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 510450
课程思政提出于2014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表明了课程思政要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英语学科需要响应国家政策,将价值引领融于知识传授中。王祥[1]指出,英语教学需要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方面,发挥文化间的沟通和渗透作用,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是承载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阅读教学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渠道之一。当下,高中英语“重语篇表层意义理解”“轻内涵深度挖掘”的现象依然突出,同时,教师对文本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文本的利用也不够充分,这显然不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2]。鉴于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性,有必要在内隐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语篇解读,以“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为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文本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动员各部门,从时间、空间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目标的指引,教师可以在语篇中拓展相应的思政素材,提炼出相应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盐”,课程教学是“水”。课程思政要充分运用内隐学习理论,避免苍白的说教,将“盐”有机地溶入“水”中。阿瑟·S.雷伯在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理论,他认为内隐学习即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过程,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尹彦[3]强调内隐学习理论具有自动性的特征,即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曹曦颖[4]也在文章中提到,教育者苍白的说教远不如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教师经常性地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思政素材,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让学生接触这方面的信息,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里。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学习活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理解类活动,聚焦于语篇信息的获取;第二类是应用实践类活动,聚焦于深入挖掘语篇的内容;第三类是迁移创新类活动。这三类活动对应的是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理论,遵循学生认知思维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语篇教学按照此三类活动进行由浅入深的设计,可以较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语篇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语篇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如下。
依托语篇能够更好地体现单元主题,不同的语篇有不同的体裁,比如,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语篇涉及多种题材,并通过不同的题材来阐释单元的主题。各种题材的语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对题材的挖掘、拓展,引入新的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
首先,梳理语篇知识。语篇的含义是通过文字明确表达的,学生通过阅读语篇便能知晓其含义,但语篇包含的知识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知、总结,即获取和梳理知识。教师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可以基于教材引入思政素材,用于体现主题思想,或挖掘语篇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科技、经济、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5]。总而言之,思政素材的选取和挖掘要善于利用世间万物,“心中有思政,万物皆可是思政”。
其次,深入语篇。梳理完知识,接下来就需要深入语篇。这一层次强调的是语篇的语境功能。语篇中隐藏的思政含义读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获得。教师除了要将思政素材呈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体验以及感悟,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教师在教授一篇题为“China’s Got Talent”的课文时(北师大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讲授刘伟——断臂钢琴师的事迹),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主人公刘伟的优秀品质。苍白的说教显然是不行的,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带领学生深入语篇,如举办班级英语故事会,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分析、判断主人公是怎么做到拥有那么多技能的。还可以分析刘伟在“China’s Got Talent”上获胜的根本原因,评价刘伟的行为及其优秀品质,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体验感悟,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最后,超越语篇。超越语篇旨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所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给予相似语篇,让学生进行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批判与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身边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关于荒漠化的文章,在“超越语篇”时,教师给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篇或问题,如城市垃圾,让学生进行批评与评价,以加深其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
笔者通过分析教学文本,确定教学内容,从而确定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设计表
3.2.1 阅读前
活动:预测。
教师呈现图片和视频,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动物,之后教师对藏羚羊的现状进行提问,并让学生预测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并为学生补充主与题相关的语言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阅读文段作准备。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插图预测主旨大意的能力和文本的大概方向。
3.2.2 阅读中
步骤:基于语篇。
①活动一:快速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学生读完文本后,教师给出几个体裁,让学生选择文本体裁,并且根据教师给出的例子和情境总结出旅游日志的特征。
②活动二:填空。
教师以旅游日志展示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并要求学生去文本中寻找思维导图中缺失的信息。
③活动三:仔细阅读。
问题1:Why did the writer visit Tibet?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He came here to observe the Tibetan antelope.
【课程思政设计】教师根据文本进行扩展——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学生了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英文单词。教师接下来引入思政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了解其英文表达,同时提取思政元素,以内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问题2:What was the problem faced by the Tibetan antelope. Can you find more answers in the text?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They are being killed by the hunter for their furs. Their populations dropped by more than 50 percent.Their habitats were destroyed by human.
问题3:What does “national protection” mean?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It is the reserve setting to keep the animals and plant safe.
【课程思政设计】教师基于问题3 以及学生找出的答案进一步提问:Can you list more examples of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etting for the animals and plants?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卧龙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等。之后为学生拓展几个著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让学生关注本地文化特色,并了解相应的英文表达。
(1)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方式:高级检索;关键词为白花前胡(模糊检索)。(2)检索时间: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3)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年代、出版刊物、作者、研究机构和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问题4:What did people do to help protect the Tibetan antelope?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They set up the national protection.They keep them safe from attacks.
问题5:Do the methods take effect?Please find the effects of the methods.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Yes,their populations has recovered and the Tibetan antelope was removed from the endangered species list.
【课程思政设计】基于问题4、问题5 和学生找出的答案进一步提问Do you know more about the methods our countries adopt to save the endangered species?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之后为学生介绍3 种国家设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Method 1: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wildlife.Method 2:Introduction program.Method 3:Boost law enforcement and restrict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问题6: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modern life?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The writer hopes that we can live harmony with the nature.
问题7:Can you guess why the author use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n here?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He want to tell us many wildlife are being threatened by human activity.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信息、总结信息,即获取和梳理知识,了解更多与保护动物相关的词汇。同时,基于教材引入思政素材,体现主题思想,并挖掘语篇里面的思政元素。
3.2.3 阅读后
1)步骤1:深入语篇。
①活动1:讨论。
基于问题7 以及学生给出的答案进一步提问:Except for the hunting, what else could make the species in danger?让学生思考,之后邀请一位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
②活动2:小组合作。
学生以6 人为一个小组,对文章第三段中的“We are not trying to save the animals.Actually, we are trying to save ourselves”进行讨论分析,讨论结束后请一个组代表进行发言。
【课程思政设计】任务结束后,教师通过PPT展示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之后从食用野生动物的角度,讲解野生动物携带多种病毒,进而引入思政素材“抗击新冠病毒”,提取的思政元素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希望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护动物,拒绝食用野味,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③活动3:小组合作。
学生以6 人为一个小组,讨论How do we do to contribute ourselves to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思考、体验以及感悟主题,增强学生尊重自然的意识。
2)步骤2:超越语篇。
活动:课后作业。
教师教导学生保护动物,并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制作海报,鼓励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的更多信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如濒危动物的名称、图片、现有数量、保护措施等,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保护海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濒危动物,收集相关信息,呼吁更多的人提高动物保护的意识,参与动物保护,同时能够超越语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此教学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在语篇的基础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框架,通过教师的提问寻找文本信息和获取知识,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其感知主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适当引入符合主题的思政素材,提取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深入语篇时,通过文本信息引入“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怎么保护动物”的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刻体验理解“我们不是在保护动物,而是在保护自己”的内涵。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思政素材,加深学生对主题的体验以及对价值观的塑造。在超越语篇阶段,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学生设计海报,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文章提出了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并通过案例设计,以“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的方式,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主题思政元素以内隐方式进行融入。由于这只是一篇案例设计,并未落实到实践,期望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课程思政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