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邓旭 杨秀玲 李琳 胡菊
摘 要:为全面推进新农科背景下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工作,文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工作方向为依据,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针对目前我国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不连贯,与“三农”实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响应国家“耕读教育”的理念,聚焦“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教师传道、研学田园课堂及构建耕读教育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并践行了“耕读传道,筑梦田园”的教学模式,为园林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读文化;教学模式;园林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121-04
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Ⅰ》)提出培育农林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的素养,全面增强学生为“三农”服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Ⅱ》)中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旨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2]。探索研究新时代耕读教育模式,助力新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在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任务举措[3]。
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自2011年办学以来,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积极探索新农科理念下园林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新途径,不断探索耕读教育改革实践,逐步形成“耕读传道,筑梦田园”的教学模式和建设策略,并有效推进实施。然而,学校在将耕读教育融入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不连贯、实际联系“三农”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面向农村农业创业就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等多种问题。
文章响应国家“耕读教育”的理念,聚焦“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教师传道、研學田园课堂及构建耕读教育新机制”四个维度,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途径、课堂组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及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方面践行“耕读传道,筑梦田园”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新农科背景下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希望能为园林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强化价值引领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读传家兴邦[4]。耕读是对劳动与教育关系的科学认识,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代代传承[5]。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具有增智、育美、强体、树德等综合性育人功能[6]。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在探索耕读教育模式中落实以下方面:
(一)厚植耕读文化,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耕读教育是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耕”与“读”再次紧密相连,耕读教育是对耕读文明的延续与传承[7]。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在弘扬耕读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实践应用、资源利用和内涵阐释,将培育耕读文化、强化耕读教育作为育人文化底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农史教育,激发学生的“三农”情怀,培育学生立志扎根乡土、筑梦田园建设,传承和发扬耕读文化,以“三农”情怀引领新时代园林人才培养。
(二)培植家国情怀,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
耕读教育是涉农专业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着力点。首先,在涉农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促进师生对耕读文化的认识。其次,在涉农专业师生中广泛开展耕读经典阅读与分享,塑造人格、锻炼思维、丰富精神。再者,结合耕读文化主题开展师生党建党日活动、学术交流等,突出耕读文化情境育人。耕读实践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等,能有效扩充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耕读教育,既要让学生体验“三农”的艰辛,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以此加强对“三农”的感情培养,培育以乡村振兴为己任的精神追求。
(三)协同知、情、意、行,构建耕读思政新格局
涉农专业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林人才过程中,实施耕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价值追求。通过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推进耕读教育思政创新。通过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协同知、情、意、行的融合。利用寒暑假及其他空余时间,开展例如“耕读广西”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园林专业学生在价值引领、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教师传道
《方案》提出要注重文化熏陶,将农耕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实践中,使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讨论社会热点、审美认知等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新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责任有担当。通过耕读教育实训实践,增强学生分析解决“三农”实际问题、服务乡村振兴、“三农”现代化建设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务实担当、笃行躬耕的品格。
目前,学校园林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横跨风景园林学、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专业,师资搭配较为合理。同时,该专业综合整改教师团队,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工作,有效地保证和践行耕读文化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融合,加强该专业教师的传道能力。
(一)建设专、实、通融合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涉农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耕读教育、践行建设祖国绿水青山的“高度”,实现课程的高阶性。更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要求的设计,除设立知识、能力目标外,融入与园林专业课程相关的情感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学校园林专业教学团队以“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盆景与插花”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知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爱国情怀。此外,该团队教师充分挖掘桂东南乡村规划建设真实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耕读文化等元素,深入探索“大国三农”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增强田园乡愁文化认同与自信。
(二)建设耕读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升强农兴农能力
打造耕读实训实践示范课,开设“三田实习”等专业实践课,“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及“虚拟景观设计技术”等课程。以校内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依托,集中组织新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耕读教育第一课”,采用模块化、项目制、沉浸式教学,以“讲解+演示+参观+体验+实践”,让田园课堂做到耕必有田、有宜、有时、有则、有获,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晓农艺、会农务。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传统耕读与现代农业之美。
(三)建设耕读教育交叉课程,以耕促德、以耕促智、以耕促体、以耕促美、以耕促劳
在园林专业强化信息(遥感、无人机等)、工程(技术)相关课程,重点建设基本素养(五爱)、现代信息科技与工程技术、情怀培养与耕读文化的模块课程,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交叉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农策、解农忧、兴农业。最终全面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
