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权主任基于风从东方来辨治颈椎病经验浅析*

2023-11-09 21:57:21江淑婷
光明中医 2023年19期
关键词:风穴颈项痹证

张 从 江淑婷

刘红权老师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长期从事眩晕、痹证等临床工作,对中医经典理解颇深,临床遣方用药经验丰富,尤擅于贯通各类经典古籍,吸收各家之长,在脑病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临证思维。

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的是颈部的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维持其动力平衡,另一方面靠颈椎、颈肩关节及椎间盘等维持颈部的静力平衡[1]。在中医上可将其归于“眩晕、痹证”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写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风火上扰可导致眩晕,认为眩晕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脏密切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2,3];《素问·痹论》写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指明风寒湿3种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经络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从而形成痹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酸胀疼痛,可伴有活动不利[4]。由此可见“眩晕”“痹证”均与西医颈椎病症状相似,临证可相互参考遣方用药。

刘老师基于“风从东方来”理论辨证论治颈椎病,利用经典医著从穴位、经络、肝脾脏腑等不同角度对颈椎病进行多层面分析,后附颈椎病医案1例,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1 风从东方来理论

1.1 九宫八风《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提到:“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5]。《灵枢》里明确指明“九宫八风”的运行规律是“太一”之神从中宫起始,围绕中宫巡行周边各八方,从而累计形成“八风”的大周期以及各风内部逐日迁徙的小周期,最后回到中宫完成一年周游[6];“九宫八风”模型是在考古学、北斗天文学、文献学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建立的[7],提出太一之神的运动借用可视化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从而指示四季乃至节气的更迭[8]。

1.2 风从东方来“风为百病之长”,表明风可以作为疾病的最初致病因素。常鹏飞等[9]研究表明,风是颈椎病最首要的外因,也可以夹寒、痰、瘀后而成为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南风生于夏……西风生宁秋……北风生于冬”,指出春季多生东风。《针灸大成》曰:“春分一日起震,名曰仓门宫,风从正东来为顺令”[10],对正东之风有相关描述,东风代表生长。《春秋繁露》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指出春分之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此时昼夜平分,阴阳、寒暑之气均衡,难分伯仲[11]。春属木,主升发,春分之时又是木气上升的顶点,木强则生风,春分因此也成为了最易刮风的季节,且刮的风为正东方向的风,季节与风向若相应,即与当季方向吹来的风方向一致,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12]。

2 从风从东方来看颈椎病

2.1 外在于筋纽

2.1.1 经络论述——从风论治“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是一切疾病发生的起始因素,且风有向上生发的性质,易侵袭在上的头面以及颈部。“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手足三阳经均经过颈项部,风邪袭阳经,即侵犯活络在颈部的经络,造成颈部经脉阻滞不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而后发为痹证[13]。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气血经络不通是痹证的基本病机,也可导致精血阻滞经络,不能上荣于头窍,易可导致眩晕。张明利等[14]研究证明,临床上重视适当增加舒经活络药物、针灸循经治疗后疗效较佳。

2.1.2 穴位论述——六风穴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提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十四经穴中便有6个涉及“风”字的穴名,名六风穴,即风池,风府,风门,翳风,风市,秉风六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表明六风穴可用于治疗颈项部疾病。

风池穴位于头颈部,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位,肝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络肝,胆经穴位也可以同时治疗肝系疾病,刺风池穴可以达到祛风通窍、活血止痛的作用,此为治风要穴,对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风府穴在后发际正中上一寸,为督脉之要穴,督脉循行人体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云:“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其对外风引起的颈项强痛效果较佳。风门穴在项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且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此穴能很好疏通颈项部局部经络气血。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穴位,中医上翳风穴有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效。秉风穴位于肩胛冈上窝中点,属手太阳小肠经,《针灸穴名解》提到该穴位可主治风痛、风痨等风气之病。风市穴是惟一一个位于下肢的“风”穴,属足少阳胆经,此名“风”指风气、风邪,“市”指集市、集结,故此穴易聚集风邪,为治诸风之要穴。以上穴位描述表明六风穴均所属三阳经或阳脉之海的督脉,且风池、风府、风门、秉风分布在头项背部,故而可治疗颈椎病[15]。吴家满等[16]通过对50例颈椎病患者研究表明,采用颈部六风穴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8%。由此可见风与颈椎病关系在临床选穴上作用匪浅。

