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蝶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途径之一,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外传播好地域文化也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基于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讨贵州苗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丰富中华文化传播的生态多样性,增强国际中文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苗族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对语言还是文化的学习,更多的外国学习者展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展示的是中国武术、唐诗宋词、传统的名胜古迹、中国历史、戏曲、中国传统节日等普遍周知的事物,也有中国高铁、三峡大坝、航天航空、港珠澳大桥等新兴伟大工程,但总体而言,汉语教学缺乏地域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绚丽一笔,尤其在贵州这种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向留学生介绍少数民族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来华留学生或者上网课的外国学生主要以高校为载体,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伴随着文化接受的过程。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传播中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当地文化。
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借助国际中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初期,围绕语言教学展开,文化教学并未得到过多关注。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学科[1],中国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时,更多的还是以主流文化为传播主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认识到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如程书秋提出:“重视地方文化语境,要开发和利用课外环境,尤其是地域文化环境,从而建立一种“课内+课外”的互补式语言文化教学模式。”[2]芦洁媛对安徽文化特色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要将地区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文化传播重视文化教学,文化教学需要以主流文化为主体,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但是通过知网、贵州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内容时,笔者发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乃至文化传播方面的内容的占比很小。贵州地处西南腹地,不临海也不靠邊,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是知名度小、受众少、资源整体有待开发、不成系统。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苗族人口数量尤其庞大,因此,对该地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于贵州苗族文化体验式的传播元素
挖掘与设计
苗族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类型各异的宗教信仰、风格迥异的建筑民居、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独具韵味的歌舞艺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多态多样的特色民族文化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3]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或者教学时要有一定的标准:(1)有鲜明的地域风格;(2)有典型的审美艺术;(3)有恰当的适度性,在留学生的接受范围。以上三个原则是观摩对外汉语教师给泰国、老挝学生教授文化课后总结的经验。本文也将按照以上原则对苗族文化进行选取并对苗年和苗族服饰做出课堂设计(图1)。
图1 苗族文化的选取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是贵州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外国人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过苗年期间会有盛大的仪式,人们走村串寨,你迎我往,十分热闹。杀年猪、打糯米粑、吃年团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赛歌、斗牛等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苗年不仅是一种民族仪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兴起后,用网络技术记录文化的方式已经普及开来,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和宣传的主要内容。除了亲身体验、利用已有网络资源的方式,网络直播也能让外国人沉浸式体验苗族文化。从人们穿着的苗族特有服饰、节日庆祝习俗活动到饮食、歌舞、建筑等,苗年作为一个集合式的文化呈现方式,让参观者通过一次活动能接触到多种文化符号。
对苗年文化的提取,更重要的应该侧重于对苗历法进行介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新年的农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苗历的认知是匮乏的。在体验苗年的活动中结合地域特色传播历法知识,让留学生了解到耳目一新的内容。苗历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记时,对这方面的体验设计,可以用苗历表示留学生的生日,以此加深留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印象。具体设计可以从农历或者生肖导入课堂,在留学生体验苗年活动之后进行介绍,通过用苗历推算留学生生日、制作台历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苗年的理解。
(二)苗族服饰
在众多苗族文化符号中,苗族传统服饰最为醒目,贵州苗族服饰在众多分支中最为精美。色彩繁多的布料上有着精美的苗绣和蜡染图案,服饰上的图案丰富多样,主要有蝴蝶纹、鸟纹、鱼纹等动物纹案,也有特色几何纹和植物纹等,这些纹样来自自然、生活、历史,是苗族人对生活的记录、对自然的挖掘、对祖先的缅怀。不同年龄、性别的苗族人穿着也不同。男子服饰没有女子多样,但也极具风格,裹头帕是一种基础的搭配风格。女子服饰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银饰的佩戴,这种以大为美、以重为美的特点在婚丧嫁娶、习俗节日中尤为突出。苗族文化刻印在苗族服饰中,苗族历史也通过一代代苗族人“穿承”下来。笔者在上文化课时播放过关于苗族的视频,泰国留学生对苗族服饰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在泰国北部也有穿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所以这也表现了苗族服饰文化的自身魅力。
