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庆
写作指导,如果没有写作知识的系统渗透,没有针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引领,指导的力量着实无法发生。至于说让学生分类背上一些范文以套作,更是滋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于无声处还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写作理性、灵性与兴趣,谈不上有效指导。
方白云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教师立足单元写作主题、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本,师生间展开颇有深度的对话,较好地实现了认知、体知、悟知的统一,让指导的力量一下子焕发出来。
一、认知:注意专题化、结构化、规律化的统一
学习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优化生成的过程。当学习内容的结构便于学习主体同化或顺应,甚至产生同频共振时,有效学习便会发生。但是,由于学习内容的结构或教师认知的结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学习,所以揭秘学习内容中促使学习发生的那个最理想的“智慧结构”,谋求“最大学习效率的途径”,便成了很多优秀教师的选择。
方老师聚焦“细节描写”,展开了如下思考:什么是细节?为什么要抓住细节?细节从哪里抓取?细节可以怎样运用?一定要写细节吗?她将这些思考融入教学环节,整体上形成了一条非常精致而清晰的课脉。局部上,方老师也很注意思维的严密性:细节描写有哪些分类?细节描写有哪些魅力?……每个问题的探讨,都体现了要素的关系,思维的景深。即使在细节上,方老师也没有放弃思维的磨砺,如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评价标准从“较为真实”到“较为细致真实”再到“细致而真实”,无不体现了其思维的细腻和缜密。
上升到教育策略层面,方老师就是在追求写作知识的“智慧结构”。一是追求认知的专题化。本次的训练专题就是“抓住细节”,也是教学的课眼。没有专题,或专题太多,写作指导都很难系统、深入。二是追求认知的结构化。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均有缜密的思维链贯穿其中,这使得她的课“本立而道生”,整体上看很干净。三是规律化,即注意对概念内涵、观点的辨识,对相关规律的总结,在辨析异同、由个到类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不过,认知还可放置在更大的结构图谱中进行。比如,七(下)的写作训练主题顺序是“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这样的逻辑结构是否适合建构系统的写作学知识?将“选材”放置在“抒情”和“抓住细节”后面,是否违反了写作认知的逻辑?还有,细节描写的训练如何与前后的写作知识发生联系?这些,都应有自觉的呼应与强化。
二、体知:关注情境化、生活化、移情化的统一
认知到的东西不一定能体知到,但是体知到的东西一定会有助于认知的深化,这正是体知的价值。如何体知呢?朱自清先生的观点是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切入,进行玩绎,不然“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他侧重的是阅读教学,写作指导亦然。要想让学生体知到写作之知、写作之智,必须结合具体的活动、案例,紧扣对具体词句的品味进行。
这方面,方老师有自觉的追求,且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体知的情境化。播放电视剧《王牌部队》中肖春生排雷场景的视频,虽然提供的是一个间接情境,但是因为具象逼真,所以学生的代入感很强,实际上起到了情境化的作用。二是体知的生活化,即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强化代入感。比如,在总结“得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同一类人拥有不同的个性,增加区分度”后,方老师说,“咱们班有48位母亲,相信每一个同学呈现出来的妈妈,都各有千秋”,便显示了生活化的指向,使写作教学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温度。三是体知的移情化,即有意识地将自我与他人生命融合,引发生命的共境、共情或共理。这在方老师引导学生体知细节与形象、细节与情境、细节与情思关系的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学生言说的个性化,更是确证了体知移情化的魅力。
不过,教师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联系所读过的文本,自我写作的成功经历,彼此分享,触发思维,这样体知的力道应会更强烈。此外,对细节“真实、典型、生动”三大特点的体知,也应有所突出。
三、 悟知:谋求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的相乘
认知、体知最终是为悟知服务的,即化知成智,生成属于“我”的体验、想象和思考,并积极诉诸言语表现与创造。这才是语文教育的至境。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没有悟知,就谈不上化用和创造。
整体上看,方老师的教学既体现了认知、体知与悟知的融合,又体现了思维不断演进的轨迹,并突出了悟知的统摄作用——提供课文中的细节样例,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发现;提供评价量表,让学生结合所学,将之前的某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进行升格。这使她的写作指导较好地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乘,熟悉与陌生的相乘,自我与他人的相乘,显得朴实而清新,灵动而深刻。她在引導学生体知心理描写的内涵时,将梦境与幻觉纳入心理描写的范畴,还注意区分心理描写的直接与间接,直白与含蓄,这份细腻、灵动与深刻,尤其令人难忘,相信学生也会有认知、体知被刷新的充盈与欣悦。
当然,写作指导仅注意认知、体知、悟知的统一还远远不够。高尚的言语表现动机的引领,伟大的言语信念与抱负的树立,“照着说与接着说”的使命自觉,从体验、想象、思考等多维度进行言语创新的沉浸与执着,都是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牧养与激励的。这让我们对方老师后续的写作教学探索满怀期待。
(点评人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