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敢拼

2023-11-11 16:04:07滕三水
南风窗 2023年23期
关键词:合肥新能源汽车

滕三水

2019年,蔚来四面楚歌。

那段日子里,昔日造车新星一睁眼就是四处找钱,但处处碰壁。极度拮据的时候,如果有一分钱没花在刀刃上,工厂生产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转。

第二年4月,合肥政府一锤定音,拿出70亿救蔚来于水火。也在当年下半年,新能源车市场爆发,顺利渡过低谷的蔚来一跃而起,股价飙升。

合肥雪中送炭,蔚来投桃报李,危难之中结成了过命的交情,双向奔赴,这是被外界广为流传的一桩美谈。

但对于合肥来说,这个故事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1999年,合肥工业大学的赵韩教授研制出第一代纯电动轿车。

大约10年后,从滨湖时代广场驶出的合肥18路公交车也用上了纯电动能,这是全球开通的第一条新能源公交专线。

紧接着把目光拉回眼前的合肥。去年,合肥全市新能源车产量同比增长133%,位居全国前10。

根据公开信息,到2025年,合肥要争取全市新能源车产能超300万辆,培育8户百亿级新能源车企业,其中有2户要达千亿级。

从一个几无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到公认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硬生生一口气闯了几十年。

很罕见地,从上到下,一座城似乎不止把新能源汽车当成创收产业,还试图把它和城市的梦想与文化紧紧地扣在一起。

先把领头羊引进来

合肥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内的NIO House有一款特色饮品,取名“庐伙纯青”,意为与庐州(合肥别称)成为重要伙伴。饮品的用料也寓意直白,关键的两款原料都是当地特产,猕猴桃果酱和六安瓜片。

蔚来与合肥的合作意愿之高、程度之深,可见一斑。

迁入合肥的第4个年头,蔚来的体感依然舒适,几乎没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

更直接的证据体现在销量上,在一众区域公司中,合肥及周边城市的销量从原先的吊车尾,排到了现在的一线部队。

销量上涨背后,是一连串紧锣密鼓的布局。

与合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一周年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便激动地宣布了一个“大日子”:4月29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开工建设。

到2022年第三季度,园区内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已经正式投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占地16950亩的产业园,定位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除了蔚来,目前已入驻了10家合作伙伴工厂。不出意外,未来还会有更多芯片、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进来。

从蔚来,到以蔚来去推动产业集群,这正是合肥当初主动大手笔投资蔚来,最期盼达成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不管从发展趋势,还是从国家大力支持产业的决心来看,它的价值和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对于铆足劲想谋发展的城市,新能源汽车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培育一个新兴产业,需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旦落地,不止带来声誉和流量,更重要的是,它会带来资源、先进技术和产业化。

因此,即便3年后再回望合肥坚持牵手蔚来的决定,即便蔚来这几年的成绩并不是一路高涨,但对合肥而言,它依旧是一个可以带来产业化的“多方共赢的赛道级项目”。

过去三四年,合肥动作尤其频繁,不断引进像蔚来这样的重点项目。

原先要么外出务工,要么以卖烧饼为生的当地人,已经在比亚迪的生产线上飞速运转。

从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直向南走,便是同在合肥经开区的大众安徽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目前二期建设已完成。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0亿欧元的大众全资控股科技公司又落地合肥,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到时将成为大众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

而刚刚落户长丰县下塘镇两年的比亚迪合肥综合型制造基地,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个小镇。原先要么外出务工,要么以卖烧饼为生的当地人,已经在比亚迪的生产线上飞速运转。齿轮之上,转动的既是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项目,也是他们逐步向好的命运。

眼下,合肥的新能源車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了多品类的业态雏形,有国际化老牌车企大众、高端纯电引领者蔚来、全能型选手比亚迪等明星企业,也有一批以江淮为代表的本土企业。

这些头部企业的发展节奏和方向都非常不一样,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时段也必然还要继续调整步伐。但不管怎样,从长远看,它们聚集在合肥,便能丰富这里的汽车产业形态,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于短期内的波动,合肥似乎并不着急,它想得很清楚,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快速上升发展期,越要耐住性子打基础。重点企业发展有快有慢,倒是件好事。

一棵树,一片林,一片草地

从机场驶入市区的路上,与司机师傅的闲谈间,当记者问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主要集中在哪一块,他下意识地回答,“合肥现在到处都是(新能源)车”。

的确,随着重点项目和头部企业纷纷落地,新能源汽车正悄然间向合肥的各个角落渗透,链条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广。

例如,蔚来合肥区域总经理余东明不久前表示,“近3年,蔚来位于安徽的合作伙伴从约60家增至约120家”,除了吸引零部件企业落地合肥,“超过70%的产业链合作伙伴都来自距离合肥600公里的周边区域”。

主要做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开发及制造的零部件企业保隆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向上,能大幅提升舒适感的空气悬架顺势也成了新能源车的重要卖点,但长期以来,它的核心技术在国外。而保隆科技是国内最早研究空气悬架的企业之一。

2020年,在空簧项目上遭到外企卡脖子,蔚来第一时间找到保隆科技,展开了一次关键性合作。

这次合作一年后,总部在上海的保隆科技也来到了合肥正式设立全资子公司,也在当年,它宣布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能够独立量产空气悬架。

两家相识于微时的企业,最终在合肥碰头并一直保持着深度合作关系。不过,保隆科技的本地合作伙伴远不止蔚来。“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汽车品牌都是我们的客户”,保隆科技的空气悬架工厂总经理田仙林说道。

从更广的产业视角看,虽然空气悬架这两年才火起来,但它的技术含量高,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讲,有机会做附加值和品牌力更高的事,对于城市而言,它的产业链很长,容易链接上下游形成规模效应,未来有可观的想象空间。

