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双循环”发展格局及路径研究

2023-11-11 23:02:15杨艳芬陈博
商展经济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资本

杨艳芬 陈博

(1.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2.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其在全球的位置不断提高。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底层,希望借助新一波的信息化浪潮,获得更高的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其所依据的价值观念、社会体制等与西方截然不同,由此又导致了“中西有别”这一语义上的“文明冲突”。目前,对中国来说,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怎样理性地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内外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正当其时,本文旨在探讨其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实现路径。

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素

建设“新发展格局”既是学习和使用好“新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应用到中国问题上的一次开创性尝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在新时代和新的国际环境下,新的发展格局是在为我们国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1.1 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新的生产关系为基础

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美国对中国的忌惮,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化的行动,导致了世界政经格局的动荡,世界上的大环境明显变得脆弱。现今正处于面临着空前的机会和挑战的局面,全球经济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都出现了重大改变。因此,如何在“变”中开创新“局”,就成为我国所要面对的重大战略课题。中国对此的回应,就是改变过去的“内外兼修”模式,向“以内促外”模式转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新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动力,为新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要素禀赋也在持续发生变化,劳动的净增额正在减少。从目前的产业构成来看,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内需为主导的内需格局。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需求总量,还是国内需求结构,都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可以看出,建立一个以内部循环为主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国际上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内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认,在以往的几年里,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原因。但当前,国内大循环与世界大循环的动力正处于相互抵消的状态,所以,以内循环为主体的转型,不仅是一种实际的体现,而且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1.2 新发展格局的建立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中心

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我国如今长期保持着全球经济总量的第二位,并创造了两大“奇迹”,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促进中国经济追赶的同时,也存在着“卡脖子”、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从出口导向到国内需求驱动的转变,从而实现从中等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的转变。在世界大循环动能减弱、国家主义和孤立主义抬头的大转型时期,“两头在外”的出口策略不但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迅速提高,还将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新的限制。

2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本点

2.1 以调整消费结构促进供应提升

从“生产性”与“消费性”的相互联系来看,“生产性”决定了“消费性”的客体与形式,赋予了“消费性”新的推动力。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是对生产的一种反馈,它给生产带来了目的、带来了条件、带来了动力。从客观上讲,目前我国的供应与人们的需要之间仍有很大距离,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国民消费”的“抢购潮”,正是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体现。这说明尽管我们的供给体系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但在结构上,大部分仍仅能满足中低端消费,在高档消费品、日常生活用品,乃至食品等领域,很难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若忽视消费升级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有效解决人们对更高质量的需求,又会产生“需求外溢”效应,从而使居民的消费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体系。

因此,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在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消费结构的改善,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档转变,进而向更高质量发展。下一次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必须围绕着消费需求的转型和提升来展开。

2.2 提高消费能力为内部循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低。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居民负债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会随之下降。当一国的财富过于向富裕阶层倾斜时,就会对国内的消费需求产生很大影响。相比之下,中等和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会随着他们的收入提高而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很低。2013—2019年,我国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3220.4元增加到21558.9元,整体增幅为63.7%。在这期间,全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210.8元增加到30732.8元,增幅为67.84%,在这一点上,消费的增幅与收入的增幅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强消费力、扩大消费的根本。而当人们的经济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消费倾向又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对消费者而言,在较高的将来所得预期与较好的消费环境下,其消费倾向较高,反之则较低。虽然我们的消费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多提高的余地。虽然我国拥有全球18%的人口,但是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只占全球最终消费的12%,而且我们的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这说明我们的消费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双循环”中的循环模式

3.1 内循环

3.1.1 链式循环

为了不断地扩大规模,资本需要维持其流动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首先是一个以“G—W—P—G”为基础的链条系统。资金在链条流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资金功能。特别是在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过程中,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创造过程中,以生产性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资本以商品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资本链条流通的前提是三个功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它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并具有时间上的继承关系。也就是说,资金循环的每一步的完成,都要建立在其他几步成功完成的基础上,如果这几步中的某一步被堵塞或破坏,则链条循环的过程将无法继续下去。具体来说,如果不能把货币资本转换成生产性资本,不能从要素市场上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那么生产就不能继续。如果生产性资本不能转换成商品资本,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有问题,那么市场就不能正常运行,而新一轮资本循环也就无法进行。

