语
就是要选用具有生命力、穿透力和新鲜感的词语。《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诗人贾岛犹豫不决用“推门”还是“敲门”之际,在反复思量时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给贾岛建议用“敲”字突出夜静更深时敲门声的响亮。”于是,便有了千古名句“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时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精当选用词语,才会创出佳作。
2.恰当运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够使习作语言形象生动,并且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著名作家秦牧会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小溪一路蹦蹦跳跳,追逐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玻璃球,淘气的样子引人驻足。”“天上的白云像一团团棉花糖,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丝丝的春雨就像奶奶纺出的线一样。”“家里的摄像头就像是班主任老师上课时盯着我的眼睛一样,让我不敢随便放松学习。”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都出自于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中,怎么样?文章有没有让你感觉到震撼?
3.适当引用诗文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为后世学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素材,善于引用诗词的作者不仅仅是自身文化底蕴深厚,更是将文化底蕴渗透至文章内部,当然文章引用诗句一定要恰当,才能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有助于说理抒情、增加文采,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形式是思想的外衣。有了深厚的思想,如果再有不拘一格的形式外衣,定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所以,远离常式,启用变式,在表现形式上的避俗求奇,能让学生的文章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1.标题式
一篇文章里的小标题,三、四个最为合适,小标题之间要有关联,有一定的规律或者联系。比如,笔者班里的党紫峻同学曾写过一篇作文《这儿真美……》,几个小标题分别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文章结尾写道: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们的诗经园也跟着四季变化披上不同的新衣,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氤氲中向阳生长,晨读诗经,午诵诗歌,暮吟诗词。
四个小标题以“春、夏、秋、冬”为线索,以诗句为标题,独具匠心。
2.书信式
书信体作文首先要格式标准: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等要齐全。书信体作文一般最适合与别人交流沟通,便于真情流露。有一名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从不和老师交流,可他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写作实力,不仅语言流畅,而且真情流露,写出了许多心声,并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对班级的管理意见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当然,作文形式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日记式、病例式、说明书式、实验方程式等。只要能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这些创新的习作方法,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三种课型是习作训练课,大部分的习作训练课都是按照“审题、选材、构思、动笔”四个过程来上的,结果都不甚理想。笔者的习作训练课主要教学生根据题目和要求搭建习作支架:搭建“写作支架”又叫列提纲,也可以称之为“写作计划”,它能构思习作的大致框架、整理写作思路,使习作结构清晰。举个例子: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
中心思想:凡事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只有亲自尝试,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写作支架:
第一部分:
1.一次我在书上看到盐水可以浮起鸡蛋,打算试试。(内容略)
2.做实验的过程。(重点段)
3.失败过程。(次详)
第二部分:
1.分析失败原因,改进实验过程。(详)
2.试验成功。(次详)
第三部分:
总结:我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在三年级初期,笔者一般会给学生搭建好“写作支架”,然后慢慢教给他们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只要学生能把搭建习作支架运用自如,写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作文讲评课”重点是作文批改,因为批改是讲评的前提。“双减”来临,教师太忙,就连每周一次的全校教师集中公开课都变得奢侈。如何“偷懒”?笔者和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师一起研究“作文批改”,通过多次教研设计了“三年级作文批改温馨提示”:
学生作文互批、互改方法指南
1.浏览全文,用“①②③……”标出自然段。
2.默读全文,用“○”圈出错别字,并在字的上方用“改:×”格式纠正。
3.细读各段,用方框标出写得好的词语,并在词语的上方写出近义词。
4.精读各段,用“≈≈≈”画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句子,并在句子下面批注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
5.朗读全文,用“_____”画出不通顺的句子,在句子下面改通顺。
6.通读全文,写出自己的感受,用“学生评语:……”的格式写。
每个单元有具体的修改温馨提示,举个例子:
第四单元:续写故事
学生修改:
1.找出描写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来。
2.找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用“”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学生评价:
本篇习作语言(流畅、朴实……),(能/不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写出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明过生日的(原因/经过),构思(合理/不合理),结构(完整/不完整),非常(符合/不符合)人物特点,(有/没有)真情实感,(表现了/未表现出)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是篇(优秀/合格/不合格)的习作。
每次的批阅提示提前贴在作文背面,然后由学生分步按照要求互批、互阅。当然批阅形式是多样的:同桌互相批阅、小组交换批阅、小组长批阅、好友结对批阅等。在进行作文讲评课时,教师和小组长会选出最好的作品和最优秀的批改者放在大屏幕上进行分析、朗读和表扬。
学习,贵在积累。尤其是学生平时辛辛苦苦写出的一篇篇习作,千万不要像猴子掰玉米一样,写一篇丢一篇,一学期下来,两手空空。
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一学期的习作进行整理,做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集”。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好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出具有班级特色的“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