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贤
(广州市花都区城区畜牧兽医站,广东 广州 510800)
笼养蛋鸡从40 日龄上笼到淘汰,要经过漫长的饲养期500 d,中间大部分要经历一个夏秋季节,这个季节是鸡绦虫病感染多发期,南方每年多发生在6~11 月,温度适宜、相对湿度较高,为绦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现代集约化养鸡场,鸡感染绦虫与中间宿主的活动密切相关,苍蝇、甲虫是笼养蛋鸡接触的鸡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因而,控制和减少苍蝇、甲虫数量,有助于预防鸡绦虫病的发生。
雏鸡和青年鸡对绦虫比较易感,引起采食下降、饮水增加、体重周增重不达标、鸡群发育迟缓、均匀度差。产蛋鸡多为带虫者,消瘦贫血,一般死亡率不高,产蛋量下降,所产蛋的蛋重变小、蛋壳颜色和蛋壳质量变差,鸡群互啄和啄肛现象增多。病鸡感染后一般有肠道炎症或出血性肠炎,表现粪便异常,有的带有血样粘液,有的粪便检查混有白色绦虫孕节片,有时可见节片蠕动。严重感染时,绦虫的代谢产物可引起鸡体自身中毒,出现痉挛等神经症状,导致死亡。如果蛋鸡产蛋期正好处在夏秋季节,更要重点做好绦虫的驱灭工作。
某养殖户存栏2 万只海兰褐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鸡有14 000 只,分别饲养在三栋鸡舍;育成鸡有6 000 只。户主发现在产蛋高峰的蛋鸡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蛋,病鸡排红色粪便,每日有零星死亡。问诊当地兽医,先按球虫病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治疗,使用常山酮、青蒿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煎煮饮水,连用5 d,病情没见好转。剖检发病严重的病鸡,发现小肠黏膜脱落,寄生部位表面有针尖大的结节病变,有的表面形成粗糙的假膜,呈麸皮样病变;肠道内容物能发现白色绦虫成虫(图1)。
图1 鸡肠道内的绦虫(详见附录彩图)
与球虫病的鉴别诊断:球虫的出血点在肠道的肠浆膜上,形状一般为圆形、较规则,以针尖大的“圆点”为准,出血点较小,有的表现不明显,但是剪开肠管可以看到肠壁变厚、外翻。绦虫一般寄生在空肠前端,绦虫造成的肠道粘膜出血点一般比较大,且出血点个数少。
诊断结果与治疗:大部分感染绦虫的病鸡粪便内都会有虫卵,在粪便内找到虫卵是诊断的基本标准,可以快速地获得准确的结果。治疗用中药鹤草芽15、使君子20、苦楝皮20、槟榔20、苦参30、雷丸15、乌梅25、木香15、地榆炭15,将上述配比的九味中草药粉碎、混匀,按采食量0.5%拌料,连用3 d。14 000 只鸡药费算下来大约700 元。用完药8 d 后回访,鸡群产蛋率回升,无新增死亡鸡只。
发病情况:某养殖户饲养海兰褐蛋鸡12 000只,分饲在2 栋鸡舍,每栋6 000 只,3 层阶梯式笼养。其中一栋鸡舍饲养的190 日龄蛋鸡,临床发现部分鸡蛋蛋壳褪色发白,产蛋量由原来每天360 kg 下降到220 kg 左右;病鸡常常在笼位内趴卧,不愿站立;有的病鸡挑食,有的采食缓慢,有的先采食一点饲料后停止采食。由于蛋鸡场使用自动清粪机定时清粪,无法看到粪便的整体变化,但临床症状明显的病鸡有拉稀症状,能看到它们大部分的肛门附近羽毛粘有稀糊状粪便。发病后期出现15 只瘫痪鸡,养殖户怀疑是新城疫,使用新城疫活疫苗4 倍量饮水,但不见起效。剖检瘫痪鸡,肠腔有3~5 cm 长的白色或淡黄色虫体(图2),肠黏膜有少量出血点。绦虫病和新城疫引起的瘫痪鸡区别:感染绦虫的瘫痪鸡多因肠道有疼痛感而趴伏不动,不是真的瘫痪。而感染新城疫的病鸡精神不振,表现耷头、打盹等症状,感染后期出现翅腿麻痹等神经症状,行为失调,最终瘫痪或半瘫痪;剖检其肠道,肠壁增厚,无虫体,出血点大多集中在十二指肠,且出血点较大,形成出血斑,淋巴滤泡也肿胀、出血,这是新城疫特征性病变之一。
