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表现性评价,赋能素养新课堂

2023-11-11 15:58王忠慧郑妍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表现性平行四边形目标

王忠慧 郑妍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22年新课标的修订则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落地转化,旨在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记忆层面,更加关注学生内在的综合能力表现。奥苏贝尔说:“教育就是当学的东西全都忘了的时候,仍保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如何真正落地呢?

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的落地更多地需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而评价与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评价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对此,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更加突出“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實施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基础上经历高级思维的建构过程,同时教师也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教与学的活动都是为目标的达成而服务,而评价任务只是为了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从而有效落实学科育人的功能。

表现性评价又称“表现性评定”“表现性测验”“基于表现的评价”“表现为本的评定”等,人们对于表现性评价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这些不同的称呼也能够看出不同的教育者在解释“表现性评价”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对传统评价的一种补充,有的侧重于学生的真实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于“表现”一词的解释是“表示出来”,比如某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怎么样。对此,钟启泉教授认为:所谓“表现”,是指通过姿态动作和语言等媒体表露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本文对于“表现性评价”的解释,采用国内学者周文叶的界定: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从表现性评价的含义可知,表现性任务的完成并不是单纯依靠对简单知识的记忆、重复,而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有一定挑战的问题。由此可见,表现性任务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它能够为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提供证据。不过,具体设计什么样的表现性任务,还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培养的素养目标以及具体的行为指标进行思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其实是从关注教师“教什么”向学生“学什么”的转变,从关注学生“知道了什么”向“能解决什么”的转变,从追求“人人都成功”向“人人都进步”的转变。这是一种以生为本的评价,更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指导 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解决较为复杂任务的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这些表现应该是丰富的,它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教师能够从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表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想尽办法验证自己所认同的想法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认同哪种想法、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选择的学具以及操作、讲解等具体表现判断学生当前的水平,并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

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表现性评价需要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就班级整体而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定会存在差别,所体现的思维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追求人人都成功是不现实的,因此,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获得进步。这样的评价不再只为“好学生”搭建舞台,而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获得提升。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时,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具,以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具、采用数方格、计算、想象说理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重要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进行操作探究,而不是干坐着看好学生“表演”。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习的过程,它是一种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地参加到某项任务之中的评价,它代表了针对学习目标或标准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通过观察,基于评分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表现性任务,其次还需要有用以判断结果和表现的评价标准。对此,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表现性任务,就必须依托于目标。这里的目标既是评价的目标,也是学习的目标,要“以终为始”地开展学习。因此,目标、任务和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制定评分规则则是表现性评价在实施中的三大环节(如图1)。

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学习目标 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最直接的依据便是课程标准。但是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的、总括的目标,以数学学科为例,其将“三会”核心素养又进一步细化为11个“核心概念”,而每个核心概念还对应着多个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各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将素养目标分解为学生可见的“行为指标”,并由此设计合适的表现性任务。

例如,在确定《花钟》一课的评价目标时,语文组教师先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再对《花钟》所在单元进行了细致分析:《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共选取了三篇课文,都和“观察与发现”有关,分别是《花钟》《蜜蜂》《小虾》。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在观察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首先,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通过细致的观察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进而感受观察的乐趣,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从语文要素上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对应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于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在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中都有所体现。最终,基于以上分析,教师确定了《花钟》一课的评价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准确画出关键语句,并能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背诵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设计真实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表现性任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设计的任务不能是简单的选择或者判断,而应是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较为复杂的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在把握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确定其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表现性任务。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调研的128名学生中有90人具有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意识或进行了正确的转化,但是转化的水平不同。其中,有18.7%的学生“有转化意识,但过程不清或结论错误”,48.4%的学生“能正确转化并解决问题,但没有对应关系的解释”,3.1%的学生“转化为长方形后能清楚解释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并写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转化前后图形各要素的对应关系,这也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转化,更加不清楚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这就确定了本节课需要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体会将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性,找到转化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并没有忽略那些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教师发现有16名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两条邻边相乘,其中有7人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依然用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乘。这样的结论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其实是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进行了迁移,这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思维上存在一定合理性,在教学中应该予以回应,而不是简单忽略或者一带而过。所以,教师明确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说明两条邻边相乘是不可行的。

基于此,教师最终将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读懂别人的作品并进行验证说理”的高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说理过程中有层次、有设计地呈现:先正确解释平行四边形面积对应的转化关系,发展推理能力;再验证邻边相乘不可行,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测量方法,体会转化前后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借助评分规则,有效调控课堂教学 评分规则为评价提供了更为具体、描述性的评价依据。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评价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这也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习题课“小蚂蚁爬方砖”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3个有层次的活动任务,分别为“探究小蚂蚁的爬行路线”“探究最短爬行路线”“探究一共有几条最短路线”,并围绕每个任务的具体目标设计了评分规则表(见表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照评分规则判断学生的水平,从而进行相应的策略指导。

又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设计带盖收纳盒”的项目活动。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后,设计开发了“收纳盒”和“研究报告”的评分规则,并在项目实施前就将评分规则呈现给学生,以便于他们借助评价规则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也表示“有了评分规则,就有了目标,可以不断寻求更好”“通过评分规则,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评价,挺好的”。

总之,以素养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科育人的功能。教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设计真实任务;借助评分规则,实现课堂教学有效调控。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有效學习和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表现性平行四边形目标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