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程
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教”这个字隐含了一个前提: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感性层面,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内容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
比如,语文课教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生们都读过各种物品的说明书,他们知道说明文大概就是那种简洁明了、一板一眼的文字;再如数学课教方程,学生见过天平,或者玩过跷跷板,知道左右两边各加相同重量,天平依然持平;又如物理课教浮力,学生也都有过把空水瓶“摁”进水里的经验,他们能感觉到浮力是向外“挤”的一个力。这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感性认识。
教师的课堂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课堂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没有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那么这节课就没有讲“透”。
如何从感性到理性?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效果通常是有限的。教育不是直接把学生带到山顶,而是凭借前人的经验,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登上高峰。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讲话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讨论,这就是学生们交换自己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可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同样有收获:知道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世上不仅有自己的这一种看法,还有别人的各种看法,才能激发反思,才能有所提升。
一节课,学生们先说了自己的想法,教师才有引导的基础。课堂教学应基于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什么名师不管遇到什么课堂状况都能应对?因为感性认识非常多样,但最后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一致的。只要引导得当,都能“条条大路通罗马”。
“引导得当”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将学生的感受整合起来;二是将整合后的结果进一步提升。这和我们写论文的步骤大体相同:调查、整合、提升、得出结论。“整合”和“提升”这两个步骤,就是教师可以“推”学生一把的地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整合”这个步骤也可以交给他们。一般来说,“提升”这一步骤需要教师引导,课堂教学的难点往往就在于此,也是最考验教师的环节。
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来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再进行引导提升。师生配合,才有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