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珍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兴唐代诗风的起点,他的诗歌主张集中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感遇》三十八首中。这组诗践行了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所倡导的“兴寄”“风骨”等诗歌创作理论主张,影响深远,从而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陈子昂还把他的诗歌主张践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齐梁以来,诗歌绮丽婉媚、浮艳雕琢、无病呻吟,汉魏风骨荡漾无存。陈子昂极力否决齐梁靡丽诗风,要求洗华从朴,强调唯有直接表达才能最真实、最直接地抒发真切的情感,他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曰:“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在这篇序文里,陈子昂首先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高度总结了当时文坛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并对当时文坛一直风靡的齐梁间“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之遗风表示出十分的痛心、忧虑和怅恨。为了整治齐梁以来文风浮华、形式竞繁所造成的诗歌内容空洞的弊病,也为了改变文坛“风雅不作”“彩丽竞繁”的萎靡现状,陈子昂标举“兴寄”“风骨”的改革旗帜,倡导作家应该作有风骨的、健康向上的诗歌。
陈子昂要求文章要有“兴寄”,就是“比兴”和“寄托”,是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作者的抱负,发扬“比兴”讽刺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要求文章要有“风骨”,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骨”要求文章的文辞要端直、刚健,“风”要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要爽朗鲜明、具有感染力,由此可见,“风骨”便是陈子昂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全面要求。综上可知,陈子昂反对齐梁以来没有“兴寄”、没有“风骨”的文学作品,他革新诗歌的目的不仅仅是美刺比兴,更多的是要通过文学作品去寄托济世的人生志向与功业理想,匡正齐梁极饰雕琢、无病呻吟的不良诗风,进而追踪建安风骨。陈子昂力倡诗歌改革,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以“兴寄”“风骨”为指导思想的诗歌革新理论,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诗歌革新主张,“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陈子昂开创的唐诗风骨,振起了唐代的诗风。
为了根除齐梁以来形式靡丽、语言华艳却不见作者抱负襟怀、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之畸形文风,陈子昂以“兴寄”“风骨”为诗歌革新的指导思想,在诗歌写作中勇于袒露自己的人生志向、反映社会问题、抒发真情实感,丰富深刻且铿锵有力,从而拓宽了诗歌的内容题材,呈现出与齐梁以来的诗歌迥然不同的新面貌。《感遇》诗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其最能体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的特点。
陈子昂刚正不阿,无惧无畏,他的诗歌作品也敢于对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进行讽刺和批判,如《感遇》其四: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浅层来看,陈子昂用乐羊和秦西巴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赞美秦巴西忠厚慈善,批评乐羊残忍无情;实则是借古讽今,讽刺武则天滥杀宗室,宠用酷吏,痛斥当朝官员为一己之富贵失去人性,残忍虚伪。这一首诗用了两个典故做对比,更为直接。
又如《感遇》其二十六,这首诗借穆天子西天遨游的传说,暗指唐高宗李治受武媚娘的魅惑,竟废黜王皇后为庶人,立武氏为皇后的淫逸之事,讽刺了帝王不体恤宫闱旷怨,表露出对深宫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陈子昂心系天下,敢怒敢言、敢说敢做,他还有一部分诗歌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困苦的百姓的体恤和同情。如《感遇》其十九: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武则天未公然夺取李唐政权前,一群以法明为首的僧人,假造了一部名为《大云经》的佛经,歌颂武三思是弥勒佛的化身,应代替李唐王朝,成为华夏之主。这些臆造杜撰的经书,与武则天取代李唐王朝的私心极其相投。于是武则天称帝后大力提倡佛教,愚弄百姓,巩固统治。这首诗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周武王朝广建佛寺、大塑佛像以至于劳民伤财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批判和对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又如《感遇》其二十九,垂拱三年冬季,武则天欲开通蜀道,诛讨雅州生羌,进而征伐吐蕃,陈子昂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朝政、对民生的关注与思考,上书极力劝谏。诗歌中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结果将是如何,而是凭借着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刻画了阴郁可畏的征行环境气氛,暗示了战争的前景并不光明。这首诗反复描写了西征道途艰难险阻,真实地描写了士兵们在高山深谷、冰天雪地中艰难行军,被驱赶着去进行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的情形,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士兵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同时,最后两句也明确地指出了当权者的决策失误,是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根源,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权者的穷兵黩武。
