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存
(贺州市群众艺术馆 广西 贺州 5428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相关单位和社会群众必须要重视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主义国家,56 个民族没有主次之分,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使各民族已经形成相对独立且多样的文化底蕴。现如今的社会文化种类繁多复杂,很多不成熟的文化体系也在不断衍生,但多半都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保留。但一些少数民族即使人口稀少,地域文化却仍然被传承下来,且即使其文化特别小众,也依然被民众接受,甚至列入教材。由此可见,民间舞蹈艺术并不是娱乐的教学,而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生活态度的外在体现。
艺术没有等级之分,民间舞蹈也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之所以民间舞蹈存在教育意义,并非民族舞蹈高人一等,而是舞蹈创作的背景和历史,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曾有很多艺术家为我国国歌编制过舞蹈,体现当时抗日的惨烈和人们坚韧不屈的意志,这样的舞蹈初看严肃悲壮,再看激情昂扬,群众在观看和学习过程中体会先贤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面对强敌时寸土不让的勇敢精神。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这类歌曲不断被人们接受、熟知的原因是其更贴近生活的背景;虽说其动作不够欢快,曲风却恬静超然。群众在学习上述文化时,会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演变到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使群众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珍惜粮食、珍惜友情,推动社会风气正向变化,最终带动国家正向进步[1]。
民间舞蹈艺术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一些表达出群众对未来的向往,一些表达出对战事的厌恶;有些慷慨激昂,有些恬静自然,每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都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色。基于这种特点,当地居民可以举办商演活动,向世界宣传民族文化,提高民间舞蹈知名度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物质条件反哺民间艺术,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民族舞蹈大多来源于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能吸引更多观看者,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民间舞蹈艺术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整体潮流,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提高文化体系在建设和更新时的整体效果,满足当下进行文化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保证在开展文化建设时,提升建设质量和效果,明确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归属权以及蕴含的象征意义。为了做到上述内容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提高其工作的整体质量:第一,完善当前的市场投资机制,建设更多专业的民间舞蹈艺术展现场所。为当前的文化市场提供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使民间舞蹈成品内容越来越丰富。第二,完善、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民间艺术在进行传播时构建良好的传播环境,同时也能够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民间文化作品牟取暴利。现阶段大部分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均需要保留自身的精华,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整体潮流的同时,使其融合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不断地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中,构建全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体系,实现民间舞蹈文化的合理传播,由于地域特色和地域背景的不同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2]。
工作人员需要保护民间艺术群众舞蹈的成品,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实现在民间群众舞蹈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现代化元素,使舞蹈既可以展现传统历史文化,又能够展现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内涵,还需要提高群众对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探索不同动作蕴含的深层含义[3]。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内容比较丰富,在进行传统文化建设时,其发展方式也不同。很多地区有着大量的优秀舞蹈人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这些舞蹈人才也提高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质量,使更多人主动地了解民间舞蹈文化内容,感受民间舞蹈文化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些优秀的人才也将最初的民间舞蹈文化内容逐步转化为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推广方式。各地区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在这一阶段下发文件、政策,不断地加大对人才的挖掘力度,丰富专业人员储备,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发展带来正面影响,提升文化传承质量[4]。
民间舞蹈创作在社会发展中渐渐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各地区的人们逐步意识到民间舞蹈独特的价值意义以及美感,同时也在逐步开发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文化传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传统文化与商品之间差别非常明显。我国各地区政府也需要对民间舞蹈传承方式进行有效把控,加大管控力度。既要鼓励社会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舞蹈文化的宣传中,也要改变原本在进行民间舞蹈宣传过程中出现的有人借助民间舞蹈对传统文化进行无节制改编这一情况;防止部分商家利用文化做噱头,从中牟取暴利;及时纠正所有轻视、随意改变文化的行为,不断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质量。
