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苒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比普通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更强调实践性,教师要基于音乐表演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推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音乐表演专业注重演学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进行培养,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其核心内容,也要让学生利用课堂、作品、舞台进行表演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找到表演要点,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效率。
在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而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做好学生职业定位分析,对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缺乏实践效果。在高职院校数量逐步增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保证生源降低招生门槛,导致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基础能力差异较大[1]。部分学生对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不了解,部分学生并不是专业型艺术人才,而是通过艺考弥补文化课的不足。这类学生通过短时间的音乐表演技能学习考入到高职院校,但其自身基础条件有限,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能力,这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一定困难。高职院校在制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好学生的职业需求分析,高职院校所制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并没有及时更新[2]。高职院校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基础不牢,而高职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太过单一,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专业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内容,若是实践课程没有依照计划有序进行,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就会导致其失去实际意义。而对于学生来说,千篇一律的知识理论的学习难以提高个人的实践技能,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高职院校所推出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落到实处,这会导致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于笼统和片面,难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来看,实践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将表演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不仅强调学生适应舞台的能力,也关注学生的表演能力[3]。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而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缺少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少系统性规划,这也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存在问题。许多高职院校所组织的汇演只是依照流程来进行,开展实践课只是让学生观看音乐会或者是到户外进行采风,学生难以打开视野,院校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舞台能力的关键手段,但教师对于专业实践课的拓展缺少力度,过度看重学生的基础表演能力,而对学生的知识架构缺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化,认为实践课程只是学习表演技巧的基础课程,并不具备应对音乐表演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基础,各个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有主要研究方向。但综合来看,音乐表演内容是不断变化更新的,而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却少有更新[4]。尤其是在应用和推广信息化教学之后,许多教师借助现代媒体网络开展教学,但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做好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缺少合理规划,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以及相关资源的选用缺少全面性,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新颖性,也会进行一定的模仿创新,但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这会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浪费,而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下只能学习吸收音乐表演的表面知识,难以展开更深层次的音乐表演内容探讨。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主要涉及以演员、群众文化指导员以及艺术培训人员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岗位课程设置,面对三个大方向需要明确专业课程目标,并结合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结合演员岗位来看,其主要涉及器乐演奏课程,而群众文化指导员岗位涉及合奏、重奏课程,艺术培训人员岗位涉及器乐情境教学课程等。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做好对标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并加强构建“三岗一体”课程新体系。在高职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创新变革,既要保留原有的基础课程,也要结合环境增设新的内容,举例来说,《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教育心理学》《职业能力培训》等课程均应当有所涉及。基于“整合、共享、互动”等理念,确保各课程之间的互动和渗透,实现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和岗位责任的有序对接[5]。教师也要通过分层教学提高指导针对性,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师生互动效果,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开展基础课程时做好学生基础能力测试,结合学生测评等级开展分班授课,将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而对于基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巩固个人的基础能力并提升学习热情,在进行分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进行考量,了解当前乐器分类并细化实践课内容,对传统教学中不同乐器实践课程无法兼容的问题进行研究,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应当真正实现器乐方向实践课全覆盖。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实现分类培养,在师生的互动沟通中,教师可以有效进行指导,而双选主要针对专业课程以及一对一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环节要通过学生日常情况了解其专业能力,这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计划并适当调整课程方向,根据职业意愿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对学习乐种的选择开展的分类教学,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可以动态创新和调整。而在分层教学中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既可以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也能够对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多元考评。音乐表演课程教学可纳入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其进行职业定位,以此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根据音乐表演教学要求,高职院校也可增设选修课程,适当扩大实践拓展课程比例,引入现代学徒制,为学生构建更真实的学习情境,落实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更新音乐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胜任各方向的职业岗位。而高职院校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与人才市场接轨,选择认知范围较广的作品开展专业教学,高职院校应当借助当前的网络媒体环境大量开发在线课程[6]。高职院校在构建在线开放课堂前期,需要做好人才市场以及岗位需求分析,多渠道、多方式了解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表演能力、乐器掌握程度以及在后期职业规划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针对性,并组织好专业教师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并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个人眼界[7]。对于教师来说,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参与到高职院校所组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中,通过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带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也要通过校企合作这一途径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选聘有实践经历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专职通俗音乐指导教师以及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来校进行专题教育讲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市场需求研究,并派驻专业教师进行实践,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高职院校所推出的专业课程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音乐教材是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在教学编订过程中应当以提升高职高专人才质量为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依据,基于专业课程目标把握器乐演奏课程传统教学系统性问题,结合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和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组织编订各专业课程的分级教材,对于尖子生来说,编订和选用的教材应当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精尖人才的目标策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进行更新,并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知识、音乐行业发展动向等进行编订,编订教材的人员需要结合尖子生学习兴趣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进行教材内容的修订。而对于基础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音乐表演专业的教材内容应当强调基础,并保证其通俗易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声乐种类以及器乐种类进行内容的编订,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巩固基本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教材当中也应当适当增设实践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演技巧,进而为后续发展巩固基础。教师应当从专业角度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结合以往专业教学经验编写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做好教学计划的追踪反馈。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更强调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并围绕专业教学特点做好教材选择,更新课程内容。基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职业需求分析,并立足当前人才需求背景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发展定位。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并确保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让学生成为实践能力突出、艺术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