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棉棉 王丹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指(趾)甲生长的起点是甲体根部皮肤下面的甲母质。甲母质会不断分裂生成角蛋白细胞,而老的角蛋白细胞会被新形成的细胞推向前方,逐渐从皮肤下面往外生长,变硬后覆盖在甲床上形成甲体。有人说,指甲上月牙越多,身体越健康;也有人说指甲上出现白点、白线,是因为肚子里长了蛔虫;还有人说长倒刺是缺乏维生素……
那么,指甲真的跟身体健康相关吗?指甲的不同状况究竟是怎么回事?
“月牙”即指甲根部的浅白色弧形区域。实际上,我们俗称的“月牙”,是还未褪去颜色的角蛋白细胞。每个人甲母质的位置不同,若甲母质的位置偏后,“月牙”的位置也随之偏后,不容易被发现。每个人的“月牙”大小和数量一般是恒定的,与体质好坏没有必然联系,与人们常说的“月牙越多身体越健康”也无必然联系。
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需要关注宝宝的月牙最近是否有发生变化,比如突然增多或减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查找原因。
白甲症是指甲上出现白点和白线的情况。这是由于指甲在生长时,甲母质受到外伤,如大力修剪指甲、受外力撞击等。然而,由于指甲生长速度比较缓慢,白色斑点通常在受伤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并随着指甲的生长逐渐向远端移动或者自行消失,与蛔虫感染或缺钙等并无关联。
博氏线指的是指甲上的横沟。指甲的生长过程类似于大树,如果生长速度发生变化,也会像树的年轮一样,留下印记。博氏线的出现可以解释为甲母质在生产某一批次角蛋白细胞时“偷懒”了,导致指甲出现断层。
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的4 周内可能会出现博氏线,这可能与胎儿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的生理性改变相关。稍大的儿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局部外伤、皮炎、湿疹、川崎病、柯萨奇病毒感染(手足口病)、锌缺乏等原因引起的。一般来说,去除病因后无需特殊处理。
甲癣俗称“灰指甲”,是成人常见的真菌感染,但在儿童中较为罕见。然而,由于小宝宝的免疫力低于成人,如果家里有人感染了甲癣,在与宝宝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给他们。因此,家长们应注意宝宝的手脚卫生,养成经常洗手和洗脚的良好习惯,同时,宝宝的盆不要与他人的盆混用,避免交叉感染。
宝宝的指甲薄而柔软,看起来像汤匙一样,因此被称为“匙状甲”。匙状甲常见于拇指和大脚趾,是宝宝指甲生长的必经历程,基本会在10 岁前随着甲板变厚而得到改善。此外,缺铁性贫血也可引起匙状甲。
甲松离指的是甲板与甲床从甲缘处开始逐渐向甲根部分离,一般不同时累及两侧游离缘,甲板本身仍然平滑坚硬。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创伤所致,有时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在婴儿早期,宝宝可出现暂时性生理性甲分裂,主要表现为拇指和大脚趾的甲游离缘出现横向和层状开裂。此外,宝宝频繁吮拇指、咬指甲及受到外伤也可造成甲分裂。
脱甲症主要表现为甲板从指甲根部开始整层裂开,空气从裂缝进入,导致甲板呈现白色并逐渐与甲床分离,最终导致甲板中断、脱落。脱甲症通常在宝宝感染手足口病1~2 个月之后才会慢慢出现,先是单个指甲出现病变,然后逐渐发展到其他指甲。新的指甲会在1~4 个月后逐渐长出来,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除了病毒感染外,药物、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以及一些特发性和家族性的原因也可引起脱甲症。
甲沟炎是指甲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拔倒刺或将指甲剪得过短等行为都可能会导致甲沟炎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指甲角发红、肿胀、疼痛和化脓。炎症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甲母质,出现脱甲症或甲板营养不良。轻症的甲沟炎可以通过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涂抹红霉素等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一旦形成脓肿甚至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甲凹点指的是甲床上的针尖样凹痕。可为生理性,常见于1~3 岁的宝宝,一般凹点较小;也可为病理性,如银屑病和斑秃。银屑病的凹点大而深,形状、大小和分布不规则,而斑秃的凹点则具有规则的形状、大小和分布。
纵向黑甲即指甲上出现的黑色或棕色的条带,这是由甲母质的黑素合成增加和黑素细胞数目增加导致的。宝宝的黑甲一般多为甲母痣,以右拇指甲为主,没有特殊症状。但需要警惕的是,甲母质痣偶可发生癌变,而且有时不易与甲母质黑素瘤鉴别。因此,如果家长们发现宝宝指甲上出现黑色的竖线,最好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
指甲边缘长倒刺是由于指甲周围的皮肤太干燥,角质层和下面的皮肤发生分离所致。由于宝宝年幼,喜欢触摸各种物品,手指受到摩擦,容易出现倒刺,这与缺乏维生素B6或维生素C 没有太大关系。对于甲周的倒刺,不能直接用手将其撕掉,这样不仅会感到疼痛,还容易引起感染。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将手洗干净后,用干净的指甲剪/钳剪掉倒刺,再抹上专用护手霜。
指甲其实是身体健康的一面小镜子,大家不应忽视。如果指甲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化或出现令人困惑的现象,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