图2 肠道内的绦虫虫体(详见附录彩图)
治疗:使君子20、槟榔20、南瓜子20、榧子30、鹤虱20、苦参30、诃子20、白矛根20,将上述八味中草药粉碎、混匀,按正常采食量1%拌料,连用5 d。5 d 后,瘫痪鸡只消失,褪色的蛋壳慢慢恢复褐色,采食正常。18 d 以后回访,产蛋率回升,但略低于发病前。
发病情况:一养殖户饲养海兰褐蛋鸡6 000只,190 日龄,3 层阶梯式笼养。鸡群产蛋率不稳定,波动较大,产蛋率最高时为85%,一直未达到产蛋高峰,而且蛋壳颜色较正常色浅、表面粗糙。笔者进鸡舍视诊,有的病鸡鸡冠无血色、发白,地面粪便上清楚地看到白色芝麻粒大小的虫卵(图3),涂片镜检观察虫卵,一伸一缩运动,伸开时圆形虫卵后面拖着一条细细的尾巴。解剖肠道,在十二指肠后端能看见扁长的白色虫体以及成熟脱落的节片、虫卵。
图3 鸡粪便上的白色芝麻粒虫卵(详见附录彩图)
治疗:氯硝柳胺按照每公斤体重50 mg 均匀混入饲料内,一次性投服,间隔7 d 后再重复驱虫一次(2 次用药)。用完药20 d,产蛋率上升到93%。
发病情况:某养殖户饲养海兰褐蛋鸡5 000 只,70 日龄,3 层阶梯式笼养。参考海兰褐蛋鸡饲养标准,70 日龄的标准体重应达到810~840 g;实际上在下午喂完料后抽检部分鸡只,测得体重分布在680~730 g 之间,低于标准体重,查看喂料量正常,但饲养期内鸡只体重不增加。大群粪便颜色发绿、略稀;拨散粪便,内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拨开肛门羽毛,个别鸡泄殖腔附近有少许红色或西红柿样粪便。剖检十二指肠和小肠,食糜呈泡沫状,有的发红粘稠,肠道黏膜上可见白色结节,镜检可观察到绦虫幼虫。
治疗:硫双二氯酚按照每公斤体重100 mg 均匀混入饲料内,一次性投服,间隔一星期后再重复驱虫一次。同时饲料中补充优质鱼肝油或添加豆油,促使鸡只快速恢复,治疗后每周增重明显,在105 d 体重达标或略超标。
临床中存在驱绦虫药物选择不当的情况,如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只对线虫有效,对绦虫无驱杀作用。另外,长期单一使用驱虫药物,不管是对哪一种寄生虫,容易使其产生一定耐药性,驱虫效果不稳定,应在使用2~3 次后更换其他药物。产蛋期的蛋鸡驱绦虫,首选肠道吸收少或不吸收的药物,控制好安全剂量。
在当前养殖业倡导减抗以及人们更加重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环境下,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和药残的中药替代西药驱虫是完全可行的方式,尤其对产蛋期的蛋鸡绦虫病的防治非常必要。肠道湿热的环境为绦虫生长提供了有利因素。驱虫的同时应改善肠道状态,这样药物的驱虫效果会很好,复发率低。中药治疗绦虫病的原则是清热、祛湿、杀虫、消积、止血。杀灭绦虫的中药应具备苦寒之性,通过燥湿清热作用,阻断虫体细胞的营养吸收途径、干扰虫体细胞的代谢,使虫体逐渐死亡,同时改善机体肠道的湿热环境,消除绦虫生长的有利条件,以此达到驱杀的目的,并且不会给动物机体及其副产品造成药物残留。临床上治疗绦虫病,可使用鹤虱、使君子、苦楝皮、雷丸、鹤草芽、槟榔、榧子、苦参等中药,或在此基础加减化裁,驱绦虫效果令人满意。
绦虫、小肠球虫这两种寄生虫病都是蛋鸡养殖的隐形杀手。两种病都属于肠道寄生虫,但危害机理不同。鸡球虫病的病原主要是原虫中的艾美耳属的球虫引起,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而绦虫是雌雄同体的两性生物,其生活史中需要经过宿主的更换,没有体腔,也没有消化器官,靠体表寄生在肠道吸收营养。二者选择的治疗药物各不相同,即治球虫的药物治不了绦虫,治绦虫的药同样也治不了球虫,临床中应予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