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淑萍 威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威海 264200
在长期的道路桥梁项目建设中,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可为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虽行业内针对道路桥梁施工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施工标准,但部分道路桥梁工程常因技术问题而影响施工效果,特别是在连接部位的施工中,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影响了道路桥梁的正常使用。道路桥梁连接部位的施工要求高,工程人员需根据道路与桥梁连接部位的特点,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并不断创新技术形式与路径,以提高连接部位的施工质量。
道路桥梁工程中,连接部位的施工是重点也是难点。不同于其他部分,连接部位的施工作业具有以下特点:
(1)道路与桥梁都有各自的结构体系,施工建设中各有其质量、性能要求,在这些不同的要求下,道路与桥梁的刚度有所不同,施工建设期间相关人员需尤其关注这一方面,合理选择连接部位的填充材料,关注材料的膨胀度、强度、收缩性等指标。
(2)道路桥梁工程在投入使用后,受车辆荷载、环境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二者的沉降值有一定差异。
(3)连接部位施工作业中,如存在大幅度沉降现象,在连接部位易形成错台,车辆在此条件下通行时经常发生跳车现象,引发交通事故。
(4)道路与桥梁的刚度不同,连接部位如有车辆通过,在强大、反复的荷载作用下此处易出现塌陷问题。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裂缝为典型问题,如此部位出现裂缝后相关人员未及时处理,将增大通行风险,易造成安全事故。结合施工经验,连接处的裂缝不仅影响了工程美观性,也影响了通行安全,一些虽为微小裂缝,但继续通车必将使微小裂缝成为大深裂缝,引发此处的塌陷问题。另外,连接处的裂缝可能成为渗水通道,引发路基桥基的更大问题。当存在水体侵蚀现象后,道路与桥梁的构件性能大大降低,承载力较小,长此以往将出现接头断裂现象。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裂缝问题由多种因素所导致,人为因素、环境因素都可能造成裂缝,大部分情况下连接处裂缝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施工建设中应结合裂缝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作业中,搭板设计尤为关键,如搭板设计不符合行业规定,将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为预防桥头跳车问题,相关人员必须保障连接处的平整性,合理设置搭板。结合施工经验,合理设置搭板能增强道路、桥梁连接处的稳定性,减小二者刚度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1]。许多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在连接处的施工作业中相关人员并未完全掌握搭板法,在设计搭板时不仅未参考行业规范,也没有考虑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难以发挥搭板的作用。
为提高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需依据现场的边坡特点,制定防护方案和加固措施。一些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在连接处未合理完成边坡防护,在强降雨天气下雨水对边坡的冲刷严重,不仅影响了边坡稳固性,雨水向路面、路基的渗透甚至会损坏路基结构,诱发路桥的不均匀沉降现象。道路桥梁中的边坡防护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引起:边坡路堤为露天施工,自然因素对边坡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暴雨、大风等因素下,边坡路堤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如边坡防护设计中未考虑这些因素,将难以发挥边坡的防护作用;台背填充物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合,回填效果不佳,路面沉降威胁增大,不利于边坡防护;平面纵断面存在设计缺陷,桥头积水严重,此处的地基强度较小。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常常为软土地基,此类地基的强度、承载力不足,为符合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规定,施工人员在前期需进入现场展开调研,了解现场的地基类型、地质水文等基本情况,确定软土地基的加固技术。一些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对地基处理的重视度不足,特别是在遇到软土地基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并未严格按照相应标准来处理,选择的处理技术不符合现场情况,导致地基的承载力偏低,影响了连接处的施工效果。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为保障后续施工作业高效、稳步实施,正式施工之前有关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
(1)了解施工场地的范围,并依据工程量、施工要求等,在现场布置责任牌,给每一区域设定责任人,责任牌上清晰标明责任人等信息。
(2)在现场进行一系列测量工作,依据测量结果准确标记回填部位,并用红色油漆标出填料压实位置,确保标注精度,引导施工人员在恰当位置完成相应的任务。
(3)检查现场已有的构筑物,保障其各方面质量可满足施工要求。
