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碑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形式多样,承载着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碑刻记录了当地文化、经济、文艺、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补充正史之不足、了解鲁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内涵。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当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在深刻理解碑刻文化意蕴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创新碑刻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碑刻;文化意蕴;保护策略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与艺术表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碑刻是我国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在现存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研究地区文化、经济、宗教、历史等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碑刻这种传统的文化载体,相应的利用与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组建协同组织、建立数字档案等方式,保护好与利用好碑刻文化资源。本文选取菏泽地区的部分碑刻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凸显当下碑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菏泽地区碑刻基本情况概述
碑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广泛存在、可长期保存、不断形成的信息载体,在记录地方历史、传播文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与作用[1]。“碑”最初的意思是指没有文字的木桩或者竖石,是一种使用工具。碑刻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且一直发展,东汉时期其形制基本固定下来。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其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渔猎耕种,创造着古代人类文明,至今菏泽大地仍保留有许多原始社会的历史遗迹。而菏泽地区碑刻类型丰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其类型主要有宗教类、墓葬类、记事类、游记艺术类、摩崖类等。
从当前菏泽地区碑刻的整体保护与利用情况来看,碑刻文物大部分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状态稳定,少部分损腐,且存在残缺、断裂、裂纹、不当使用、大面积风化、字迹漫漶不清等病害,也存在着保护难度大、研究力量薄弱、人才缺失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历史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的限制。有相当数量的碑刻保存于寺庙、祠堂或散落于乡村野外,由于缺乏专业的保管场地和技术手段,常年遭受风雨侵袭,损坏严重。同时,由于基层缺乏专业的文物研究人员,导致碑刻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举步维艰。
为了拯救与保护碑刻这种珍贵的历史文献载体,菏泽市历史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在全市開展了古石刻调查、研究与整理工作[2]。以曹县为例,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该县大力开展石刻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其现有碑刻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25处,有碑30通;现有曹县博物馆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6件。
二、数字化时代碑刻的文化内涵发掘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各级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碑刻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其信息丰富、可信度高,具有历史记忆的客观性与有效性。碑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历史资源,为国家和地方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碑刻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在史料、文学、文字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其所含有的精神、艺术和宗教意蕴。
史料之文化意蕴。通过碑刻能够较为全面、清晰地认识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概况,因此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碑身上以刻铭文的方式记事,是竖碑的重要目的[3]。菏泽地区碑刻记事丰富,多记录该地区不同时期某件事情的发生原因、经过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歌功、文教、交通水利、宗教、葬俗等,展现了历史人物生前所处的时代、风俗、信仰,能够补充历史文献中遗漏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不仅是真实发生的史实,而且对于考证鲁西南地区的古代史等都是难得的一手资料。曹县现存的石刻有近一半是关于宗教内容的记录,如《北亭寺重建四大天王殿碑记》就记载了重修的过程:“咸丰五年,黄水决堤,□滥危害历时五六年;昏垫虽去,基□(址)无存。至光绪五年春,有总会刘君、副会葛君,议欲重建,而工程浩大,虽庙地岁有□价,会中岁有生□□,因屡次修葺,所存无几。诚恐鹊毛徒秃,讵便成桥,□气空□,未能结市耳。于是会集本村与□村诸会首,共议其事,诸会首莫不乐于捐赀,勇于从事。鸠工庀材,肇工于五月上浣,至九月中浣而大功告竣。庙貌与神像焕然聿新焉。”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咸丰五年(1855)“黄水决堤,□滥危害历时五六年”,准确记录下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时间,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同时其又记录了人们对于“四大天王”的信仰,言:“人诚能由修庙一善之念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大而纲常伦理,小而起居饮食,无念不善,无事不善,无时不善,无地不善,不沾于敬神以为善,不拘拘于焚香以为善,则千祥云集、百福骈臻矣。”
而在歌功颂德中所体现的品行,则具有较强的精神内涵。碑刻不仅记载了大量的社会日常和历史文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歌颂与记录伟大历史人物的功绩。比如,立于曹县闫店楼镇刘庄村的《刘庄刘廉豹德教碑》,记载了刘廉豹的功绩,史鸣岐用寥寥几句赞颂了他的品德和行为,说其“为士须淡名利之心,为学务黜浮华之气”,又“故凡游先生之门者,衣冠皆贺而朴,性情皆直而义,而其发为英华着,为威仪者,又未尝不彬彬然,质有其文也。彼世之内不足而外有余,以驰骛声华者,其相视为何如哉?如先生者,可以风矣。余□文难以阐先生之底蕴,屡辞不获,因即所闻之大者以志其略云。”曹县邵庄镇仲堤圈村《先贤仲子庙堂记碑》碑文内容叙述了仲氏先祖带领族人反击太平军的经过:“今天下边患亟矣,安得有如仲子之勇,鼓孱弱之士气,奋起而鞭挞之乎!然则斯庙之建,诚足作士人忠义之气,有裨于世教,大矣哉!非独仲氏之荣也。而延训公与其贤族体维则之孝思,所以光前而裕后者,正未有艾矣。谨书以为志。”该碑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充分表现出仲氏先祖为保护家园不畏艰难、英勇抗击敌人的精神,这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艺术之文化意蕴。碑刻除了在正史、补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外,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有着较强的文化底蕴。在碑刻中,将文人墨客所写的游记、诗词、题词以及名家书法、绘画刻于石上,使得这些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菏泽地区碑刻中的相关内容较多,对于重拾文学艺术魅力、追求高尚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单县博物馆所藏《琴台十咏》就是菏泽地区碑刻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为于振肿所写、东明人崔瑞臣所镌,用行书刻画,流转圆润;诗为七律,清新隽永。该碑刻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言将不同景点描写出来,展现了琴台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以及文学价值。