怀才不遇,空有志向,陈子昂也有不少感怀身世之作,表达了对自身不公遭遇的无奈和愤慨。如《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是陈子昂实践“兴寄”“风骨”主张的代表性作品。这一首纯用比兴之体,陈子昂以“兰若”起兴,以“兰若”的秉性自比,以此来比喻自己虽因直陈利弊触犯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被贬职,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刚直纯洁的正义精神依旧不改。“幽独空林色”,“幽独”二字道出了诗人只想救世济民无意与百官争宠夺利,然而却因自己昂扬奋发、才华出众、天然高贵之态,足以“空”碌碌无为、趋炎附势的武攸宜等达官显贵的艳丽媚俗之“色”,以至于在官场中屡受排挤压抑,而两次锒铛入狱。“幽”字和“空”字都是为了突出渲染“独”字,强调了兰草和杜若独处于深山幽谷空林之中,是全篇的点睛之处。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转而感慨其青春凋零。日暮加上秋风,暗淡的色调和萧瑟的情调交织在一起,“兰若”的命运不需多问便可知。尽管自己已被迫远离朝政也不免再遭受卑鄙小人的迫害,而虚度春夏,“芳意”也只能凋零,感慨像自己这样品格高洁、才能出众的有志之士寂处于“幽独”之境,不为时所赏、老死山林、抱负成空的悲剧命运。写到这里,全篇的兴寄之意便得到了既明快又含蓄的表达。
此外,陈子昂还在诗歌里抒发了对于自由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如《感遇》其六: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陈子昂有卓尔非凡的才干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多次耿言进谏,而终饱受夺职、囹圄之苦。陈子昂以昆仑瑶树、传说中的玄凤、青鸟,比方美好的所在;态度鲜明地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鄙夷,所以他在诗中把“昆仑”当作可以逃脱世俗、可以脱离尘世喧嚣、可以实现超凡脱俗的美好地方,无不在表达向往神仙境界的情怀。也可以看出,这首诗也是陈子昂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己,寻找排解苦闷的路径,寻找抚慰心灵的道路。
针对六朝以来诗歌因过于注重对偶、藻饰、典事等外在形式而严重地阻碍了内在情感的表达这一弊端,在《修竹篇序》中陈子昂提出对诗歌艺术的要求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因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只是用自然的音调,雄浑有力的语言,自由的格律去表现那种慷慨悲凉的情感,然而诗中却蕴藏着一种高远的意境与豪放的气概,充满着清新自由的生命力”。
陈子昂强调“兴寄”,极力否决齐梁靡丽诗风,要求洗华从朴,强调唯有直接表达才能最真实、最直接地抒发真切的情感。所以《感遇》诗不过多注重使用华丽的词汇,不注重“异人”的篇幅结构,更注重诗歌内容和所寄托情感的真实,一改六朝以来诗歌堆砌辞藻的缺陷,代之以质朴清新、浅显易懂之词,使诗歌简洁练达,以情取胜。
如《感遇》其三十五,开篇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世为豪族”的出身和匡时济世的志向。“拔剑起”简单的三个字,却愈见遒劲英武,直接表达了诗人当时慷慨奋发而欲大展宏图之意。但陈子昂深入边塞,了解到边防守备虚弱无力,匈奴为所欲为的实际情况后,不由自主地忧郁感叹:“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祸患,武则天却并未吸取历史的教训、进纳谏言,加强边防军队力量,怎能令人不忧虑愤慨呢?故情不自禁地反问:“谁言末忘祸?磨灭成尘埃。”用最直接的语言反问自己,也是对统治者的发问,语言苍白,却最显真诚,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陈子昂《感遇》诗里“既嗅不到六朝‘宫体诗’的脂粉气味,也看不到唐初‘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他把自己远大的政治志向、怀才不遇的苦闷忧愁和对统治集团治国无法、暴政虐民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体恤,用朴素无华的语言一一呈现,写得如此直率、如此感人,句句真诚、真切、真挚。
在《感遇》诗里,陈子昂还采用了“比兴”手法,托物言志,直表心志。《感遇》其二,是被后代极为崇尚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其比兴手法的使用。《感遇》其二诗人欲表达自身才华出众却独立零落的惆怅悲伤之感,但诗歌开篇却不急于倾诉这种壮志难酬的感伤,而是以兰花杜若生之于春夏时节起兴,并比之于自身的卓绝多才,通过兰若居深谷幽林来比喻自己才识卓越却不被任用,以兰若独自枯萎凋谢暗示自己壮志未酬、抱负成空,引出作者青春消逝、功业无成的无奈和苦闷。其义含而不露,借兰若自喻,含蓄隐忍的表达感伤,却更能让读者深窥其“孤芳自赏”的悲痛而深表同情。此外,以秋风怒号,比喻动荡不安的社会;以湘水清源,比拟单纯真挚的节操;以大海震荡,比喻天下动乱不安等。这些比拟贴切自然,不仅生动形象地彰显了作品思想情感,而且还凸显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感遇》诗中,使用叠字,是陈子昂提高诗歌艺术感染力、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通过整理《感遇》诗中叠字的使用情况可知,诗中叠字使用次数非常多,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如《感遇》其二“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其三“苍苍丁零塞”;又如其七“茫茫吾何思”;其十二“呦呦南山鹿”“青青成斧柯”;再如其十四“天命良悠悠”;其二十四“盈盈不自珍”;其三十二“驱逐正蚩蚩”。陈子昂高频的使用叠字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诗歌朗朗上口,既有利于加深读者在阅读《感遇》诗时的愉悦感,也有利于《感遇》诗的传唱更为广泛和更加久远,这也正是《感遇》三十八首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魅力所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丰富广泛、真挚感人,一改齐梁以来诗歌无病呻吟、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弊病,不再关注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粉饰太平,而是着眼于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人生人事,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以所见所闻抒发了命运之感慨、功业之理想、自由之寻求等,为后继的诗歌革新者树立了榜样。陈子昂主张“兴寄”“风骨”,他的诗歌缘情而作、有感而发,力破六朝以来“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之遗风,对初唐的华而不实、繁缛滞涩的文风起到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产生了“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的效果。“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陈子昂主张的“兴寄”“风骨”为盛唐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深刻地影响了李白、杜甫、韩愈等其后的诸大家,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拐点,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颇具闪光点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