像保隆科技这种掌握核心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合肥不可能错过。田仙林回忆起当时入驻合肥要拿地建园区时,当地政府明显提前做过功课,非常清楚企业的产品和需求,“然后亲自陪着我们连夜找地”。

如果说,前几年合肥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引进头部整车企业。在大的项目布局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合肥现阶段正有意识地部署模具、轻量化、智能化、一体压铸等各类零部件配套企业。

头部整车企业像一棵棵大树。等它们在合肥稳稳扎根后,有越来越多的配套化需求,便能孵化供应商。

手段多样,从外面吸纳保隆科技这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也从本土企业里重点培养优势的种子选手。

扎根合肥十几年,专注于动力电池系统的华霆动力就是从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相比,华霆动力更聚焦“专、精、特、新”。

但换个思路看,第三方Pack企业胜在灵活。华霆动力将安全性放在产品开发首位,并满足不同客户对成本和续航的需求。其柔性产线能够满足多项目共线生产需求,本地化采购力减产品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此外,华霆动力产线设备高度自研,这既是为了行业更迭时能够灵活调整产线,也是为企业降本增效。

目前,华霆动力在国内独立第三方Pack领域,已经做到头部位置。它与上下游企业深度绑定与互动的思路,其实无形中对合肥汽车产业链的培育有很大的助攻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双招双引平台中合肥市在谈、签约、在建项目155个,项目金额达到200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不断落地。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副处长潘澄海说,头部整车企业像一棵棵大树。等它们在合肥稳稳扎根后,有越来越多的配套化需求,便能孵化供应商。

依托这些树,合肥慢慢种出了一片小树林,保隆科技、华霆动力等企业就是这么长出来的。围绕这片林,周边还慢慢会长出一片草地。

这样,一步步形成比较好的生态系统后,达成“跨越式发展”的效果。目前,能游刃有余且如此迅速掌握这种节奏的不多见,合肥算是突出的一个。

一条赛道走到底

新能源汽车,已被安徽确立为全省的“首位产业”,合肥更是不遗余力强化“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形象。

比亚迪来到长丰县后,合肥专门协调上海铁路局在这个区域短途拉了一条铁路专线,同时计划利用好江淮运河,实现铁路水路全拉通。

眼下,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车产业。作为曾经的铁路盲肠,一度被外界称作“没什么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坚持把自己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之都”似乎有些突然。

但细细盘梳之后会发现,合肥押注新能源车,既全力以赴,也水到渠成。

合肥所在的长三角区域,还有个新能源车重镇,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绝对中心,上海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样来到新能源车的风口,大家都全力争取这块蛋糕。合肥十分清醒,它把自己与上海的关系形容为“合作大于竞争”,在充分競争中特别强调融合交汇。

潘澄海提到,“如果我们本地企业要部分部署到上海这样的优势城市,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我们都应该去支持它”,因为这样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也会流动到合肥来。

同样,很多优势企业在上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扩大化生产,以及去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型和产业化价值时,因为上海资源有限,就会向这里疏解,寻求增量空间”。其实这种模式早就存在,但以往安徽在与上海的合作中,主要体现为“制造基地”。

而合肥的差异化在于,它非常坚决地秉承着招商引商的一贯逻辑,重点不在赚快钱而是重产业布局。

因此,它更希望入驻企业要么有较强的自主化能力、研发检测实力,要么团队比较进取,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它们也愿意把这些能力逐步迁移一部分到合肥,保隆科技便是最好的案例之一。

这对于合肥的考验则是,是否有能力承接得住?

幸运的是,合肥属于坚守赛道,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类,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深知自己并非天赋型城市,于是一早就开始谋变。

1970年,它极力引进从北京过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加上实力强劲的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给自己种下了中国最高水平的科研基因。

随后,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辆微型汽车在合肥诞生,合肥工业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着手研发纯电动轿车,而本土老牌车企江淮汽车是国内最早一批涉足新能源汽车。

为了顺利承接和转化科研成果,留住人才,2005年,合肥确立“工业立市”的战略。而这些都会成为日后新能源汽车成长的养料。

合肥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任何时候,坚守赛道非常重要。

2009年,国家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合肥成为最早的试点城市之一。经过10年的政策引导、企业实践,新能源车在市场和社会层面高歌猛进,不断逼近完全市场化。

2019年左右,补贴开始退坡,再叠加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整个新能源车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在最艰难的低谷期,合肥做出关键性决定,坚守赛道,同时毫不犹豫向蔚来这样的头部企业示好。用潘澄海的话说,“合肥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任何时候,坚守赛道非常重要”。

现在,合肥因为新能源汽车来到台前,本质上是在这个行业里泡了几十年的结果。因为前期的基础,它既足够的上升空间和能力接得住优势企业在合肥落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前部署。

目前,除了继续发力配套零部件企业,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潘澄海还透露,合肥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前培育消费市场。

例如,8月底,安徽首座“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在合肥正式运营。除了部署充电桩等基础设备,还有诸多针对电费、购置新能源车的优惠和补贴陆续上线。

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人提到,合肥政府务实而且能和企业在专业问题上深度对话。各个层级的干部对行业的每个数字记得极其精准。

在更广泛的市民层面也是,新能源车这种科创和工业气质正在渗入方方面面,他们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城市基因。

很多人说合肥是“赌城”,每一次大手笔的风险投资都赢了。其实,不如说它是懂行的“拼命三郎”。

猜你喜欢
合肥新能源汽车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汽车的“出卖”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4
3D 打印汽车等
决策探索(2014年21期)2014-11-25 12:29:50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