三、研学田园课堂
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要求人格健全、智能突出、身心健康、技能突出,其成长主要有学校培养、社会锻造两种途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其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其成长不可或缺的[8-9]。《方案》提出应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梁媛提出新“耕读教育”主张,选择传统“耕读传家”教育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母本”,建议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劳作、艺术、体育、活动与服务”实践来推进教学[10]。
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创设了知行合一的耕读教育实践体系,依托校史馆、植物标本馆、都市园艺基地、温室大棚以及校外农耕文化基地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分场域构建全学程耕读基地。以现代信息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丰富耕读教育形式,构建劳动智慧型教育平台,建设虚拟工厂、智能实验室等,探索个性化、智能化劳动与耕读教育。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建设“智慧农业”耕读平台,参加新形态农业劳动与实践,与多个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和实习场所。例如,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广西三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俊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西绿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基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创新需求的实习实训与耕读实践环境,共同构建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产业实践与产学协同育人,将耕读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衔接、耕读教育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结合、耕读教育教學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传承农耕文化和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在耕读实践中体现科研价值、践行科技兴农。
在田园课堂实际生产中,践行“四精四专”的传道文化,即“精致作品的专业责任、精心关怀的专业情感、精准目标的专业理想、精湛技艺的专业修养”。通过深入田园课堂,学生亲身感受田园风光朴而美、乡土建筑秀而雅、村落格局小而精、耕读文化承而兴的历史与自然魅力,领会耕读传家的意义,涵养“敬恭桑梓”乡土情怀。
四、构建耕读教育新机制
《意见Ⅰ》提出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研究性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引领农林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农林人才。学校园林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朱宇林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地开展工作,着重抓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及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
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园林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目前教学团队特色鲜明,团队教师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美丽乡村振兴,并于2020年获得“校级教学团队”荣誉。建立外聘教师机制,聘请园林专家、园林行业企业家和行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建立挂职锻炼机制,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其他高校挂职,提高耕读实践指导能力。
(二)深化耕读教育资源协同创新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共建基地、联合开发课程(项目)教材、共编教学大纲、合作开展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团队教师敢于担当、自主创新,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于2021年获得自治区级一流线上课程立项建设,“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效果sketchup实验”等课程获得校级一流线下课程立项建设,“盆景与插花艺术”于2022年获得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在学生科研兴趣指导上,三年来团队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或创新创业项目立项80余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锻炼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技能,助力学生创业之梦。在学科竞赛上,团队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例如广西“桂花杯”小花园设计竞赛、园冶杯、微景观竞赛等中屡获佳绩,通过以赛促教,促师生交流与协作,践行耕读文化,扩大并推广创新成果,不断将耕读文化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逻辑相融合,着力塑造知农爱农情怀,在实践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育人意义凸显。
(三)完善耕读教育协同管理
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通过制定耕读教育培养方案修订办法、修订实践教学文件制度,完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及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质量标准,健全耕读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等,强化耕读教育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五、结语
综上可见,目前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依照国家在《意见Ⅰ》《意见Ⅱ》和《方案》里对新农科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培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瞄准园林产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和广西深入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打造彰显桂风壮韵乡村新风貌的区域战略,培养学生具备服务八桂的工匠精神、以建设祖国绿水青山为使命的高级复合型农林人才。
參考文献:
[1]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2018-09-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1-02-22(01).
[3] 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EB/OL]. (2021-08-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4] 李永全. 耕读掌握群众——兼论农林高校立德树人途径[J]. 教育评论,2022(10):90-94.
[5] 蒋礼. 传承耕读文化 厚植振兴底蕴[J]. 奋斗,2021(10):79.
[6] 吴丽君,朱光玉,曹受金. 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现代园艺,2021,44(15):169-172.
[7] 姜沛民. 把握耕读新时代内涵,构建“三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J]. 高等农业教育,2022(05):3-4.
[8] 杨期和,张鲁斌,杨和生,等.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嘉应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2021,39(04):82-86.
[9] 王桂清,张秀省,吕福堂,等. 基于复合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聊城大学园林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8,36(03):11-15.
[10] 梁媛.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新耕读教育模式论[J]. 重庆社会科学,2017(08):109-115.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耕读教育-智慧教学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GA291);玉林师范学院新农科理念下园林一流课程“智慧教学·四维融合”的途径探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xjsx03);玉林师范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盆景与插花艺术》(项目编号:2022KCSZSF09)。
作者简介:梁芳(1984—),女,硕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抗逆生理;邓旭(1971—),女,博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入侵生态学;杨秀玲(1996—),女,硕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李琳(1994—),女,硕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胡菊(1986—),女,博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