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学历与能力”模拟实战

2023-11-13 15:15:40邢建军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18期
关键词:陈寅恪梁启超学位

邢建军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华大学国学院刚成立时,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摇头道:“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就这样,当时既无名望又无著作,也无学位的“三无”学者陈寅恪被聘任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寅恪非常博学,他学贯中西,连清华大学的教授们也常来听他的课,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至于陈寅恪为什么没有学位,陈寅恪的侄子曾经问过他本人:“你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梁启超、曹云祥和陈寅恪三人,你对谁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实战佳作1

吾师道也,夫庸求学位有无

张梦圆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次讨论会上发言。就三人来说,我对陈寅恪先生感触最深。

韩愈曾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陈寅恪也说:“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古之人从师,今之人问道,都将核心指向学到知识,又何顾师承何人,学位几何?今天我来谈一谈让我感触最深的陈寅恪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师道纯粹!

其实,自为千里马,何惧无伯乐?

陈寅恪终进清華大学,成为人人尊敬的“教授的教授”,根源还是在于自身硬实力——贯通中西。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就会感慨本该如此,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千里马。所以,像梁启超和曹云祥一样的伯乐确实很重要,但自身——你得是一匹亮人眼目的千里马。就像当今我国的“外交天团”,不论是在工厂艰苦环境下自学日语,抑或是在学校求学期间苦练口语,都是凭借自身努力求道而成千里马,令人敬佩。

自古圣贤皆寂寞,多有隐者留其名。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对比:昔时状元郎不闻其名,而落第者却家喻户晓。学位、名利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本领和才识。就像著名隐士陶渊明,不汲汲于功名,潜心归隐,专心于道,终千古流芳,给后人开辟出另一条人生可走之路。再看陈寅恪,追求知识干净纯粹,不被学位局限自身,也如钱锺书先生所说:“人越干净,越高贵!”

同学们,当今时代,钢铁丛林,灯红酒绿,处处充斥着诱惑,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正在求道的我们,千万不可被世俗的评判标准遏制住自我发展的脚步。学位永远不是求取知识的终点,它可以在你求学的路上存在,但它不能作为求学的终极目标、毕生追求。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不重要。”

陈寅恪的回答,与古贤韩愈的主张交相鸣响,共同演奏出对后世的劝诫,对我们每代人的期待。

要知道,未获奖的村上春树也受人爱戴,无声名的民间艺术家也能奏响《百鸟朝凤》,而你我,纯粹学习的求道人同样也会受人喜爱。

吾师道也,夫庸求学位有无?

我的发言完毕,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精彩认知!

评析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充分,从引出观点,到丰富例证,再到当代青年怎样做,把问题分析得深刻有力;文章中心明确,所写内容时时刻刻围绕“提升能力,学位不重要”的论点展开,观点突出。

写作点拨

从梁启超的角度看,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院刚成立时,向校长推荐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著作但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陈寅恪比著作等身的自己要有价值、有才华。梁启超先生给我们的感触是:谦虚为人,善于举荐人才;认可别人的优点,赞赏别人。

从曹云祥的角度看,曹云祥在陈寅恪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著作的情况下任用了他。曹云祥校长给我们的感触是:重视人才,任用人才;灵活变通,不唯学历。

从陈寅恪的角度看,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十几年,并没有花心思去谋求一个学位,而是集中时间学习知识,他认为知识、能力比学位重要;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后,凭借着学贯中西的能力成了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也成为“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给我们的感触是:追求学问比追求学位更重要,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会绽放光彩;真才实学才是一个人的追求,名利在真才实学面前并不重要。

实战佳作2

素袍不必添花锦,布衣何须佩香囊

梁正浩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听了在此之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还是对陈寅恪先生感触最深。

明代宰相宋濂说自己“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想必陈寅恪先生也是这样的人——重学术而不重名头。

我们应该学习陈寅恪先生身上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蜀国名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自然是一个比名头更实际、更重要的标志,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和实力,到哪里都能撑起一片天。所以,古有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今有任公力荐陈寅恪的美谈,伟人的历史、精神总是如此相似。你听,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此等言词无异于孔明先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肺腑之意。由此可知,想要做成一番事业的人从来没想过要争什么名头。

陈寅恪先生说自己怕被专题“束缚”住,在我看来,先生是自谦了。这哪是“束缚”呢?这是醉心于学问啊!果然,非志无以成学!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的志气总是会被纷繁复杂的事物所消磨,我们似乎越来越看重地位、名头,而忘记了为何而出发。就像曹云祥问及陈寅恪时,也是先问是不是博士,有没有著作。须知:学习知识是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进去的,求索真理的路上容不得半点杂质。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陈寅恪先生那样一颗对学术清澈、纯粹的心。

名头终究只是个虚名,只不过是一个头衔、一个称号,它自然可以让人第一时间了解你,但若空有名头而无本事,撑不起“鼎鼎大名”,反倒要遭人笑话了。所以,何必追那名,逐那利,像陈寅恪一样做个“三无”学者,不照样成为“教授的教授”?

你若着素袍,不必添花锦;

你若穿布衣,何须佩香囊?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评析

文章结构清晰,思路明确,采用了正反论证,通过正面举例和现实问题的对比,深刻论证了“清澈、纯粹对学问的重要性”的观点。全文语言自然流畅,尤其是结尾处两句,生动形象,照应标题,给人以思考。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陈寅恪梁启超学位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11-12 20:34:26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28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4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