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汉字构意是指以古人生活背景和物我关系观察为基础进行造字的字形构造意图。因此,汉字字形尤其是古文字字形具有较强的象物性,字形是语意的具象化、可视化,字形与词义的联系直观,对词义具有映射作用。古诗中的某些字词保留着与字形构意相切合的古义,从汉字构形角度赏析诗词,可以更好地明确诗意,领会诗歌选字、炼字的精妙,从而更好地体会古诗之美。若应用汉字构意进行古诗鉴赏,通过汉字构意说解,引导发挥想象,构筑画面,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情感、意境,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要旨。
随着时代的演进,汉字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给鉴赏古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以古诗《夜宿山寺》为例进行说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涉及的“危”字字义丰富、演变复杂,《辞源》中有九个义项,在《辞海》中有七个义项。唐迪在《“危”字字义的历时演变》中提道:“先秦时期,‘危险’的义项是‘危’字最常用的义项……先秦时期出现的四大义项在两汉时期持续发展。‘危险’义项比之先秦使用频率有所增加,其仍然为‘危’最主要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危’字的常用义仍是‘危险’……唐宋时期,‘危’的主要义项没有大的变化。‘危险’‘危亡’的意思一直持续沿用……元明清时期,‘危’的常用义,仍是‘危险’”。[1]这种词义沿用性较强的词语语义较为固化,且“危楼”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作合成词使用,释为“危险楼房、危险建筑物等”。以上用语历史情况和现代汉语使用情况较容易导致鉴赏过程中用常用义解释诗中义的现象产生,从而造成诗意理解不准确,无形间增强了古诗鉴赏的难度,此为其一。其二,相关资料给出的解释几乎是:危楼,高楼,危即高的意思,有的解释还特意说明在诗中特指“山顶寺庙里的楼阁”。笔者认为此处解释词义有所偏颇,并未完全展示出诗歌传递的全部内容。 “危”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战国文字像“人”立于“山”上,另有“人”在“厂”之上,“厂”为岩石之形,这里的“山”“厂”“石”都表示高而危险的地方,人在其上,表现出了害怕的神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危,在高处而惧也。段玉裁的注释在许说的基础上补充了“人在厓上”这几个字,更贴合“危”字造字象意的意义指向——“在高而惧”,意思是站在高处使人恐惧。如果通过“危”字“在高而惧”的造字象意来解释,诗意更加完整明确。可译为:山上寺院内的楼阁高得令人站在上面都感到害怕,高到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都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仙人。这样明确融入“惧”的意义,对“高”的程度进行补充,为后文夸张地“摘星”“惊天上人”建立心理逻辑,诗意更顺畅明确。因此,从字形构意出发,找出贴合诗中义的意义,可以增强理解力和感受力,为进入诗歌的意境和鉴赏艺术手法做好铺垫。
诗歌创作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讲究对汉字的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力图实现诗歌言简而意丰、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的审美特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为诗歌鉴赏带来了难度。即便有的古诗语言“明白如话 ”“通俗易懂”且“易于成诵”,但这并不代表这类古诗鉴赏起来就很简单,曲世川在《古代文学精华录》中指出,“语言明白如话,诗意却回环多姿”。[2]这是对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一诗的评价,这一评价就很中肯。一直以来,对《春晓》诗意的看法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概有三种:一是诗歌所绘画面并不优美明媚,而只是诗人对狂风暴雨冲击春鸟、春花所流露的惋惜之情;二是夜里是风雨落花,可是,第二日阳光灿烂,百鸟争鸣。这正表示春意正浓、生机勃勃的“春晓”气象;三是“处处闻啼鸟”即意味着含喜晴意,后两句回忆夜来的风雨,为花木担忧,用问句写出惜花的复杂心情,道出了诗人难以言表的听风听雨的复杂心境。因此,即便对一些用语浅近的诗歌也不能只作简略的文句串讲,否则只是隔靴搔痒,不明其里。诗人更多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要通过言外之意的延展才能领会,这就需要读者进行充分想象。汉字构意就是最好的媒介,可以使想象具象化。