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的“万花筒”

2023-11-12 19:32涂公钦
幼儿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窑万花筒白瓷

涂公钦

青花瓷的出现,就像凡·艾克发明油画一样伟大和重要。一般人不会想到,其实青花瓷的历史比油画还要早大约一百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清新素雅、精巧绝伦的青花瓷世界里,还有一种纯粹而又自由的民间艺术萌芽贯穿始终,那就是民窑青花装饰绘画。在今天看来,它或许是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中自由精神的代表。

然而,要想一窥民窑青花装饰艺术的精彩,我们还是要从青花瓷的发展史说起……

一、青花瓷的历史从哪里开始

青花瓷受游牧文化的影响,自元代萌芽、发展,至明清时期风格多样、制作工艺成熟完善。

1.唐代有青花瓷吗

唐代的烧制及颜料研制技术并不发达,能把陶瓷烧得白一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那会儿,人们烧制陶瓷以棕灰色的陶土为主要材料,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得到灰色胎底的青瓷,或者是泛着土黄色泽的粗糙白瓷。烧制出来的颜色比较深,也不方便做装饰性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化妆土”,将其附着在陶器表面。这就和原本皮肤黑的人,用粉底作为化妆的底色是一个道理。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给这些器物另外“化妆”了。在这些土陶罐子或是加了化妆土的陶器表面,人们再用深蓝色进行描绘,并用点状、简单的花瓣状进行装饰。

由此看来,“青花瓷从唐代开始”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是错认了青花“只是一些蓝色的画”。

2.宋代的“南青北白”

“南青北白”是宋代瓷器的主要特征,指的就是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的顶级作品。然而,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喷在瓷胎表面的釉料对陶瓷胎体的覆盖性都很强,以至于人们无法在胎体上直接绘画。因此,在宋代,烧制“南青北白”的青瓷和白瓷的釉料并不具备青花瓷出现及发展的条件。

3.元青花的绚丽与豪放

在青花瓷出现之前,还有一种被称为“青白瓷”的陶瓷品种,它是青花瓷的正统母体,兼具了青瓷与白瓷的色彩特征,且因其透明性增加,还有了一种类似于玉的温润质感。其研发工作是在景德镇完成的,因当年景德镇归属元代饶州路,所以青白瓷一度被称为“饶玉”。

在“青白瓷”之后,才出现了青花瓷。因此,真正的青花瓷是从元代开始萌芽发展的。受到元代游牧民族文化的兴盛所影响,元青花以简明的视觉效果和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将青花瓷的发展推向顶峰,也为后续明清时期青花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青花料的更新与发展

青花瓷自元代萌芽以来至今,其风格和表现形式蔚为大观。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绘画颜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让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得以解放。

1.传统青花料的研发

青花料是一种叫作“苏麻离青”的钴矿,它是古代时期从遥远的地方(现在的伊拉克)运过来的,经过烧制,能够呈现出漂亮的蓝色。

一开始人们制作青花瓷的技术水平十分有限,想要对这种颜料进行提纯并不容易。因此,最初的青花瓷采用的钴料都极其粗糙,含有大量杂质,而工匠只能用硬毛笔蘸着这些易干的粗料,在修造好的陶瓷泥胎上反复拓笔涂抹,才能勉强完成一件器物简单的绘画装饰,而至于像人物画这样精细的绘画效果就更是难以表现了。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覆盖在这些钴料表面的釉料也被重新配置,其透明性增加。到了元代终于有了绚丽多彩的元青花和诸如《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题材的精细人物画图案。

2.提纯钴料的普及促使民窑青花瓷发展

在明以前,精致细腻的、昂贵的提纯钴料绝大多数只有皇家的高级画师才用得起,或被允许使用。而到了明代中期,使用提纯的钴料已经不再是罕见的事,而且人们在本地和周边地区也发现了足以媲美“苏麻离青”的其他钴料,虽然微量杂质有所不同,但足以造就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青花瓷。于是,民窑青花瓷作为一种画风活泼、题材广泛的瓷器开始大量涌现,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三、民窑青花瓷到底长什么样子

若想更清楚地了解民窑青花瓷的造型特征,我们可以将其与官窑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民窑青花瓷与官窑青花瓷在材料的使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绘画题材、图案纹样及器物类型。

首先,民窑青花瓷的绘画题材比官窑青花瓷更加广泛。其涵盖了“高士文化”“吉祥文化”“神话故事”“市井生活”“山水花卉”等从士大夫阶层到民间百姓故事,不一而足。

其次,作为官方高级文化的陶瓷燒造,官窑青花瓷往往在绘画装饰、图案纹样以及款识上具有严格的规定。而民窑青花瓷则绝不允许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也不允许使用代表皇家文化符号的装饰边角。受到官方规定的限制,制作民窑青花瓷的画师们在图案纹样的设计上另辟蹊径,充分体现出了当时民间艺术家脑洞大开的想法和天马行空的自由,可谓如万花筒一般缤纷斑斓。

最后,在器物制式上,官窑青花瓷也有严格的规定标准,民窑青花瓷不允许烧造代表皇家祭祀的器物形式。这样一来,民窑青花瓷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为餐具类,少部分民窑也会给寺庙烧造香炉或者供器。

四、民窑青花瓷的自由洒脱与隽永飘逸

总的来说,民窑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可谓自由洒脱,潇洒之极。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民窑青花瓷的风格可谓自成一派。如果说,官窑器物中的青花瓷具有一整套人文教养的规矩和士大夫高级文化养成的某种定式,那么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绘画,便是人文相对解放的“自由王国”。若放在今日来细细品味,甚至还有一种“现代性”趣味在其中。

1. 诙谐主义

民间画师在绘制民窑青花瓷表面图案的过程中,极其善用诙谐、滑稽的趣味笔法,快速勾勒出某个绘画对象的表情或故事情节。“老倌骑驴走天涯”“披头散发来接客”或是“被风吹得几乎要飞起来的抱琴人”等都会让人们在观看时忍俊不禁。这些深藏不漏的画师将人、事、物的灵动和趣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仿佛下一秒他们就要跳脱器物本身,“活”起来了。

2. 现代主义

透过一丝丝民窑青花绘画的线条,我们仿佛能够看见西方现代艺术家们的影子。那些刻画和描写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情节,因其极具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区别于官窑青花绘画“言必有规范”的严谨与束缚以及绘画的法度与装饰限定。简约的造型、夸张的动态和充满逸趣的表现手法,像极了英国后现代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风格,甚至还有些毕加索立体派的影子。

3. 隐逸主义

在如万花筒一般变化无常的民窑青花绘画装饰中,有一个大类就是“高士图”,它们来自老庄哲学与“隐逸文化”,这一点实际上与士大夫文化圈是有重叠的。

“隐逸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也是一种对民间影响广泛的哲学精神。因此,我们能在民窑青花绘画艺术中感受到广博的自由和飘渺的意境。民窑青花绘画的本质内涵深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带有浓烈的隐逸主义,或许其所描绘和讴歌的正是那些于“上善若水”般低于万物的所有普通人以及没有名字的芸芸众生。

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莹润,给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在青花瓷的多种制式和装饰变化中,民窑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隽永飘逸的风格独树一帜,让古今中外无数观者驻足停留、流连忘返。当你下次走进美术馆的时候,不妨近距离感受一下民窑青花瓷的独特魅力,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摄影/吴俊成

民窑资料提供:景德镇青匆艺集陶瓷文化中心

猜你喜欢
民窑万花筒白瓷
最大万花筒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自制缤纷万花筒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万花筒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