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3-11-11 23:02胡昭邓青州严志华
商展经济 2023年19期
关键词:红河州能源绿色

胡昭 邓青州 严志华

(1.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云南蒙自 661199;2.中共泸西县委党校 云南泸西 652400)

1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1.1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要推进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在内涵上究竟有什么差别?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采取措施是相互递进、一脉相承的,都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绿色发展是指以环境友好型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就其要义来讲,要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突出问题。就其目的来讲,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从“两高一低”向“两低一高”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绿色是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色,由于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形象性,后来逐渐形成了覆盖循环、低碳发展的广义绿色发展概念[2]。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

1.2 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发展是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第一,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应有之义。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占有量少、能源需求量大、生态系统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现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按照现阶段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很显然粗放型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加之推进“双碳”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抓好资源高效利用,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才能加快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第二,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需要优美生态环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相统一。

第三,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要抓手。红河州资源总量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红河州明确“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这个定位,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具体抓手,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路所在。

2 红河州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重点难点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时间紧任务重,是重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必将给红河州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创新动力和新的发展机遇。从产业结构来看,虽持续优化,但仍以重化工业为主;从能源消费来看,光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然较高;从能源利用来看,效率不断提升,与节能降耗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烟草制品业在保持平稳运行的情况下比重逐年降低,非烟工业比重逐渐上升。烟草制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改观,2021年占比26%;电子信息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1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0.4%,成为全州工业经济第二支柱行业。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工业节能降碳的主要领域之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绿色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一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全州工业整体呈现总量偏低、结构不优等问题。2021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27%,分别低于玉溪(10.38%)、曲靖(3.68%)。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不足;二是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偏低,全州工业依赖资源要素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2021年,烟草、钢铁、电力、煤炭、化工、有色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有待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强化,工业绿色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十四五”期间全州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然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能工作基础有待加强。以工业节能减排为例,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监督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目前,全州13个县市都成立了节能监察机构,仍面临节能管理人员较少、节能专项资金不足等问题,节能监管措施、手段和能力建设仍需加强,特别是节能管理能力建设滞后,动态监管较为被动;二是部分企业对节能降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用能企业尚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也未建立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而且能源统计、能源计量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企业普遍存在对节能降碳工作不够重视、工作不到位、资金不落实等现象。在用能管理上不够重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对节能降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三是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弱。由于人才缺乏,在节能技术研发及推广、节能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力度不够,加之近年来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疫情防控、限制“两高”停产整顿和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交织,影响企业预期和投资信心,实施节能技改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从而给节能降碳带来较大压力。

2.2 自然禀赋及资源优势

一是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红河州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加快能源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形成。新能源可开发利用资源近1000万千瓦。2020年,新能源装机480万千瓦,占全州建成投产电力装机的67%,水电、风电、光电及生物质发电分别占新能源的58.8%、28.07%、13%、0.13%;其中,光伏能源居云南省第一位,风电装机居云南省第三位,绿色能源发电量占全州发电量的63%,已建成投产水电站、风电场、光伏电站分别为221座、22座、1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按照“十四五”规划,全州新能源装机856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80%以上,为红河州构建绿色发展增长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红河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通过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异龙湖流域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2—2022年,全州完成营造林70.46万公顷,退耕还林和陡坡地治理16.54万公顷,石漠化综合治理8.19万公顷,草原生态修复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3%,湿地保护率达56%。部分县市已经单独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特别是气候调节、 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价值等生态调节服务价值非常可观,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得以充分体现。

三是立足禀赋条件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空间、光热、风能、水能等资源。红河州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8.5%,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全州地形地貌特殊,海拔落差大,13县市均有岩溶地貌分布。其中,8个石漠化重点县市石漠化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8%。广袤的山区及岩溶地貌,虽然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但必须正确认识其生态价值及功能,充分利用禀赋条件,发挥气候、水系、地形地貌等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立体种养,推动生态农业与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3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能源高效合理利用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围绕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目标,必须尽快提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从供应端来看,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清洁能源推广运用。如加快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红河支线等管道建设,推进城镇燃气利用,快速降低碳排放水平。从消费端来看,要以红河州“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天然气对煤电、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逐步替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3.2 生态资源保护开发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坚持优生态重保护。要持续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加快绿美红河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全州农业、林业、草地的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高生态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碳排放核算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为重点,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要摸清红河州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总量、分布情况及发展潜力,选取试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的红河模式和机制;另一方面,水是生态系统的命脉,关乎粮食安全与能源清洁利用。红河州存在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水污染等问题,处理好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产业链与供应链、粮食生产、民众生活需求的关系,确保稳健安全降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3 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从自然环境来看,风电、水电、光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都需要广阔的空间,红河州国土空间辽阔,风能资源、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禀赋优越,还需要加快风力、水力、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产业建设,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大力抓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布局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3.4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

