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静芸,康可可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228)
追溯水袖的来源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舞蹈中,水袖是以袖舞的形式存在,在原始崖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袖舞的舞蹈画面,在奴隶社会时期,袖舞是取悦奴隶主的表演活动。周代乐舞用“袖”的形象表达敬天祭神的仪式。汉代是袖舞发展的黄金时代,袖舞艺术水平逐渐达到顶峰,并成为汉代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汉代现存的画像砖、玉雕、舞俑等文物中均有人物着绕襟深衣,长袖飘然,有史料记载,汉代的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唐代是袖舞发展的重要时期,据记载,高丽乐中就有“极长其袖”与“翩翩舞广袖”的形态。宋、元时期的袖舞以温婉、含蓄、收敛的风格为美。到明清年间,戏曲兴起,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袖舞也不再是宫廷专属,逐渐流向民间,与戏曲相融,在戏曲中不断发展。此时的袖不再是“长袖”“广袖”,而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水袖”。“水袖”一词的出现是因戏曲演员内着“水衣”,一半袖子露出在服饰之外,故称“水袖”。这样的水袖服饰最早源于古人的宽袍大袖,是对古代服饰衣袖的夸张展现。随着服饰的发展,材质由白布发展为白绸,随着水袖技术的发展,水袖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水袖不断加宽、加长,其最后脱离水衣,直接与服饰相连。“水袖”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随着情绪的高低起伏、情节的起承转合,水袖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慢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动作语汇,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
从1980 年开始,舞蹈家在整理中国古典舞教材时注意到了戏曲舞蹈中的水袖,通过向传统戏曲学习,以提炼袖技单字为主,形成了最初的袖舞教材。最开始是崔承喜先生整理戏曲水袖,王萍先生提出袖舞训练的相关构想,在李正一等古典舞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人们通过学习戏曲片段探索身体与袖技的关系以及水袖的训练特点,由此初步建构了中国古典舞水袖课程的基本框架,通过向传统艺术学习,中国古典舞水袖课程体系基本建立,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也被纳入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并将古典舞袖舞置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和语言文化语境中,与徒手身韵互为补充,成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深化课程,追求“以袖练身”“身袖合一”的审美表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是当下舞蹈专业学科的必修课,在第一学年是徒手身韵训练课程,第二学年是进阶版中国古典舞身韵道具训练课程,分为女生学习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水袖课程和男生学习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剑舞课程。由此可见,水袖与身韵密不可分,在教学上,“水袖”是在“徒手身韵”的基础上实现的,二者是“壳”与“核”的关系,身韵是袖舞的内核,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先学习掌握徒手身韵,再选择学习水袖课程,所以,水袖所需的舞蹈基础更高,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神先领、意先行”,而“意念先行”“心神先领”表现在肢体的运用上就是对气息的控制,通过气息的虚实、转换,使动作更富表现力和艺术张力。[2]水袖不只是道具的运用,要达到“身袖合一”的艺术境界,身与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课程设置。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中国古典舞专业的水袖课程设置在课时上非常具有优势,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水袖的基本条件。而在综合类院校中,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中国古典舞水袖课程一周仅有两节课,所以,综合类院校在水袖教学上具有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2.学生基础。专业院校与综合类院校所面对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基础,专业院校的学生素质水平相对统一,学生专业基础较好,身体素质较好,在前期学习中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舞蹈专业训练。而综合类院校的学生状况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的舞蹈基础与素质能力都不一样,更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所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别。3.水袖教学。专业院校的中国古典舞水袖训练课一般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一技法训练阶段,主要学习“袖舞”基本动作,在熟练掌握袖舞的基本动作和袖技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水袖短句训练,在第二阶段,主要训练袖技的连接,这一阶段是水袖技术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水袖技法与动作。最后,在第三阶段综合性组合训练阶段,学生要熟练运用水袖进行表演,调动情绪,最终达到身袖合一、情舞交融的艺术境界。综合性院校要完成专业院校的水袖完整训练比较困难,所以,综合院校不能原封不动地套用专业院校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而要有符合综合类院校舞蹈培养目的和特点的古典舞水袖课程教学模式。
1.教学重点的偏移。综合类院校的古典舞水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加侧重水袖袖技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选择口传身授与模仿式教学,在文化认知层面缺少对水袖古典文化的渗入,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偏差,学生会认为水袖仅仅是舞蹈道具,在舞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与关注点集中在对水袖这一道具的运用是否出现失误上,这样根本达不到水袖课程“身袖合一、形神兼备”的教学效果。过度重视袖技会忽略舞蹈过程中的神韵及眼神的表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水袖上,背离了水袖舞蹈的初衷与核心。2.训练与表演脱节。古典舞水袖课程最终以表演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而在课堂上又以组合的形式进行训练,但组合训练和表演之间缺乏连接,学生也缺少情感的参与,难以形成一个衔接良好的训练体系。练习与表演之间是脱钩的状态,组合仅仅展示了水袖的技术技巧,往往空有其表却无其心。古典舞水袖的组合训练与舞蹈表演之间一定是相关联的,二者不能脱节。
