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莉
摘 要
“经历作业”能将课堂与自然、社会相连接,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主要讨论了探究型经历作业、实践型经历作业、“互联网+”型经历作业三种形式,让学生在充满变化、新颖有趣的经历作业中丰富学习体验,将基本方法和技能“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经历作业 初中语文 双减
传统的书面作业从知识到知识,强化的是知识的巩固,缺乏情感的体验、能力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培养。“经历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书面作业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完成各科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经历性的作业任务。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背景下,探索设计轻负优质的“经历作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通过设计几种形式的语文经历作业,让学生在充满变化、新颖有趣的经历作业中丰富学习体验,将基本方法和技能“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探究型经历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型作业是指学生独立探究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作业形式,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参与发现和体验中,激活自己的探究兴趣,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由读到读的举一反三
笔者在设计统编语文教材八(下)《小石潭记》一课的经历作业时,给学生印发了柳宗元的另外两篇文言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让学生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这样的经历作业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又能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进行探究体验。学生在这样由读到读的举一反三中,不断亲历文言的词句之美,从而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素养是终身“带得走”的。
2.由读到写的能力升华
学生从读到写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断层。探究型经历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消弭从读到写之间的认知鸿沟。教师引领学生变换单纯读的方式,让学生由读到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言语能力的生长。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任务三是诗歌创作。笔者班上有学生自创了一首小诗:生命呵,是一个无止息的圆环——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 生命呵,是一个无止息的圆环,他一个人,走过一站又一站的路——黑暗的,光明的,且不知何时是尽头,在人生路上徘徊,或成功,或失败,活着,死去 / 生命的下一站,是远方与未来,是结束与幸福,是开始与崭新,是生与死的轮回,正如一首乐曲的尾声,恰是下一章的前奏……
学生将已有的阅读感悟内化为创作能力,在创作中加深对诗歌意象、语言、艺术手法的理解,实现从读到写的能力升华。这体现了经历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是对作业布置提质增效的有效尝试。
3.由被动练习到主动出题的有效尝试
学生对所有的新知识进行再创造,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使其成为有效的知识。教师在设计探究型经历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设计。
偶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针对这首简单的古诗,笔者让学生设计一道古诗鉴赏题。学生们呈现出各类题目:山回路转时,鲜艳的桃花忽然映入眼帘,诗人为什么没有驻足观赏?诗中的“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学生出题时,必然会思考该提供什么样的答案,鞭策自己深入思考,对各类问题弄懂弄通。这样可以变枯燥无味的被动练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践型经历作业
语文实践内涵的核心是什么?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实践。肖川在《名师作业设计经验》中说道:“教师比较注重的让学生进行采集创编、现场演说、调查访问、考察探究和实验操作等都是实践型作业。”实践型经历作业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能力和素养。
1.文本感悟类经历作业
笔者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纪念白求恩》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遇到非正义事件时是否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笔者发现学生们都知道维护正义是每个人的道德和责任,但是他们却对“非正义事件发生在身边时要怎么处理”产生了意见分歧。比如,当发现社会青年欺负小学生时,有人认为应该勇敢阻止,奋不顾身伸张正义,有人则认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笔者特地在班级组织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互相讨论,擦出思维的火花。对于这项作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且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体验生活类经历作业
统编语文教材七(下)《老山界》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险。笔者在设计这篇课文的作业时,延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寻访革命老兵,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战斗经历,让学生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体会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培养了爱国情怀。
三、“互联网+”型经历作业
“互联网+”型经历作业是教师以互联网为载体,为学生创建即时创造、交流、展示的平台,形成一个高纬度、社会化、网络化的智慧育人空间。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型经历作业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
1.借助自媒体平台开展朗读交流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因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这首诗歌。笔者让学生自行配乐朗读后,发送音频至QQ群或者微信群,随后对学生的朗读作品进行点评,并将优秀朗读作品在全班分享。这样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在用音乐渲染意境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形成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2.借助自媒体平台体验课文场景
统编语文教材八(上)《蝉》节选自法布尔《昆虫的故事》中“蝉的地穴”“蝉的卵”两部分。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蝉建造地穴的过程、成虫产卵孵化、幼虫羽化等知识,几乎都未曾有过形象的感知。因此,笔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生本化的“教学软件”专题学习网站,将蝉的生活习性、成长演变过程还原成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各学习小组成员戴上3D眼镜,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体验在地下黑暗环境中生活的感受,真切体悟经历长久的地下生活之后才有短暂的地面欢愉这一生命哲学,从而理解《昆虫记》“以人性观虫性,以虫性反观人性”的意义。
3.借助自媒体平台实现作文提升
笔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将作文上传至班级共享的自媒体平台。接着,每名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阅读其他学生的作品,并留下点评意见,进行作文升格。然后,升格作文被发至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区域,由小组成员继续打磨。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二次升格的意见。最后,二次升格后的作文被发至学校微信公众号以及“我文我秀”等受众更广的作文平台,接受更多读者更多元的点评。
以上几种语文经历作业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尝试。它们都有别于传统的书面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且能让学生的素养培养自然而然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经历作业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b/2021/1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