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天时观

2023-11-09 15:15:27郭新庆
文史春秋 2023年7期
关键词:秋气天象历法

郭新庆

上古之人,顺自然,适其时事。据《帝王世纪》载,尧帝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为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逐渐掌握了天文知识。据现有史料看,殷商时的甲骨文就有星名、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里对星宿和天象的记述很丰富。《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七月黄昏火星沉),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三星遥对门窗照),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月亮靠近天毕星),戍卒(守边兵士)之作也。“龙尾伏辰”(龙尾星被日所遮,伏而不见),儿童之谣也。前三句所说的天象出自《诗经》,后一句见《左传·僖公五年》。

古人观天象,制历法。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日夜交替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后称朔望月)。《说文》:“年,谷熟也。”最早“年”的概念,指禾谷成熟的周期。即寒来暑往,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今人称太阳年。以朔望月制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制历法是陽历。今称一年为春秋始自古历法。商代和西周前期,把一年分为春秋二季,后人沿称春秋为年,上古史官把所记的史料也称为春秋。

古人崇尚因时而动,因时而为,不但讲究按年、分季、定时做事;就是一天,也把昼夜分为若干时辰来规范人的行为。古时把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正午时叫做日中,太阳西斜叫做昃(zè)。《尚书·无逸》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意思是劳作忙碌,从早到晚都没空闲吃饭。古时候,人们一天只吃两餐饭。早饭在日出之后、中午之前,称食时或蚤食;晚饭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也就是晡(bū)时,即下午3点到5点。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这时人才能得以休息,而人定过后已是夜半了。

春种秋收,这是农耕文化最通俗的常识。古人立社,春天祭祀土地,祈求丰收,为春社。立秋后第五戊日,农家收获已毕,立社设祭,以酬土神,称秋社。读书也要讲究时辰。旧时村塾,七月开馆,至冬则散,称秋学。清王鸣盛诗曰:“儿童几队开秋学,正好凉生积雨时。”《左传·隐公五年》曰:“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里的狝,是杀的意思。以杀为名,顺秋气也。所谓秋气,是指秋日萧条、肃杀之气。古代行刑杀人一般也在秋季。

老子主张效法“天”(自然)。庄子这样形象的比喻形容“自然”和“人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他认为“人为”地套马首、穿牛鼻,都是对自然的损害,主张把“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合一,即天人合一。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解说世界万物的起源和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相互作用过程,后来统治者把它神秘化,尤其是汉代,充斥了大量的宗教迷信,把节气时令和五行等混在一起来推行政令。柳宗元作《时令论》和《断刑论》来批判这些事,认为这是“以大乱于人也”。按自然规律生产耕作本是顺季应时之举,可掺进迷信、怪诞以图政本事,就变得愚不可及了。文

猜你喜欢
秋气天象历法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3:18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自我保健(2021年8期)2021-12-01 03:13:36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天象奇观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0
南北半球天象
军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9:22
奇异的天象
四川达州八台山钟振振摄影并配诗《巴山云》
2016年1月重要天象预告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语言与翻译(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