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貌呈现
这个学期,我参加了一个吹泡泡的拓展课,探究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改变吸管的大小来改变泡泡的大小,这节课引领着我正式踏上了“探究泡泡”的道路。
大家都不断讨论着改变泡泡大小的方案,這时,我想到了,(如何想到,转折过于突兀)我们可以从泡泡的柔韧性下手,那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它呢?我立马想到了米饭。(为什么会想到米饭?它的什么特性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当我们好不容易才得到了米饭,却发现,米饭似乎与肥皂水“有仇”,不太容易与肥皂水融为一体,(它们放在一起的具体情景是怎样的?)看来,米饭是行不通的。(过渡突然)
虽说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之中,风光真好。
升格建议
在第二段整段的表述之中,小作者的表述致力于推动情节的改变,但是没有具体改变的过程,因而读者能感受到他想表述的“这一路”的具体内涵,却看不到其“风光”所在。可以按照括号中的提升意见,进行细节上的升格。
升格佳作
这个学期,我参加了一个吹泡泡的拓展课,探究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改变吸管的大小来改变泡泡的大小,这节课引领着我正式踏上了“探究泡泡”的道路。
小小的泡泡,看似简单,但我们无论是改变肥皂与小苏打的比例,还是减少水的质量,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看着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们,老师像变魔术似的从口袋中掏出了一堆气球,并根据厚度将其分为了0.18mm与0.04mm两种,让我们往里吹气,比较其最终形成的气球大小。此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两种气球在未充气时大小相似,但是0.18mm的气球在吹气后所形成的球体体积明显大于后者,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气球厚度大,所以其柔韧性也就更大。“对呀!泡泡不也是一样嘛!也就是说,让泡泡水之间的粘性变强,其柔韧性也就顺理成章地提高了!”身旁的同学恍然大悟。“粘性?米饭,米饭可以!”我灵光乍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闻言,也闻风而动,一同向食堂涌去。但是,当我们将好不容易得来的米饭放入肥皂水中时,却发现米饭似乎与肥皂水“有仇”,并不能与肥皂水融为一体,而是像一座座岛屿一般漂浮其上。看来,米饭是行不通的。但是同学们脸上对于探究的渴望却分毫未减,反而更加浓烈了些。
虽说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之中,风光真好。
[二]
原貌呈现
我认为做木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且一直是那么认为的,因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物品总会比买来的更好。(开头与主题关系不明显)
初一这一年,我的拓展课选择了木工。几节课下来,和一位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了一整个小木屋。(在制作木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她对我的帮助,成了我木工课最快乐的回忆。
做木工的这一路,风光真好。(风光好在哪里?)
升格建议
原作开头脱离主题,且在展开故事情节时,并没有详细地进行描写与刻画,缺少具体事件,使得故事中所述的风光大打折扣。
升格佳作
在我的观念中,“手工制作”与如今千篇一律的机械制造相比,似乎更具故事性,更有人情味。因此,在初一选择拓展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木工”这一课程,开启了我的“手作”之路,也领略到了值得回味的风光。
刚开始学习木工时,我有些力不从心,幸好我的好朋友主动与我一组,我提供设计思路,而她负责实际操作,共同制作了我们的第一个作品——木屋。虽然她嘴上常常念叨:“还好我们一组,不然这木屋的设计,我可搞不定。”可我心里明白,她心中有不少灵巧的设计,在一些我不知该如何推进的地方,是她的暗示给了我灵感。而她却将这一股脑儿地都归功于我……她的善良,是我的“木工”之路上,最为亮眼的风光。
[三]
原貌呈现
捧一本宋词,读一下把酒东篱下,人比黄花瘦,月满西楼的婉约派女词人;赏一下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壮山河的豪放派词人;感受一下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诗词……(此处搭配不当,“婉约派女词人”“豪放派词人”这些词应该换为表特点类的词语)
在今夜的月光下,不再是一壶浊酒,对影成三人;不再是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不再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本段可以加一些景物描写)
愿我们一起徜徉在诗词的深林中。(结尾缺少点题,使得主旨不够鲜明,文字也可以再优美一些)
升格建议
原作能够旁征博引,翰墨之间可以看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但是,原作在结构上不分明,开头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让读者探寻不到明确的主题。建议小作者在作品开头直接开门见山,开头结尾要紧扣主题。
升格佳作
成长路上,一次次低吟浅唱,一次次研墨落笔,多少次,我在诗词的缭绕书香中奔跑前行,沉醉不知归路……
捧一本宋词,静享一下把酒东篱下,人比黄花瘦,月满西楼的柔美含蓄;赏一下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壮山河;感受一下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赤心报国……
今夜星光璀璨,清风习习,仰望苍穹,明月皎洁。不再是一壶浊酒,对影成三人;不再是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不再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光下,万家灯火,那透着暖黄灯光的轩窗,灯影绰绰。
愿我们一起在诗词的深林中,探寻到成长的美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