花鸟鱼虫等自然事物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在中国文化中则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这种崇拜在大文化背景下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种文化烙印不仅在地域文化中得以体现,还孕育在中国大文化环境中。对苗族服饰的讲解,主要包括贵重的银饰、蕴含自然崇拜的服饰图案和就地取材的染料颜色。银饰和服饰图案主要通过图片直观展示,让学生自主观察,找出其中凸显的花鸟鱼虫等自然事物,采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苗族服饰的蓝色染料取自当地植物,再让学生给服饰上色,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民族特色。
以上选取的内容都是苗族文化的代表,对留学生而言有很强的体验感。许多文化符号能够满足留学生的需求,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降低跨文化的不适应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给留学生。
二、贵州苗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来华留学生或者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会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次主体。很多外国学生可能会成为他们家乡为数不多亲自接触过中国的人,在中国的所见所感会成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在展现中华文化的时候不能只呈现单一的主流文化,文化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审美去发现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因此,对有辨别能力的留学生而言,应该在主流文化教学之间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特色地域文化课,丰富其对中国的多维认知,也能够加深留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另外,授课时可展开实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特色节日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增加对中国当地文化的了解。
(一)开发地域特色课堂
以主流文化为主体,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对远道而来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帮助其融入地方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减轻文化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能让其在不抗拒的情况下更好地学习语言和相关技能。
地域特色课程的开设应该选取与中国文化共通的部分,同时也要具备地方特色。以苗族文化为例,苗年有别于除夕,但都是人民欢庆幸福生活、祈祷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过苗年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人们会盛装出行,各种节日活动是平时看不见的,这种不同风格的庆祝仪式在任何时代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人来说,接触苗族文化的方式也会有不同。初级水平的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其语言水平有限,采用直观呈现的方式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VR课本等让学生领会苗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和内在魅力。此外,让学生通过绘本、手工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探索,更有利于其获得成就感。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而言,可以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去了解相关文化内容,师生、同伴之间交流讨论是不断学习、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举办文化参观活动,在实践中真实感受
文化体验是比较受留学生和教师喜爱的一种方式,但现存的问题是一些文化体验变成了文化课的主体方式,脱离了课堂和教学内容,存在组织形式混乱、无提前规划等问题。举办文化参观活动是为了让留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充分体验课堂教学之外的效果。以苗族文化为例,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
第一,学习者在去苗寨参观之前,教师要针对可能涉及的知识进行提前补充,做好充分准备。提前根据苗族活动的进程确定本次考察的路线。第二,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相关任务。比如,参与苗族的芦笙舞表演,进行拍照留念,之后与同伴及老师分享。参与体验的项目可以是灵活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做人员调整,参与打糯米粑、穿苗族服飾等,这些都要在仔细策划后才能实施。文化体验是最真实的文化参与过程,不是课堂之外的体验,而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
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开发地域特色文化的时候,也应该立足大文化背景,从深层去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三、结 语
文化具有排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学习地方特色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不适应。苗族作为贵州群体最大的少数民族,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值得作为地域特色文化进行讲解,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非凡意义。本文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于贵州地域特色民族文化,设计留学生文化体验课程,让留学生从苗年实地体验中了解苗历法的特殊性,从留学生所喜爱的民族服饰中了解自然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地域文化。文化传播的过程是双向性的,在讲解这些特色文化的过程中,留学生会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和理解,在课堂交流中也会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总体而言,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以文化主题体验为核心,以此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从而帮助其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化保护项目(项目编号:0637-218102010786)。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130.
[2] 程书秋.地方文化语境的综合利用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80-181.
[3] 吴尚丽.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J].地域文化研究,2020(4):63-70,154.
[4] 梁吉平,杨艺.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6):19-24.
[5] 李宏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3):59-62.
[6] 严倩.贵州苗族文化浅析[J].牡丹,2021(24):171-173.
[7] 兰燕,罗婷.苗族服饰文化双语绘本创编及其融入对外幼儿汉语教学行动研究:以泰国公立正才学校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