3.1.2 网式循环

在追逐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对资本流动的加速,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影响劳动分工的水平与形式。劳动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前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个产业资本的外包与产业资本之间或垂直或水平的整合,后者则是指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在资本扩张的压力下自行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产业资本流通为主的链条流通发展成为以工业、商业和金融等各类资本为主的网络流通。从本质上讲,“购买”“生产”“销售”仍然是资金流通的三大基础过程,但资金流通的链密度增加了,各个阶段的资金职能将由更多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还会使整个链条变得更宽,在商业和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深度结合以后,资本将会以各种形式被投入到一个复杂的循环中。

3.2 外循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资金的流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流动。不管是“链式循环”还是“网式循环”,在世界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链条流通来说,工业资本从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料和劳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全球范围。对于网络流通来说,提供工业发展的资金可以从其他国家的银行获得,提供给其他国家的商品可以从国际贸易公司获得。对于一个社会性的流通来说,不管是对资产的价值赔偿还是对物质的赔偿,都在全球各地进行着。伴随着通信与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区域与地域上所构成的资金流动壁垒被突破与消除,经济全球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资金外循环又源于货物的交易性质,因此,中国只有走外循环这条路才能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4 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需路径

4.1 完成市场与政府的高效统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个高效的市场与一个有为的政府的有机统一。

首先,一个高效的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双循环”实质上是一种由一系列交易构成的交易,交易必须符合三种交易方式所对应的交易方式。在一个复杂的近代经济体系中,唯有一个以交易为手段,把稀有的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的位置上的市场;其次,必须做点什么。要使市场真正起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前提。要保证资本的顺畅流动,不仅要有信息和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市场体系,这就是政府层面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最后,政府不仅要做好“守夜人”,更要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资本追求利润的唯一目的,必然存在着盲目和短期的倾向。与此相比,国家的目的更具有全局和长远的意义,再加上它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调动的力量,这一切都是在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及外在的客观制约条件下进行的,在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

4.2 以劳动者为中心的体制设计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于资本主导的体制机制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从理论上讲,这源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一对矛盾:要想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进行更多的资金积累,而这种资金积累又常常以减少劳动收入所占的比例为代价,从而导致社会购买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大量商品无法出售。让工人得到足够的利益,这是我们国家“双循环”正常运行,以及我们这个“双循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这些都离不开一个科学的体制的保证。以劳动为本、以提高职工收入为目标,在供需层次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双循环推进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将资本主义看作一种被资本家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免费将其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据为己有的剥削制度。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特别注意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在目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保证职工收入的获取上。工人的工资是从他们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中获得的,所以,在以劳动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中,应在对其进行价值分配的同时,对其进行价值创造的规制。目前,应加大对职业技术培训的关注力度,构建高素质的培训制度,使员工在培训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我们必须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更多改进,消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在发展中创造均衡”的目的。

4.3 发挥国企在“双循环”中顶层设计的功能

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企应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马克思对生产资料私有与大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进行了分析,认为“双循环”要想成功实施,就必须使经济体系中的某些微观主体转变为对生产资料私有的性质,而国有企业就是其中的一种。要想在“双循环”格局中起到宏观引导的作用,国企必须做强做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推动国有企业的混业经营。将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和外资等各种资本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使国有企业成为一个真实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培育社会化的公司。与私企的纯粹营利性不同,国营企业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必然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怎样正确地把握企业所应担负的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促进自己成长,这是当前我国国有资本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国有资本在构建“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发挥国有资本的宏观导向作用的关键一环。

国有企业发挥其在“双循环”中的顶层设计功能,首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破除制约“双循环”发展的“瓶颈”。为了促进“双循环”的发展,需要将各种职能各异的基金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配合。在国内和国外一些资本的联系被切断的今天,国有企业要想确保“双循环”健康发展,就需要发挥自己在资源配置和技术突破上的优势来“补链”和“除卡”;二是要实现“双循环”,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需要国有企业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职责,需要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双循环”新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我国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我国所面对的世界局势日益严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韬光养晦策略已经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适时地提出和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补,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顺畅运行,既要保证单一资本的顺畅流通,又要保证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资本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所以,要想成功地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模式,就必须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提炼,这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资本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格局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9:02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6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商事法论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