从监管机构来看,谋篇布局上要结合各县市的产业结构,加速绿色金融布局,完善绿色信贷等法律法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制定标准上,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在评价体系、资格认定、信息公开等方面制定统一、高效的标准;政策激励上,要鼓励支持各类发展资金投入绿色金融,在税收、利率方面予以优惠。

从商业银行来看,理念观念上要重视绿色经济发展,对低耗能、低污染的行业产业予以倾斜支持;创新能力上要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覆盖更多的行业和客户,满足绿色金融多元化需求。从金融市场来看,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健全配套机制;金融产品上,要提高产品流动性,促进有效管理和积极投资;对外开放上,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绿色金融领域。

3.5 技术研发降碳减污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降碳技术研发应用。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动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低成本应用。能源领域是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工业上要加快清洁高效用煤和清洁转化,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智能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以电机、变压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推广更加高能效的通用设备。工业领域要加大原料燃料替代、流程制造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引导工业行业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要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扩大新能源使用范围,应用低碳建筑材料,建设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4 红河州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红河州是云南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和滇南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发展绿色能源优势明显。要在广大山区建设“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把红河州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让“山区变沃野,沃野产绿电,山地变良田”。

一是加快推进泸西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和省级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尽快投产发电,通过扩建、新建变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抽水蓄能、梯级电站等电厂扩建,完善天然气管道等油气基础设施,加快锂电池产研基地建设,推动红河州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是坚决遏制全州“两高一低”项目发展,在建项目要提高能效水平,做到严把关、严落实、严整改,拟建项目要深入论证、分析研判,对不达标的项目予以停批、停建,存量项目要改造升级或淘汰退出,从严查处违规违建项目,开展节能监察及管理。传统产业是红河州节能改造的重点,要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先进工艺,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工厂、园区发展屋顶光伏、多元储能,加快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物医药研发、新材料制造、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业态,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推进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环卫、快递等领域电动汽车比例。

四是加快推广光伏治理石漠化模式,探索发展“光伏发电+石漠化治理”,在石漠化区域布局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可利用光伏板收集雨水,底部空间种植牧草、花卉、中药材等,该模式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注重生态治理及修复的同时,实现“光伏+集水+农业”“光伏+治理+修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2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要在保护好“碳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碳汇”增量。首先,要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石漠公园等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管控,保护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异龙湖保护治理、废弃矿山等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林地、草地、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动态监测,持续开展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筑牢滇南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其次,要加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绿色低碳开发水平,减少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碳排放。土地资源要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林草资源要遏制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湿地资源要防止过度开发利用,推动林木、竹材等产品精深加工。

最后,要严格保护耕地,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护好农田土壤碳汇功能。通过推广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实施轮作休耕制度、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白色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切实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固碳潜力。

4.3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3]。第一,加快摸清资源“家底”,持续推进资源确权登记。要抓紧摸清自然资源情况,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搞清楚总量、品质、结构、分布、权属、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等;第二,加快红河州GEP核算研究和探索实践。以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异龙湖为重点,开展流域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生态产品保值增值;第三,大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鼓励支持屏边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抢抓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广林下种养等生态农业模式,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大虾青素项目、民族医药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苗岭药。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长寿之乡、天然氧吧,推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引入运营企业,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打造生态旅游等开发模式;第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原补偿、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盘活森林资源产权要素,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4.4 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投融资需求规模较大。红河州必须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金融工具,强化服务能力,充分带动大量资本投入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的信贷规模,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增加绿色金融资产,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支持绿色债券发展,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发行绿色债券;三是拓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丰富绿色保险产品,重点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老旧小区低碳改造、高碳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生态保险;四是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相关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聚焦州内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利用、工业清洁燃烧等提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4.5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科技创新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一方面,要立足红河州产业结构偏重的基本州情,大力实施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推动烟草、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节能信息化水平。助推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端能源管控信息平台,形成集过程监控、能源调度、数据管理、能源决策于一身的信息系统。推动园区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园区和企业用能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区域智慧能源系统。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提升能耗数据质量,有效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加强节能指标监测、节能监察及节能诊断,推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猜你喜欢
红河州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说谎和开玩笑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红河州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