汉字字形具有极强的象物性,通过字形联系字义,将浓缩的文字还原成生活场景,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天地自然之象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这一还原的过程就是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便于突破古诗自有特点带来的鉴赏难点。比如《望天门山》这首诗,诗人旨在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写,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同时展现乐观豪迈的心境。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字意蕴丰厚,如通过字面意思释为“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那么想象到的画面是单一且概括的。如果通过“断”“用斧子砍断”的字形构意来理解和想象,可以联想到斧子干净利落断物后断面整齐特点,这就形象地表现了长江两岸天门山直上直下、挺拔险峻的特点,整个画面丰满且具象,利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和壮美的赞美之意。
表动作的词语在汉字构形时一般是由几个部件构成,含有一定的情节。如果通过汉字构意展示动态化的情节,有助于进入诗歌情境,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此处,仍以“天门中断楚江开”为例来具体说明:诗句中的“开”字字面意思是“开门、打开”,其字形构意中有“由闭合到张开”的意义,如果把这一动态过程融入对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受,那么在我们眼前呈现的画面则是气势恢宏、充满动感的:波涛汹涌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而至,神奇的力量将本为一体的天门山从中间劈开,天门山就像开了一道门一样向两边退去。通过“开”字构意的运用,长江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豁然可见,诗人豪迈的气魄也展露无遗,诗歌的意象更具体可感,意境更动态化、情节化,利于入诗境,悟诗情。
鉴于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具有多重价值,本文试图以一首语言浅近、意蕴深厚的古诗《山行》为例,探讨汉字构意融入古诗鉴赏的流程与方法。
根据前文对汉字构意运用于古诗鉴赏的应用价值的阐述,通过汉字构意进行古诗鉴赏具有价值性和可行性,汉字构意与古诗相互印证的鉴赏方式便具有促进诗词中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词语意义的理解,明确诗意,以及丰满具体可感的意象和感知动态化的意境的优势,从而更好地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但是落实到具体运用上,却不能字字溯源,张素凤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不要进行汉字溯源:字的源流不清,无法溯源的;借音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现代楷书字形相当清楚的。”[3]除此以外,笔者认为有的字溯源复杂,需要多番引证才能说清楚的也不要进行汉字溯源,古诗鉴赏不是文字研究,应在“有助于鉴赏”这一中心前提下充分发挥汉字构意的辅助功能。排除了不选字后,对其他可选字还需要进行精选,以免违于“化繁为简”的初衷。
通过以上分析,对选字原则和建议试做总结。选字原则:其一,选字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为大前提;其二,以“化繁为简”不加重负担为原则。选字建议:其一,可选能展现诗歌画面和场景的字,大多数的形容词和动词画面感和情景感较强,可作重点参考;其二,可选常用义和诗中义不同的字。
比如《山行》中的“寒、斜、生、爱”字。“寒”字既突出清冷之感,又点明深秋季节,同时又从“一路有美景,寒山虽冷又何妨”的角度为表达对秋日山行所见的赞美埋下伏笔;“斜”字突出山路蜿蜒曲折和向上延伸的状态,既营造了秋意秘林静谧幽深的氛围,又暗含了“路不好走”的语义,也为后文情感的递进表达做了铺垫;“生”字既写活了云气升腾缭绕的动态丰富画面,又唤起对高远处“人家”的想象与向往;“爱”字作为诗眼,是情感的直接表达与升华,且此处笔者对“爱”字释义有一定的看法,如果释为“喜爱”这一常用义,并不足展现诗中对枫林“爱”的热情。因此,也一并选入。
接下来,通过选字字形构意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由字生发,构筑画面。
1.寒
“寒”,甲骨文已有之。“寒”的甲骨文由三个部件构成:外部是屋子的侧视形(宀);中间是人形;人周围是四堆草形。汉字构意是:人躲屋内蜷缩卧在草上(人的四周堆满了草),细节性地表现了寒意的程度,此处结合诗歌中特定的场景“寒山”引发联想:屋内尚且如此,屋外如何?山中如何?为什么山中会冷?冷到什么程度?或者他深处山林之中,树密草丛,阳光无法照射,山高自然清冷;或者此时正是秋冬之时,寒意正浓;或者正有山风吹过……在这些场景下,再描绘诗人可能会有的表现:或拢一拢衣衫,或搓一搓双手,或打一下寒战,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感,突出秋日之清冷。
