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名字的变迁

2023-11-09 02:55
现代苏州 2023年20期
关键词:同音字长洲吴语

蔡佞,吴语学者。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特邀文史研究员,苏州市地名咨询专家组成员。致力于吴语苏州方言和吴语地名研究。主编《白洋湾山歌集》一本,在《方言》《汉字汉语研究》《吴语研究》《中国地名》《江苏地方志》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金秋十月,大闸蟹上市了。阳澄湖大闸蟹不仅在太湖地区家喻户晓,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淡水蟹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然而,作为大闸蟹产地的苏州阳澄湖,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名字的故事?阳澄湖地名的变化历程可以说是乡土地名演化的一个缩影。

阳澄湖最初写成阳城湖,这是它使用了一千年的名字。早在北宋时期,阳城湖地名已经出现在文献里。至和二年(1055)昆山主簿丘与权力陈修筑昆山塘路的五大好处,在他的《修至和塘记》里首次提到了“阳城湖”,“吴城东闉距昆山县七十里俗谓之昆山塘,北纳阳城湖,南吐松江”。随后熙宁三年(1070),水利学家郏亶在他的疏文《六失六得》里也出现了阳城湖的记载,“今苏州除太湖外止有四湖,常熟有昆、城二湖,昆山有阳城湖,长洲有沙湖”。南宋时期,宝佑《重修琴川志》、淳祐《玉峯志》、咸淳《玉峰续志》等多部吴地方志也都有阳城湖名字的记载。因此,“阳城湖”是使用最广、沿用时间最长的正统写法,从两宋到民国的千年时间里,文献、地图上大多都如此书写。

阳城湖名字直观地表达了该湖得名的缘由,即因湖边旧有阳城而得名。康熙《长洲县志》记载,“阳城,在县治东北。环绕有湖,谓之阳城湖”。阳城是苏州东部的一处古遗址,在今唯亭阳澄村。明代正德《姑苏志·古迹》载,苏州城东北有阳城,旧属长洲县下二十一都,地有阳城村。阳城具体是何时遗址还有待考证,有些旧志把阳城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的武城、娄城、干城等遗址并列,但是《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早期文献并没有阳城的相关著录。

阳城湖在历史上有多种同音字写法,常见的有杨城湖、阳澄湖、洋澄湖等。“杨城湖”一般见于明代,洪武《苏州府志》、嘉靖《昆山县志》等方志皆如此写,“明四家”沈周有《雨中过杨城湖》诗,明初学者龚诩也留有“杨城湖口暂经过,沽酒无钱可奈何”的句子。“洋澄湖”多见于清中后期至民国期间,如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相城小志》。“阳澄湖”写法始于明代后期,民间论著里有较多用例,如耿橘《常熟县水利全书》、邓云霄《百花洲集》、赵用贤《松石斋集》、顾苓《塔影园集》等等。有趣的是,“阳澄湖”在清代基本被“洋澄湖”写法取代,却又在清末民初时再度兴盛起来,在1950年代后成为社会上的主流写法,并且被固定为标准地名使用至今。

阳澄湖名字的变迁,大致经过了“阳城、阳澄、洋澄”的顺序。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地名变迁既有文字因素也有语音原因。

从文字上看,阳城、杨城繁体字“陽、楊”的声旁相同,字形相近,古有通假用法。“阳城、阳澄、洋澄”三个专名读音相同,因为是湖泊名,人们在书写时喜欢选用带“氵”旁的同音字来彰显水系特征,显得地名理据更加充分。专名里“氵”旁字从无到两字全部选用,从地名用字变化的时间轴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项变化过程。

从语音上看,“城、澄”古代同是梗摄字,早期苏州方言都读[zaŋ2],音同“常、盛”。现今除了在地名“巴城”里当地居民“城”仍读[zaŋ2]外,苏州话里“城”的旧音[zaŋ2]已经消失,但是诸如“阳城、鸭城、摇城”等流传了千年并使用至今的古地名在一代代百姓中口耳相传旧音不变。为了口语与文字相匹配,今人往往会选用现方音仍读[zaŋ2]的同音字“澄、盛”来替换,于是鸭城、摇城现作鸭盛里、瑶盛,阳城湖则被写成阳澄湖,因为“澄”更符合湖名特点和用字习惯。类似由于语音变化带动文字更改的地名还有很多,古城西部剪金桥巷的成家浜民国时改名盛家浜也是相同原因。

阳澄湖地名虽然几经变迁,但不变的是那美丽的风景、丰饶的物产和飘荡在每个苏州人心头的浓浓乡音。

猜你喜欢
同音字长洲吴语
同音字与多音字练习
面向语音合成的藏语同音字研究*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同音字 我会分
太平清醮
让同音字辨析不再困难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