(4)做好排水工作,分析现场的地形、水文情况,判定可能存在的排水问题,设置各种排水设施,以保障排水的通畅性。
回填是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重点,为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不仅需关注回填材料的类型及质量,还需采用恰当的回填工艺。结合大量的施工经验,连接处回填施工中一般将砂性土、各类透水性材料作为回填材料,在选定了此类材料后,再经由回填与压实处理,以保障材料的密实度。回填施工期间,施工人员需全面挖除台背、路堤结合部位的松土,在挖除以后构建台阶状,填筑作业期间合理控制每一阶层的回填厚度,保障厚度的均匀性,再利用小型夯实设备实现碾压操作,确保材料的压实度[2]。台背回填施工中,相关人员需了解现场的桩基结构、连接部位现场的地质条件,优先采用高强度、级配良好、透水性好的砂砾、石岩渣等材料,控制材料用量,确定最佳的回填方案。另外,有关人员也需考虑路基结构特点,合理设置水泥稳定层,以确保路基刚度,必要情况下在连接处设置斜坡,调整竖向变形或刚柔突变。
当台背回填作业达到了相应规定后,有关人员也需结合工程建设总体要求,规范实施台背压实操作,并确保每一作业人员了解台背压实的技术规范。为提高台背压实施工效果,压实操作中应坚持从内向外的顺序,选择静压工艺,多次碾压,如有特殊规定,可采用微振式碾压。压实作业期间应由专人密切关注填料状态,如填料有孔洞或者缝隙,需在这些位置补充填料。压实施工作业结束后有关人员需检验填料的压实度指标,为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现场需合理设置检测点,不仅需保障每一检测点位置的合理性,还需控制检测点数量,以达到全面检测的目标,科学评估每一位置的压实度[3]。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中,搭板设计十分重要,前期的设计环节相关人员需合理设计搭板,并考虑现场可能存在的问题,优化设计方案。设计人员需进入现场展开一系列调研,了解现场的地质水文、土质等基本情况,获取道路桥梁的过渡段长度、坡度情况,综合这些结果选定搭板,优先采用长搭板,凸显搭板的作用。考虑到施工要求,技术人员可依据现场情况适当延长搭板长度,以预防路堤沉降导致的桥头跳车问题。为避免搭板施工问题,前期设计中有关人员也需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与计算,如根据搭板的受力特点,验证承载力等,在确定了搭板长度后,通过布设简支梁等来增大搭板末端厚度。
依据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情况,此区域发生跳车与沉降现象的几率较高,为应对这些问题,在设计期间可以综合道路与桥梁的结构特点,合理搭设桥头搭板。对于沉降较大的柔性路堤,设置搭板后可促进其顺利过渡到刚性桥台,创造均衡受力条件,促进道路与桥梁结构的自然衔接。另外,在搭板末端位置可设置厚度渐变埋板,利用相关设备辅助施工,以保障搭板施工效果。绝大部分情况下桥梁与大型道路连接部位的长度为9m,小型道路与桥梁连接长度为5m,具体的施工中还需考虑现场的地形条件等确定长度。施工作业中为提高道路与桥梁的地层密实度,在二者连接处应设置力学性能好、尺寸佳的钢筋搭板,将该搭板稳定设置在路基与桥台中,并在其下布设枕梁,组成特定的结构,促进道路与桥梁的过渡与衔接。
通过合理利用土工格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道路与桥梁连接部位的施工效果。施工现场为合理利用土工格栅技术,施工人员需进入现场展开地质调研,并进行受力分析与计算,制定最优方案,保障在土工格栅施工后能应对土体的侧向变形现象,增强地基承载力。与此同时,在现场设置了土工格栅后还能凸显其弹性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增大路面承载作用,使结构体系可承受更大的车辆荷载作用,保障土地强度,预防连接处的变形问题。考虑到土工格栅施工作业的特殊性,相关人员在前期调研后应确定规范化、合理化施工流程,不仅需保障土工格栅的长度达到要求,也需控制间距。
面对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裂缝问题,相关人员需注意裂缝预防与修复。如连接部位出现裂缝,工程企业需立即安排专人进入现场展开调研,分析裂缝的位置、宽度、深度、类型、原因等,以这些作为切入点确定修复方法。如道路桥梁连接处的裂缝问题,可通过外部复原技术来处理,具体的施工中应以混凝土作为修复材料。在结构中一旦出现裂缝,必将降低构件强度,为此,道路与桥梁连接处施工中应控制裂缝,尽量选用一体化成型技术完成模板浇筑,在模板安装期间,施工人员需根据结构特点及模板类型,合理确定安装流程,并控制每一安装细节,保障安装的规范性,提高模板质量,预防安装问题导致的裂缝[4]。对于路面与结构部位,考虑到存在渗漏水威胁,需进行加强处理,以提高防水能力,如可采用沥青材料处理或者涂抹,在此条件下组织碾压施工,用这些材料填充裂缝位置,增强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连接处出现裂缝的情况下,有关人员必须仔细分析,对于强度较低和质量不达标部位,应由专人负责二次施工,如施工问题为材料不达标所导致,应替换新材料。
如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边坡防护不达标,也会造成连接处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此,相关人员在现场作业中需重视边坡防护,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边坡防护,就是要在边坡施工期间根据下游河道的流量、汛情、水流速度等,采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边坡,以加固坝体、边坡结构,预防边坡失稳,确保在形成了边坡防护结构体系后,该结构能抵御水动力作用,减小土壤侵蚀现象。个别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作业中,现场管线类型多、数量大,为减小管线施工对边坡、连接处的不利影响,施工人员需借助现代化仪器和设备探明管线分布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现场作业期间企业需推行全过程、全要素管理与监督,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要求相关人员来处理,如有边坡失稳风险,或者管道影响了边坡稳固性、连接部位的结构性能,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应相互合作,协商制定解决措施。