基层民间艺术的舞蹈创作发展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间艺术发展环境。从客观环境看,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舞蹈在传承中得以创新优化,而基层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与弘扬,在各个民族发展过程中也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形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群众舞蹈创作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增设相应的设备和项目,带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相关单位需要明确其工作职责,并不断完善群众舞蹈的创作内容,把握开展基础民间艺术工作的有利时机,在基层民间艺术工作中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如文化跳舞广场、比赛舞台、舞蹈演出剧场等。体现文化设施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避免基层人民群众产生文化疲劳也可以增加人民群众对民间艺术工作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既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修养也可以提高其文化内涵。而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配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需求,组织开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以优质的技术条件和足够的资金储备做好基层民间艺术工作。同时也要围绕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目标进一步拓宽融资途径,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个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既有助于推进基层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也能为其创设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物质资源的支持下,基层民间舞蹈艺术也在逐步发展进步,民间舞蹈艺术想要被群众接受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并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与此同时,也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将现代化文化元素融入到民间舞蹈活动当中,以文化竞技、舞蹈比赛等形式为例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入节日气氛中,可以在过年、端午等日子里采用民族舞蹈表演烘托节日氛围。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群众舞蹈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并借助上述途径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把握其关注的文化热点话题,以更贴近民间艺术生活的角度开展工作。客观来说,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挖掘民间舞蹈艺术内涵,并立足于国际化文化背景,将一些具有新鲜感和影响力的文化带给人民群众,如此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基层民间艺术工作的持续深入,在发展文化的同时也能突出其价值作用,带动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以更具特色、更完善的文化产业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具氛围感的文化场所。
由于很多参与民族舞蹈文化活动的群众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年龄分布不均衡,许多参与者并未养成良好的舞蹈习惯。为了降低不文明舞蹈行为出现的概率,政府应该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明舞蹈活动。首先,应该在大力宣传“积极参与舞蹈健身、科学进行健身”的理念中增加“民族舞蹈创新”的宣传内容。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好宣传引导工作,就民族舞蹈的创新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积极组织安排一些大型民族舞蹈活动,大力宣传民族舞蹈相关知识,借助志愿者、义工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协助民族舞蹈文化参与者的创新活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引入比赛、评标兵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个别民族舞蹈文化参与人员的不文明行为。
文化活动中心在制定民族舞蹈活动时,应该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结合各个社区的具体规模、人口年龄分布情况,预留出充足的舞蹈场所,确保可以满足社区所有民众的舞蹈需要。首先,各地区应该结合民族舞蹈群众创新的具体要求,大力宣扬舞蹈精神,使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民族舞蹈宣传观念。其次,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主动地参与民族舞蹈文化等宣传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的方式,拓展可用于跳舞的场所。与此同时,各地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主管部门需要发挥出其在民族舞蹈创新中的引导价值,积极宣讲民族舞蹈的积极影响,使更多中老年人主动、自发地参与民族舞蹈文化等创新活动,宣扬民族文化,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除此以外,各个地区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到各个社区、学校中组织民族舞蹈宣传讲座,以系统宣传的方式,使各个年龄层的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民族舞蹈对宣传我国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民族舞蹈创新活动。
在融媒体环境下,推动民间艺术在舞蹈中的创新发展,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既要做好线下工作,也要保证线上的工作效率,积极拓宽民间舞蹈文化传播路径,了解当前群众舞蹈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并适当融入民间文化。通过当前工作成果积极协调各地区文化资源,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依托网络化环境举办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舞蹈展出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潜能为其提供创新创造平台,并借助文化广场、舞蹈主题公园来进行成果宣传,并在文化网站或文化论坛中来进行文化价值观传播。了解当前民间舞蹈文化工作开展中的各项反馈建议并积极予以回馈,可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也能确保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
综上所述,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能展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可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舞蹈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不同地区的舞蹈地域特色也不相同,不同地区蕴含的文化内容存在一定区别。推广我国民间舞蹈艺术既能够提升文化领域的发展质量,也能够更好地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展现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价值,提高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基于当前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现状,民间舞蹈艺术者要秉持本心,完善民间文化体系,挖掘潜力舞者,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发展机遇,带动地方经济,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