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

2023-11-12 22:17霍晓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4期
关键词:实务思政教学模式

霍晓丽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流课程,又称“金课”,在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支持下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各一万门左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分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五种类型[1]。自2018年“一流课程”概念提出以来,贵州财经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号召,组织、支持教学团队打造“金课”、建设一流课程。

“社会工作实务”作为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社会工作原理和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的社会工作人才。教学团队依托学校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的社会工作多功能实验室和踏瑞社会工作软件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以及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专业实习基地平台,对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于2022年被贵州省教育厅认定为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金课”(一流课程)。

二、“社会工作实务”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建设思路

1.以教学模式为主线。总结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现课程专业性、现代化,促使教学模式具备多样化、演绎型、重“学”的特点,旨在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关注创新和实践的维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结构框架、活动程序等方面的综合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运用到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体现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探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基础、课堂教学为内容、实践教学为动力,将课程不同实务领域的知识点分布在这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实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具体实践

1.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来的一种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保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遵循助人自助、爱众亲仁的伦理规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为不同领域的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实现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课程思政内容不仅体现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爱众亲仁的专业情怀,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乃至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指引了发展方向。

2.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由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组成,在社会工作多功能实验室进行,夯实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

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在实验室的软件实训室运用雨课堂自主学习教师发布的超星、中国大学MOOC、社会工作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完成课前预习。课中,师生在实验室的个案实训室、小组实训室或观察室进行情境再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案例分析,教师精讲知识点,开展智慧教学。课后,学生登录踏瑞社会工作软件,在个案、小组、社区等不同领域工作技巧实训软件以及案例库中,根据所学知识点选择感兴趣的案例完善知识体系,进行课后拓展。

3.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学生策划、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与基地负责人、机构督导和一线社工共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师生依托各级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社会工作协会,在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园内开展专业活动,提升综合实务能力,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

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课程实践、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模式,同时重视与各实践基地合作,完成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将能力建设作为目标,结合课堂讲授与基地实践,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三)阶段性总结

1.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理查德·E.梅耶教授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3]14,包括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和学习过程三个部分。学生从获得知识进入知识建构,为学习中的认知加工做好充足准备,生成学习策略,实现深入学习[3]33。

课程的学习主体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以学生为主,理念由“要学生学”发展为“学生要学”。课程采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动加工的原理,学校与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模式应用于选择、组织和整合的认知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

学习客体按照高校推广的慕课设计原则,将教材内容按章节梳理为若干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媒介,展开学习过程。同时,知识点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层面相结合,划分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2.兴趣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教学方式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时,学生记住率仅5%;转变为学生讨论时,增长至50%;当学生教别人时,记住率就会增长到95%[4]。可见,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够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关系到学生选择、组织和整合知识的努力程度。只有基于兴趣、信念、归因、目标或社交伙伴的动机,学习才会更有效。

课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调研,发现基地所在社区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社区问题,再讨论并制订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案,并在后期实习环节展开实务。基于兴趣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对今后开展实务有价值时,会更加努力主动地学习。

此外,社会工作多功能实验室、踏瑞社会工作软件、雨课堂、超星、中国大学MOOC、社会工作资源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及情境再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促使课程教学模式朝着智慧教学发展,更加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3.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体三面,相互之间有机融合。其中,基础是课程思政,内容是课堂教学,动力则为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的指引。课程思政将课程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在引导学生价值追求时发挥“引大道”的作用,也在培养学生学术精神方面“启大智”,保障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课堂教学借鉴了理查德·E.梅耶的“生成学习SOI模型”、季清华的“参与就是能力”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夯实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完善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对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课程实践、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模式基础上,将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学校和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朝着新生学习体验、学科专业体验(初级体验、中级体验和高级体验)、毕业就业体验新体系发展。

三、“社会工作实务”一流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需要引进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作为新时期教育领域的新动态,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教师应用新媒体设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条件,完成个性化教学[5]。智慧教学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处理等新兴科学技术,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依托,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智慧教学并非简单的信息机器、电子技术引入,而是关联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换。

智慧教学符合未来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也与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宗旨相契合。智慧教学能够获取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存储课堂生成性资源;跟踪教学状态信息,辅助教学决策;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突破时空界限,做到自主学习。

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模式只是开始使用智慧教学的技术和资源,微观层面做出初步的探索,运用了现代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对教与学没有实现智能调节和智能化管理,至于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整合,平台服务体系多元一体的构建等还未涉猎。尤其是经历一系列挑战,当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互联网+课堂”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不足。加之全民终身学习的提倡,智慧教学亟待引进。

(二)仍需持续反思性监控

反思性监控源自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连续性的特征,由行动的动机激发过程、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三个过程组成。其中,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指行动者在行动中始终对自己的行动保持着监控,且具有持续性[6]。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需要持续反思性监控作为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在贵州财经大学专业排名的两项重要指标——大类分流时专业选择和专业就业率都较低。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实务类的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在社会服务评估,课程调至选修课甚至取消;实践学时设置仍不能满足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这些都说明专业的实践性未受到重视,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持续反思性不够,也是专业不具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实务经验充足的专职教师和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来指导,影响专业的长远发展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贵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教研室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人数等方面较之于其他专业优势明显,只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更少。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高校开设的专业也较少,导致社会上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严重短缺,质量有待提升。另外,鉴于对专业社会工作者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机构活动经费的不足,对从业的社会工作者培训力度不强,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实务需求,方式较为单一,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质量。

四、“社会工作实务”一流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智慧教学

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时代性,教学方式更注重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结果重视探究性、个性化,教学过程转变为由情境引导(程序性知识)—探究(原理性知识)—建构(陈述性知识),遵循杜威提出的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后续还需要完善课程结构,制作慕课,包括制定课程纲要、明晰课程模块、展开教学设计、积累课程资源、录制编辑视频等。

(二)坚持持续反思性监控

坚持持续的反思性监控,一方面,要把有关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纳入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形成课程教改研究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的理论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的转化能力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围绕贵州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问题的特殊性,通过实务课程和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的专业应用人才,为解决社会工作领域现实存在的棘手问题,提供实际化、合理化、可操作化的指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是“走出去”。学校、学院层面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链接国内外的资源,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到机构和基层学习、调研,增强专业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鼓励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深造,了解专业学术前沿;支持教师考取助理社工师、中高级社工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加社会服务等,不断提高实务能力。

其次是“请进来”。引进国内外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诚邀专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并提供学术指导;外聘社会工作机构的督导,全程指导师生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学生在实务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采取资源升级战略,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行业专家,组建校外督导小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督导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实务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