为增强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效果,在现场一般需采取加固处理方式。目前工程行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加固方式相对多样,但每种加固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及效果,施工人员需做好技术比选,优选最佳技术,不仅需保障所选择的技术能达到加固效果,又需具有安全性、便捷性等特征。许多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加固施工中均采用了体外预应力技术,此技术下对预防裂缝问题相对有效,并且规范化施工作业下可提高连接处的承载力、稳定性。在桥梁工程中为增强结构支撑力,施工人员需将折线形状的体外索应用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折线形状的体外索中,主要有槽钢组、无粘接钢绞线、粗钢筋机构部分,在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下,可发挥体外预应力的加固作用[5]。利用体外预应力技术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受弯构件等的受力分析,以通过分析结果选定施工参数及方法。
道路与桥梁的施工作业中,连接处的施工难度较大,需考虑诸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为确保施工作业的效果,在前期的工作中不同部门和岗位人员之间应做好技术交底,以确保每一人员掌握了连接处施工的技术类型、流程及规范,可在后续的施工作业中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在实施了技术交底工作后,施工人员可从细节上把握施工方案,熟悉操作要点,具备高度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一旦后续施工期间遇到了问题,相关岗位人员可根据技术交底期间所了解的内容来处理。
任何类型、规模的道路桥梁工程中,无论针对哪一环节的施工作业,都需要制定最佳的施工流程,因为施工流程是影响工程进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中也是如此,为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相关人员需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施工流程,细化每一流程的工艺标准。首先,在土路床验收方面,应由专人测量建成土路床的规格,并借助专业设备测定土路床的压实度,当测定结果与设计标准相一致后方可进入后续的施工环节。其次,稳定土地基层,此环节必须选择高性能填充材料,在碾压过程中遵循操作规范,严禁碾压操作不规范而出现纵向裂缝,当碾压工作结束后立即开始养护处理。养护施工中需在区域内洒水,养护周期为7d。再次,碎石施工,此阶段的工作中,施工人员需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优化材料配比,控制每种材料的用量,将施工所用混合料搅拌均匀,控制材料的含水量。第四,路缘石施工,不同石块之间应预留宽1cm 的缝隙,在铺设任务结束后再向缝隙内填充砂浆,利用工具抹平砂浆。第五,混凝土运输、搅拌与养护,在搅拌混凝土时施工人员需控制搅拌时间,使各种材料均匀混合在一起;制备成的混凝土需借助专门的车辆被运往施工现场,做好运输期间的覆盖等工作,以避免混凝土离析;养护应采取保温与保湿方式,以提高混凝土成型效果。
因为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技术较多,每种技术都有其严格的技术规定,为避免技术问题引发工程的质量、安全风险,工程企业必须将技术监督与管理放在关键位置。在正式施工之前,企业中应成立技术部门,由该部门统筹项目建设中的全部技术性工作,在该部门牵头下应组建临时技术监督小组,并给该小组配备专业的技术监督人员,这些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负责现场的技术监督。为更好地开展技术监督与管控,技术监督人员在前期必须学习项目的技术方案,了解项目中的技术类型、操作流程等,在正式进入施工作业后,这些人员需开展全过程的技术监督,一旦发现了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人员需立即拍照留存并整合证据,将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相关部门在了解了现场情况后,需与其他部门协商制定最佳的解决措施。
针对道路与桥梁连接处施工作业,为达到工程的质量目标,企业需将质量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建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施工之前,有关部门应带领技术、管理与施工人员学习连接处施工的质量规定,使每一人员熟悉施工质量要求,在后续参与到施工作业时严格执行质量规定,加强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达到各项施工技术的质量规定。
连接处施工关乎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使用性能,在当下行业内对道路与桥梁连接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规定,虽陆续出现了多种施工技术,但施工期间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未来工程企业需加强技术管理,并不断创新技术形式,保障施工技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