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海燕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 226499)
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判断力与自制力较差,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班级作为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借助有效的行为规范与引导(管理),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学习习惯,降低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干扰,发掘学生内生性发展动力。
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对课堂秩序维持、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深远影响。教师必须有班级管理创新意识,通过经验梳理,廓清思路方法,明确关键节点,推动班级管理稳步、有序开展。
一是更好地保证教学秩序。初中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等行为,从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妨碍自身健康发展。
为应对这种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需要尝试转换思路,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如采取柔性管理方式,优化班级管理方法,对学生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纪律观念形成。
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初中班级管理在于通过有效管理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受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困扰。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借助创新性、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手段,全面激活教育资源,通过文化课程、体育课程、音乐课程有效联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身学习状态,更好地融入日常学习中,有效疏解自身压力,减少挫折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
三是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过往经验来看,班主任借助必要的班级管理手段,能使学生更加专注知识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从而增强学习效率。例如,在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中,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太高,班级管理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双减”政策背景下,班级管理有了新要求与新变化,这就需要班主任逐步摆脱过往班级管理思路,厘清班级管理重点,廓清工作要求,推动班级管理成效持续提升。
“双减”政策涉及多个层面内容,涵盖学生、教师等不同主体,确立完善的政策教育评估标准,突出教育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与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评估中,应当着眼学生基本情况,从德智体美劳的角度出发,设立全面的管理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的确立,掌握学生基本状况,实现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转换。班主任需要深刻转换认知,确立全新思维观念,从课程教学、教师培养等角度出发,立足上级政策要求,梳理教学评价标准,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适应教学变革,班主任需要转换工作方法,确立教育评价标准,优化教育评价方法,以确保教育评价标准得到有效落实,发挥“双减”政策优势。创新班级管理的工作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为学生定向开展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身师德水平,增强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以自身高水平素质带动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创新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多维度出发,总结案例,探讨新时期下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师应当有效转变管理思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以人格培养为重点,设定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正确导向,消除“分数至上”的班级管理思维模式,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班级管理出发点,不断创新管理方法,通过情感教育、积分管理等有效举措,持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保持正确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教师要帮助站稳学生立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基础教育规律,引导学校、教师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把学生发展特点和需要牢牢放在心上。这就要求教师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真正将教育关注点转移到教育本质和育人过程上。从学生健康发展角度出发,将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立足教育需求、地域资源,尊重家长意愿与学生特点,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宜的班级管理机制,持续推进班级管理的多元化、立体化、层次化。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为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减少学生逆反情绪,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情感教育,搭建柔性管理平台。部分班主任在课程管理环节受传统思维影响,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与耐心,而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没有给予必要的关心与呵护。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容易影响学生学习心态。为应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通过师生结对、学生互促的方式,加强学生沟通,克服各类负面情绪,形成正确情感教育。教师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情感管理,拉近师生关系,消除隔阂,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班风、学风。以某初中初三某班为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延伸管理范畴,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将社区、志愿组织等作为引入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可通过“温暖社区行”“护绿种绿”等公益类活动,丰富活动场景,构筑积极互动联系。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初中班级管理可以采取积分制管理制度,将学习效果、个人卫生以及课程纪律等作为赋分标准,通过积分量化评估学生综合表现。在积分制度管理下,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班级管理的主动性持续提升。具体来看,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针对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参与积极性、问题回答正确率、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分,对学生各项表现做好评估,引导学生掌握自身状态,增强学习有效性。在作业评价环节,不再采取“优、良、合格以及不合格”的模糊评价等级,采取“积分+评语”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评价,鼓励学生保持良好学习态度。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注重发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为引导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良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应调整思路,确立全新的班主任工作方法,要依据“双减”政策,结合班级基本学情,确立学生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联动评价,形成更为全面、更为高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德育评价、智育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劳动教育评价的综合开展,多维评估学生发展状态,以此为基础,创新教学教育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以联动评价为基础,改变单一化、片面化教学评价手段,班主任应细致掌握学生日常表现,并给予学生必要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应确立更为高效、全面的用人评价标准。发挥班干部作用,适当给予班干部管理班级的主动权,通过生生互动,提升学生凝聚力,约束学生不良言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值日班长制度,每天由一名学生作为值日班长,辅助班长以及其他班级干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借助这种方式,每名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既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树立学生荣誉感,对班级管理进行量化,设立详细的赋分标准,对学生学习、生活等行为进行赋分,能激发学生有序参与班级活动。
家庭互动共育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与家长的互动,通过信息共享,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状态,确立家庭互动共育重点任务,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在这一思路下,班主任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段、分主题开家长会,密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为家长走近校园、走近学生、走近教师搭建平台。以某初中为例,学校充分尊重班主任、家委会的主动权,班主任、家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申请后,组织开展家长会,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差、青春期交往、心理状态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从理论角度出发,为家长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通过线上多种渠道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以更好解决信息交互不畅等问题。随着“双减”政策落实,多数家长对如何发挥自身职责,开展家校互动存在认知偏差,错误地认为,“双减”政策单方面降低学校教师教学压力,将更多教育责任转嫁到家庭,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妨碍家校合作有序开展。据此,班主任可组织和开展“邻家家长课堂”活动,将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融入家庭共育互动之中,在不断拓宽教育范畴的基础上,帮助家长形成开放性思维,家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合理、必要的班级管理方法,能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文章着眼实际,在掌握初中班级管理问题短板的基础上,班主任应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借助情感教育、积分制度、学生自我管理等举措,构建全方位班级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班级氛围。通过灵活的管理举措,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日常学校教育之中,在推动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