三、数字化时代碑刻的保护策略
碑刻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无论竖立在庙堂、墓前或是散落在野外,都在述说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浩瀚的文化。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策略来强化对碑刻的保护与利用。
(一)巧用数字手段,丰富碑刻保护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在设备处理能力方面的提升,为碑刻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碑刻文物本身具有体量大、移动难的特点,目前较多的碑刻文物都是露天存放的,受到风雨侵蚀,碑刻表面文字、图案漫漶不清的情况十分常见。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保护”,实现文化的“转移”。数字保护能够将碑刻上的文字内容实现转移,防止因实体损坏而造成的文字丢失;数字化碑刻还能够重现碑刻原有的面貌,从而建立相对应的数字展示平台,强化碑刻文献信息的共建与共享。在碑刻原文字保护上,应当大力推广“碑刻数字化技术”。现有的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三维模型拓片技术,整个运行过程通过OpenMesh进行三维模型文件处理,生成复杂的数据结构;根据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生成拓片文字,优化数字拓片,得到最终结构,从而使碑刻信息得以保护与传承。[4]但是这两种技术对于碑刻本身的要求较高,碑刻要整体完整、表面平整,才有利于生成对应的图像,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地方相关保护组织要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碑刻数字拓片生成系统应用到碑刻保护中。
(二)组建协同组织,实现信息共建共享
碑刻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源,在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记录了地方人口的迁徙情况。比如,清代曹州地区的《曹州李氏家族碑》就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人口迁移历史记录。据史料记载,李氏家族“先世居漳浦县官寨乡(今大王庄),其祖自明朝末年因避战乱而迁至山东曹州府郓城县”,这个迁移史能够较好地反映菏泽地区其他家族的迁移情况[5]。因而,碑刻文化的保护不能够仅仅依靠地区性文化保护组织的力量,而是应当以此为基础,融入学术组织、商业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或者机构的参与,形成系统协同组织。菏泽市从2012年着手开展碑刻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要求辖区内各县市开展碑刻的整理、保护工作,如单县、曹县、巨野等。但是就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各地区在碑刻整理工作方面比较分散,虽然有合作,但是缺乏信息共享。因而,碑刻保护可基于“跨地区、跨部门合作”的多维协同理念,与其他地区合作开展碑刻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吸收各地区的碑刻资源,为后期统计、编码、利用等环节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协同组织可以提升碑刻保护各个环节的质量[6]。除此之外,在碑刻整理与调查过程中,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田野碑刻文物的安全保护力度。比如,对于不可移动的碑刻,需通过建立外部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对于可移动的碑刻,需移入博物馆中,进行统一的修复与管理。各地区博物馆要联合起来,共同实施碑刻保护策略,邀请专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实现碑刻的创新保护。
(三)建立数字档案,推动特色碑刻文化传承
碑刻历来被视为传世文献之外的“史书”,素有“石刻档案”之称,在历史建筑年代鉴定、民间风俗习惯考察、水利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強对碑刻文物的保护,可通过建立数字档案的方式进行。在碑刻文字内容的保存中,目前已经出现了使用碑刻档案的方式,但是从碑刻档案开发来看,所使用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多采用汇编、建立档案数据库、碑刻展览等方式,在这些资料中可见碑刻的图片、3D扫描图像。这些方式能够展现碑刻本身样貌,但因环境、文化等影响,割裂了碑刻与当地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由此,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当注重将“数字+人文”进行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情景化的场景。在碑刻展示中标注碑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判断周围寺庙、房屋等建筑物的年代信息,扩大研究视野。比如,将地方特色碑刻与周围环境以AR、3D投影技术融合到档案中,为学者提供碑刻中所蕴含的与地方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够实现碑刻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推动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其次,优化当前已有的档案数据库,完善碑刻相关信息,实现地区之间碑刻信息资源的整合。借鉴地方志的整理做法,对碑刻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加强对信息的运用。
结语
碑刻文物具备较强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要善于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根据碑刻的实际特点,在保留碑刻本身形制之外,实现对碑刻文化的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挖掘与发扬碑刻中所蕴含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创新碑刻的保护手段,需要大力推广碑刻的数字化工作,及时联合地方组织共同参与,建立起协同共建组织,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建立数字档案,发扬地区特色碑刻文化,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宁.数字化时代的碑刻与碑刻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2):119-121.
[2]孙明.菏泽市古石刻调查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6]徐海静.数字人文视角下碑刻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22(06):10-12.
[4]张园林.基于三维模型的碑刻数字拓片生成技术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9.
[5]尹月蓉.新时代碑刻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与保护路径[J].东方收藏,2023(05):112-114.
作者简介:
李婷(1989—),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展览及博物馆藏品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