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丰鑫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此科目旨在通过书写、计算、阅读等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如今,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一周一次课时,这样不利于教学的系统化和连贯性,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光是死记硬背,想要真正的使用信息技术很难。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式学习,可以强化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进而改变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落后状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能力。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光靠学生掌握信息理论知识还不够,提高小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才是重点,这就需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学阶段,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就必须以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强调一个独立的项目由学生自己完成,从项目目标的确立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只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以保证学生能高效地完成课程。同时,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然而,要使项目式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要让老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项目任务,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制定项目计划,并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式学习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由此可见,项目式学习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项目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是一个积累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受用终身。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很广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实施项目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课时安排非常有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即沿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效率低下。尽管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意识到了传授学生信息技能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要让学生主动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培训,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以老师的操作示范为主,学生模仿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项目学习,则可以使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情况得以改变。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其最终实现计划。如此,在提高学生探索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当今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运用已成为当今发展的常态,为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启蒙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知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系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很透彻,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例如,在一周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只有一节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学生上完一节课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巩固,等他们上第二节课时,所学的知识有可能被遗忘,最终使整体的教学效果下降,学生不能获得更好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缺少了一些针对性,导致每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技术的应用不完善。例如,在教学的时候,使用Excel、Word等基础型应用软件才是教学的重点,老师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这些软件,让他们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操作。这种文档类操作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多种多样,而当前的教学仅仅是让学生熟悉基本的界面操作,其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是一堂课,这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由于没有目标,在每一节课中,学生都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缺少互动,使得课堂上的交流很少,学习氛围很淡,不能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中,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如在基本软件操作课上,采用合成式电脑接口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因为操作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在操作时,往往会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此外,由于一切操作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好,对当前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价值。
项目小组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才能确保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这两个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尽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曾出现过小组协作,但其分组似乎过于随意:或者是按照学生的性别来分组,或者是按照学生的座位位置来分组,这样的随机分配会导致团队中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在构建项目小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考核,将成员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知识掌握应用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按照递进层次进行划分,并形成数据。在划分小组时,按照小组中的同质来划分小组,按照小组内的异质来分配小组成员,以确保小组公平和平等的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一个话题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互动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调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在提问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确的选题可以让选题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所以选题同样与教学最终结果有关。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强化深度学习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和关注的一种学习理念。为了增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深度,教师可以把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作为项目学习的选题资源,为学生创造在项目、小组、团队的情境中,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知识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达成“深层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这样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按照学生的需要,重新编排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而改变“老师讲学生练”等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主自觉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受为基础,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因此,将项目教学中所蕴含的创新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初识画图》这门课,教师在讲授完教学方法和内容后,余下的时间都会被安排成“项目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己水平的目的。教师要让项目小组各成员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展开分析探讨,并自主地对需要深入研究和加强练习的环节展开分析。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逐渐提高了运用计算机专用软件进行绘图、作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其信息化的综合素养。另外,调节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了因不合理安排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高品质、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刚开始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小学生在面对未知领域时,不产生恐惧心理。要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普通教材,又要构建开放性的资源平台,以丰富教学资料,完善教学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搭建,来提升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性,让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高效率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到项目学习中,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其所在端口的系统操作平台,科学合理地操作和控制学生所处的终端资源平台,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公共平台资源搜索读取项目学习所需的资源信息。在这样的科学平台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可以使资源信息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因为过度自由用网而造成网络沉迷。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都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追踪和评价。恰当地建立反馈机制,可以使老师从多个视角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方针和策略。所以,为了对项目学习进行优化和完善,让它变得更加有效,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培养,教师可以以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架构和小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构建一个跟踪反馈机制。跟踪的重点包括,项目组成员在每组成员中的位置、个别成员的直接表现等。从而记录跟踪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解读运用,和学习态度转变的指数曲线。经过对教师、学习小组以及学生本身的追踪、反馈和分析评测,教师、学习小组以及学生本身都可以了解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当前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画图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五人一组,参加接力画图比赛,每一组都有自己的题目,同学需要用电脑画图软件来完成,每人都要画出一个重点,然后传给最后一名学生,最后一名学生要根据同学们画出来的图来回答最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考验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又考验了同学们的使用技巧,使整个教学的氛围更好。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不断地锻炼学生对各类软件的操作能力。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才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保持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规范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课堂+课后”的教学模式、创建项目式的教学方案等,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中,从而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为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进而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是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