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池 范效亮 刘迎春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宁 272000
“3+2”专本贯通,即“3年大专+2年本科”,指的是考生在专科院校完成3年高等职业学习任务后,达到要求者再到对口的本科高校就读2年,完成本科教育学习任务后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通知,参加山东省夏季高考的考生有资格报名参加“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省普通类一段线下50 分。
被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正式录取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第三年参加“转段综合测试”。如果转段测试没有通过,仅能获得专科毕业证。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进入贯通培养的本科高校继续学习两年,本科毕业时可以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
转段测试方案由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商定后在网站上公布,并告知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转段测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文化基础知识测试、专业基本技能测试。文化基础知识测试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文化基础知识测试主要指山东省专升本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课考试,基础课考试科目为英语和计算机[1]。本科高校于转段考试前2 个月,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从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随机抽取3 门专业课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其中1 门为专业技能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开始和曲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衔接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山东省相关文件,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化、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胜任软件开发、企事业单位软硬件技术支持、软件测试等岗位,具有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1)专业培养定位。面向区域经济,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确立“3+2”分段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为:“夯基础、重实践、精方向、强工程”。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能力。
“夯基础、重实践”是指在第1 至第3 学年,夯实基础,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基础包括数理基础、专业基础、人文基础、外语基础,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精方向”是指在第4 学年,学生依据特长和兴趣,选择软件开发或软件测试方向深入学习。“强工程”是指在第5 学年,强化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学生通过参加毕业设计、开展企业项目实战等课程,强化对所掌握技术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从事软件技术实践项目的综合能力。在5 学年的教学安排中,素质教育与创新实践贯穿始终。
2)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递进规律,在确定满足职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支撑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2”分段培养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了“衔接培养、校企轮训、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衔接培养”是指分段培养过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模块课程以及实践教学都实现了衔接培养,通过衔接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轮训”是指在分段培养中,第1 至第5学期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能力;第6 学期进行高职阶段企业实习和项目综合实践;第7 至第9 学期在曲阜师范大学,进一步选择专业方向并提升软件工程知识技能水平;第10 学期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校—企”两轮轮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学岗直通”是指在“3+2”分段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素质要求直通,课程内容与岗位典型任务直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通,实训环境与岗位实境直通,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直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直通,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2]。
3)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根据“夯基础、重实践、精方向、强工程”的专业培养定位,依据软件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知识能力结构,选择Java 程序开发、软件测试工程师、Web 前端开发作为核心工作岗位。通过对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知识、技能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确定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按照从新手到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递进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确定软件技术专业满足职业需求的支撑课程。
①课程体系构建。“3+2”软件技术专本贯通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主要由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专业实践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组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数学等。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包括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面向对象Java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Java Web 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技术、JavaEE 企业级开发等课程。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Java 程序设计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训、Java Web 应用开发实训、JavaEE 企业级开发实训等。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主要包括IT 职业素养、大数据技术应用、海量数据获取、Linux 系统管理、微信小程序开发等。素质拓展模块课程主要包括中华文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心读、四书五经选读、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等。
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在“夯基础、重实践、精方向、强工程”专业建设思路下,突出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第1 至第3 学年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高职阶段企业实习、Java 专项技能训练;第4 至第5 学年包括:课程实验、企业级项目实战、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本专业专任教师42 名,兼职教师45 名,与中兴、联想、华为、中国电科五十五所等企业和研究机构一线技术人员互融双嵌,共同建成了一支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生师比稳定在16 ∶1 左右,“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超过93%。专业现有教授3 人、副教授11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8%。教师获得多项省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奖,多人次在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
第1 至第2 学期,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结构化语言基础、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编程基础。第3 学期、第4 学期以及第5 学期的第1 至第10 周,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为走向职场奠定岗位核心能力。第5 学期的第11 至第20 周,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跟岗实习;第6 学期,实施顶岗实习。整个培养过程形成“三级实训、三段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素质教育体系“课程+活动+实践”的方式,培育软件技术工匠。
坚持立德树人、匠心育人,依托“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鲁班文化馆等线上馆(坊),匠心塑造、匠艺传习等系列标准化课程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精粹以及工匠精神等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线下以课程、活动贯通学徒培养全过程,打造企业生产实境,营造氛围,以“精益求精、协作创新”作为职业道德培养重点。
校企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课程项目化、示范课程等综合改革。学院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企业基地共建“3+2”软件技术专业专本贯通本科专业,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促进了学生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各2项,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总共达12 项。
高职阶段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践技能学习。本科阶段以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目标,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高职课程体系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比对,只是对课程门数和数量进行加减,必然导致能力培养的断层和知识的割裂,将会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如何更好地衔接两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强,而本科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深厚,但两者皆通的教师却少之又少。建设“双师型”师资对高职、本科都尤为重要。目前高校选聘教师仍然重学历。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能手等多是学校的兼职教师,上课的学时非常少。目前还没有一套有效的引入人才的运行机制,这导致人才的培养质量很难达到预期。
很多“3+2”专本贯通试点项目的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学习重点只放在转段考试考的科目上,这样转段考核就会变成高职教育的指挥棒。本科院校只看到转段考核的最终成绩,却忽视了高职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考核。
“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实现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到高职和本科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人才是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而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的融合和贯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软件技术学科体系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阶段是通过调研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意识,更偏重理论教学。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优化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形成合理的学习梯度和进度安排[3]。
职业院校的教师生产实践经验较多、实践教学能力较强,本科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较丰富、科研能力突出。职业院校和对口的本科院校应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合作交流有效机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师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高职教师和本科教师共同参与,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学生可以使用本科院校的电子图书馆、线上教学资源库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探索高职人才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软件技术专业“3+2”对口贯通培养的新模式,如何有效衔接专科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重复,强化专科阶段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优势、弥补其学术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关系到“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质量[4]。我们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探索高职本科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5]。高职与本科“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项权宜之策,从长远来看我们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