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之
人生是无数次的遇见和离去,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铭心刻骨,也有的深刻改变着你的生活轨迹、你的社会认知、思考方式,影响着你看世界的取向。
培根说,出身是起点,而比较是一个人发现真相的开始。龚彦竹成长在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良好的家庭里,年轻的她在与别的同学和朋友的比较中发现了环境、命运、相遇之类事先无法把握的东西,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区别。以她的年龄和生活阅历,更深层的问题也许还无法追问,于是她开始注意上下、辨析周围,开始审视自己和别人的各种遇见、离去、共同和不同,以此探讨各种真实、真相的可能。她的共情能力使她能够站在这一个个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活现场和角度,去思考不同的人格及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而她的表达能力与文字能力则帮助她将这些复杂各异的情感与思路能够呈现出来,促成了《遇见》这个浑然一体的作品。
《遇见》讲述的故事涉及了两对母女如何演变为三对母女,或者说命运交织的四个主人公关系上的改变。关系的改变带来了情感上的微妙感受。故事并不复杂但情感上复杂,这种情感的呈现微妙又细致,既朴素又诚实。为了解决作者单一视角带来的叙事上的片面性,这篇小说的叙事手法颇具苦心,分成了几个段落,分别从四个主人公不同的视角去窥探这一段由她们共同谱写的往事。通过不同的人物立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纵使都是母亲,纵使都是女儿,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两位母亲和两位际遇不同的女儿,在母女关系中也作出了不同的抉擇。更仔细的读者可能也会发现,在每一个段落的讲述方式上也略有不同,有些是第一人称,有些使用第三人称,有些甚至隐去了名字或称呼,仅用一个“她”字作为主语贯穿始终。《遇见》是一篇有野心的作品,它尝试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多空间、多时间段的不同角度,去全方位切入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如此一来,它所叙述的这些关系便不单单只是这个故事而已了,而是这个故事里几位各有风采的女性,是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由她们构建的心灵世界。比起平铺直叙,这样的叙事方法把一个我们并不少见的故事“升维”了。
《遇见》让我想起早些年看过的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拍摄的电影《暴雨将至》。这部电影分别从“言语”“面孔”“画面”三个部分、三个不同的故事来讲述同一场战争,但你最终会发现三个故事实际上是同一个故事的三个不同侧面,故事的完整是由观众来完成的。
年轻的龚彦竹在讲述上得其精髓,以电影一样的画面感和蒙太奇的手法,给我们呈现了这篇情感深入、结构讲究的小说,作为初写者,令人惊喜。
责任编辑 丁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