中国古典舞水袖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袖练身,强调身袖配合,以实现“意、气、力”的统一,同时,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文化的艺术追求,突出袖舞的写意特点,强调古典舞水袖以虚带实的运动关系,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水袖的历史意蕴改变学生对水袖的认知。袖与身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学习技法与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清楚了解动作发动的具体原理以及动作的路线等,帮助学生掌握水袖技法,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袖的表意性,强化其语汇含义,并据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将组合训练与舞蹈表演进行连接,使学生达到“身袖合一”的表现境界。
综合类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选取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水袖课程的课时有限,不能全部用于学习水袖技法,不然学生只是泛泛浅学,且水袖教学的内容不只是技术技法,舞蹈是艺术不是技术,古典舞更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特定系列的袖技,例如线性袖,其包括扬袖、抖袖与绕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单一技法练习到短句训练再到最后综合表演性组合进行训练,各个训练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链条。
中国古典舞水袖课程教学要符合三个原则。第一,中国古典舞水袖教学离不开身韵的支撑,水袖教学要与身韵教学相结合,注重身与袖的配合关系,“以身带袖、以袖练身、身袖合一”,正确理解“反衬劲”,正确运用身韵“气息”,准确把握“节奏”。第二,在中国古典舞水袖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内在情感的表达,水袖教学讲究意境与身体表现的统一,其与身韵所讲究的精、气、神、韵、意、劲、律、形等,都要通过“抒情”这一方式进行表达,“抒情”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学中体现美的途径。第三,自古以来乐舞一体,音乐舞蹈不分家,中国古典舞水袖训练要与古典音乐教学相配合,教师要根据音乐的特点,在短句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音乐节奏的表现特点,强化学生的袖舞技术性与表现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袖舞身韵把握和控制能力。
1.适当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前拍摄制作袖技技法的讲解视频,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视频学习中的连续专注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水袖教学的视频时长也要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动作分析理论将水袖技法所需的用力方式、发力点、袖子在空间中的形态以及身体重心的转移等知识以视频形式进行讲解,利用短视频形式使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针对课上即将学习的水袖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课上会更好开展教学。这种方式首先对预习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形成初印象。教学视频中,教师通过动作的解构分析强化了学生内心中对动作的记忆与理解,区别于课上单纯的动作模仿学习,使感性的动作向理性思维靠拢,使学生对袖技技法的了解更加清晰。同时,教学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在后续的短句和组合的学习中,针对不清楚的技法要点,学生可以随时观看。
2.预设特殊情境教学。袖舞身韵教学讲究意境与身体表现的统一,其美学价值不只体现于技术技法上,也体现于在熟练的袖技动作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的情韵和意境,以此传达古典舞袖舞艺术的内在情感意蕴。在教学中加入水袖情绪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的袖技的语义表达设定合适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要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文化性,使学生能通过这一形象进行知识迁移,同时融入预设的情境。学生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想表达的情感,利用所学的水袖在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完成创编并进行展示与表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进行积极引导,并在展示完成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不同的袖技配合不同的动作可以表现哀伤、欢乐、癫狂等不同的情感。例如,可以在脸旁做小幅度抖袖,利用水袖的抖动表达哭泣的感觉;再例如片袖,通过水袖里外片花的翻动表现开心、喜悦的情绪;还有扬袖,长线条、大空间感的袖技动作常常表现激动、激昂的情绪等。
3.音乐情感变换练习。“身”与“袖”的融合是袖舞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表演者可以借助水袖,通过肢体的古典韵律,在不同的空间用不同的发力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水袖的语汇含义及其表意性,准备符合其情绪节奏的音乐,在水袖短句练习阶段带动学生情绪的表达。听一小节音乐后让学生感受这段音乐的情绪,并根据所感受的情绪配合音乐进行短句练习,这一部分建议分组进行,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每个小组用同一个袖技做不同的表达并进行展示,每组展示完毕后其他组员要说出这一组对扬袖进行了哪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在短句练习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情绪的引导,让学生进入与袖技相适应的语境中,以一个基础短句为主,引导学生将这一短句进行变化,改变其方向、空间、节奏,感受水袖的不同表达,最后使学生完成短句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做出动作,更要学会变化动作,借助单一元素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经过不断的提炼与发展,水袖舞蹈已经从过去的程式化的戏曲舞蹈中脱离出来,演变成具有表演性、抒情性的舞蹈艺术。综合类院校的古典舞水袖课程的重点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水袖技术技法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水袖所蕴含的古典历史文化,并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取具有特定训练价值的袖技组合,利用水袖动作语汇和其独特的表意性设定合适的艺术形象,营造意境氛围,通过教学语言引导、调动学生的情绪,化道具为无形,让学生达到“身袖合一、形神兼备”的表演境界,使学生具身体验古典舞水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