2.2 内舍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而内风多始生于肝。春分时节万物生发,人体激素分泌以及内循环功能容易在这时加强[17,18],情绪波动较大,易滋生内风损伤肝脏。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提出眩晕病多由肝而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主升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脏与春分前后升发的阳气相对应,若肝脏受损,与升发之气相背离,易生眩晕症状。且肝主疏泄,畅达全身,经络舒畅,滞涩可解。中医认为,筋络、筋膜、椎间盘属筋[19],肝主筋藏血,血气实满,筋脉濡养,肌肉强坚,运动自如,酸胀可消;肝开窍于目,而颈椎病常伴发视物模糊、眼花等症状,肝脏精血充足,目有所养,视物清明。由此可见,肝脏自身生理功能的相互作用对颈椎病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3 其气主为身湿

2.3.1 脾主湿 木克土——肝脾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脾主中央,主湿主运化,与东方之风其气主身湿呼应。《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其俞在颈项……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风为木性,克土聚痰”,这两者表明颈项部疾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肝木克脾土,致使脾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停聚,化为风痰。李秀兰等[20]经过对555例眩晕患者的研究表明,风痰上扰证在眩晕中医证型分布占比最高,可达69.37%,由此也指出风痰为颈椎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法·头眩》记载道:“无痰不作眩”,提出眩晕可以“治痰为先”[21],以上均是脾运化失职所导致的结果。

肝主疏泄,脾主升清,若肝脾健旺,则经络畅通行于体内,人体精血津液能够上荣于头面部位,脑有所养,头脑清明,颈部无瘀滞。肝藏血,脾统血,若脾统血功能正常,肝有血所藏,则筋脉有所充养,筋脉柔和,其巡行之颈部不适减轻。肝主筋,脾主肌肉,若肝脾协调,则肌肉强健,筋脉活利舒畅,肩颈症状自然就不攻自破了。由此可见,肝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机体升降疏泄功能,肝脾平衡则五脏自安。

涂志鹏等[1]研究表明,颈椎病以肝、脾两经用药为主。以上均表明从肝脾论治颈椎病,与肝脾自身生理功能、肝脾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经络循行均密切相关,治法上重视调肝理脾的自然也能够达到较好的疗效。

2.3.2 医案赵某,男,66岁。2022年3月24于门诊就诊。主诉:颈两侧及后枕头部胀痛1年余,加重1周。现症:后枕头部胀痛,伴有颈部酸痛不适,受凉加重,易腹泻、胀气,睡眠一般,饮食可,小便调,舌质淡,苔少,脉弦细。中医诊断:痹证,肝脾不调证。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期,颈椎病。治疗以调理肝脾,舒经活血为主。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黄连5 g,酒黄芩10 g,党参20 g,法半夏8 g,炙甘草10 g,红枣10 g,天麻15 g,钩藤10 g,石决明15 g,煅牡蛎15 g,龙骨15 g,盐泽泻10 g,延胡索10 g,怀牛膝15 g,石斛15 g,陈皮12 g,炒谷芽15 g,当归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咐患者适当颈部锻炼,日常注意调整姿势,防治过度低头,避免风寒邪气侵袭。服药2周后复诊,头颈部症状减轻,仍偶有腹胀腹泻,继服5剂,好转明显。

按语:春秋分是痹证好发季节[22]。患者老年男性,既往颈椎病、脑梗死后遗症病史,春分(2022年3月20日)节气左右发病,春分时节风从正东方来,肝脏易受风邪侵犯,木乘土损伤脾胃更易生湿,肝脾不调经络阻滞明显,因此近期病情加重,刘红权老师结合“风从东方来”理论,应用肝脾论治颈椎病,予以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少许疏经通络、活血理气的药物,既注重调理肝气从而疏经通络,亦顾护脾胃以除湿滞。随证因时,再酌情加减,顺应“风从东方来”理论而行,合理调节了该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疗效较佳。

3 总结

3.1 天人相应看风从东方来《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说明北斗七星指向与四时节气具体联系,春季斗柄东指对应东风。因此“风从东方来”中“风”指的是实际气候。《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老奉亲书·四时养老总序》道:“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病,此天之常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病”,这两者均表明四时之风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顺应四时之气、合理饮食,利用四时规律开方遣药,均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3]。

3.2 启发《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通天》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均指明人与天地实乃一体,天地是人生成的物质基础。人来源于天地之间,且随天地变化而变化,利用天地变化不仅能有效防治疾病,还能恰当治疗已发生的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从东方来,其在内舍于肝,在外伤于筋纽,主身湿。刘老师通过此医案阐述了中医理论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东方之风侵袭经络脏腑有关;另一方面,借此医案提出人体脏腑经络变化与四时之风密切相关,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提示应当顺应风气,循证治疗,和调藏象,畅通枢纽,从而使阴阳平衡,经血得畅,脏腑乃安。

猜你喜欢
风穴颈项痹证
脊柱调衡手法联合颈项排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关于风穴寺(外一首)
与风穴寺说(二首)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按压翳风穴速止打嗝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