2.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斜”的常用义“不正、偏侧”是假借义,本字当作“衺”。由《说文系传》“衺,纰也。从衣牙声。臣锴曰:纰谓帛文疏纰 戾也”来看,“斜”的本字“衺”的字形构意是丝织品的纹理稀疏歪斜。因此本义“歪斜”中隐含着“不规整、不精致”的意义特点。[4]由此引发联想:这条山路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蜿蜒曲折、坑洼不平……领略了山景的同时也感受了山路的难行。
3.生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5]字形构意是小草由土中出生,表破土萌发之义,隐含有“向上升”的意义。结合诗句场景“白云生处有人家”引发想象:高远处的是白云?是蒸腾的水气?还是袅袅炊烟?由此延展画面:白云雾气向上流动,升腾缭绕,在那高远处,有三五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狗吠……静谧的山林顿时犹如仙境,又充满生气与烟火气,动静交织、神秘惬意令人遐想,牵人情思。
4.爱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使用的小篆“爱”字字脚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用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可见,“爱”字字形构意中隐含了表达爱的方式是热情奔放的、是显性可见的,“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或者用行动来表示,此处可引发联想:诗人喜欢枫林到忘了自己前行的目的地,竟不顾寒意停下车尽享美景,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其爱之深,这是诗人用行动表达。
结合诗歌内容和意境,融入汉字构意形成的画面,按照诗歌内部逻辑进行整合,串联全诗。下文以《山行》为例,进行整合串联。
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车中不时探出头去,阵阵寒意随着山风袭来,感觉就像落入冰窖一样,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拢了拢身上的外套,蜷缩起来。只见绵长的山间石路蜿蜒曲折缓缓伸向遥远的山峦。这路的尽头是哪里呢?有什么样的风景呢?我不由得抬头向着路的方向望去,在那高远处,白云雾气向上流动,升腾缭绕,三五人家若隐若现,静谧的山林如仙境一般神秘惬意,令人遐想,牵人情思。那里是否有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多么想去一探究竟啊!顾不得天寒秋凉,山路难走,马车在歪歪扭扭、崎岖不平的石板路上继续趋进。突然,一座红枫林闪现在眼前。我匆匆下车,激动不已——叠翠含金,层林尽染。不知不觉已到傍晚,只见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显得更美了!我要对着山林大声地呼喊:你真的太迷人了! 陶醉于这样明丽、热烈的色彩,很晚很晚依然舍不得登车离去,谁叫这风霜尽染的枫叶赛过那二月的春花,赛过那白云生处的人家呢!
《山行》这首诗分别对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家、枫林三处景物进行了从线到面、从点到面、从面到点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的深秋山林图,展现出独具意境的秋日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地描写了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视线随着蜿蜒小路延展向前向上,“白云生处有人家”进入眼帘:高远处令人遐想,神秘的想象和向往:在那白云之处定会另有一番景色,这也牵引着诗人的脚步继续前行,可不经意间却被一座红枫林所吸引,“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暮色下的枫林景象实在是太迷人了:这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还要鲜艳!引得诗人停下车来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足见诗人对红叶喜爱之极。诗歌每一句都是对深秋图景的描绘,又独具匠心地逐句铺垫,层层推进,以景为媒,以路线为引,串联情感线索,对眼前所见之景作了喜爱、更喜爱、最喜爱地线性递进式表达。
综上所述,汉字构意应用于古诗鉴赏,是以汉字字形作为媒介,进行想象力的延展和适合内部逻辑的构造,可助力于更好地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将汉字文化和古诗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机结合,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