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的表演空间
——论西北地区校史剧的舞台美术

2023-11-09 14:08李西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3期
关键词:校史舞美西北地区

李西洋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西北地区是我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校园作为孕育戏剧人才的摇篮,在戏剧的创作、交流、传播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史剧作为西北地区校园深厚文化底蕴的代表,不光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校史剧的精彩演绎能够很好的展现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北地区校史剧的舞台美术设计也不断进步,观众能通过舞台美术的巧妙塑造得以在小小的方寸之地窥探偌大的生活天地。每一件道具,每一处布景,都是广袤生活天地的缩影,它们承载着故事、记录着人生、刻画出西北地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一、精细雕琢的舞台设置展西北风貌

优秀的舞台美术能够通过环境与场景的设置和提示上升到“解释剧情,揭示心灵,表现创意的层面,从而大大提高了舞台美术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1]舞台的设置对于一部戏剧来说就好比建房的地基,一个舞台布景设置的好坏甚至能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与观看气氛。同时,舞台设置中包含的舞台布景所用的道具、背景屏幕、舞台的结构层次,也是对一部优秀戏剧的多维度衡量标准。但对于西北地区的这些校史剧而言,它们因为没有专业剧团那样充裕的时间与资源,舞美在它们的创作演出过程中极易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浏览了西北高校的大部分校史剧后,我从中看到了校园剧社中的大学生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舞美中的很多细节被发掘放大。如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剧社的《冯从吾》(2016 年9 月28 日,该校大礼堂)中灵活多变的LED 背景墙会随着情节的走向不断变化。舞台上的檀木书桌、文房四宝、还有瑰丽的屏风、皇上的繁复的木纹龙椅,种种道具都经过精雕细刻,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情景,仿佛置人于冯从吾所在的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冯从吾的人生境遇。该剧灯光层次分明、打光也体现出重点。在上朝时对皇帝龙椅的聚光与对背景板微微的底光形成对照,引导观众的目光与注意力,使得观众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冯从吾与皇帝身上,将朝堂的威严隆重揭幕于斯,仿佛令人置身于朝堂。舞台灯光的现代化设备,如电光源和控制系统,也为该剧的舞台形象增添了强大的能量。如果说舞美是根据剧情需求,对现实世界进行再创造,对戏剧的表演起到助力效果,最大限度地烘托表演的氛围,营造真实的感觉。那么,《冯从吾》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该剧对于LED 背景墙的运用,打破以往大屏幕空泛的概念化设计,投影后面用象征老电影放光彩的光环展示,增添视觉要素,展现史诗影像般的舞台质感。

兰大剧团的《岁月有痕》(2019 年11 月30 日,榆中校区闻欣堂)中对老校长江隆基的灯光处理,自上而下的追光跟随着老师的身形,一袭蓝黑色的西服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手里的牛皮公文包也显出几分润色。灯光设计做到了对正面人物的追光一以贯之,用光塑造人物主角正义无私的形象。光即代表阳光与光明,正面人物形象与光影的效果不谋而合,这当中也充分体现了编导的巧思。同样是兰大剧团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2021 年6 月18 日,榆中校区闻欣堂,编剧/导演郭纬纶),在设计冰川时考虑到了层次与空间立体感,通过矩形、三角形、楼梯台阶的几何体做平台,勾画了冰川的崎岖坎坷,剧中人物在各个立体平台上穿梭,完美地还原了勘察队登冰山的艰辛历程。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在《共产党人在新疆》(6 月28 日,校本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的空间设计也很巧妙。在设置室内景时,美工精确地把握到了景深,巧妙地运用桌椅与室内植物,还有LED 背景墙勾勒场景。LED 屏上选取本身就自带景深空间的庭院为背景,舞台上的道具结合背景屏配合,背景与前景交相呼应,舞台道具与背景的融合上也精益求精,甚至赋予了布景以电影般的真实感。因此,文化学者黄世智评价该剧的舞美时说:“该剧在不同舞台空间之间的结合,屏幕亮度和舞台照明的光比处理方面也有较高艺术水准。”[2]

但是,在舞台设置方面大部分校史剧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编导在舞美设计上舞台方位的缺失。所谓舞台方位构图,分为平面与立体,在看了许多西北地区的校史剧后,我发现在舞台布景设置上,大多数剧目都忽视了立体的布景,设置舞台装置时没有注意立体空间的观感,而是过分依赖LED 背景墙,道具的摆设缺乏空间透视与层次。

二、恰如其分的声乐艺术体现红色情怀

音乐是戏剧的绝妙注脚。纵观戏剧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无一没有音乐在其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到好处地插入音乐曲调或节奏,可突出戏剧整体的层次感、诠释本幕或提示下一幕的剧情、营造独特的舞台氛围,对整部戏剧艺术效果的提升作用可谓立竿见影。在西北地区校史剧中,为了凸显校史剧的定位,充分发挥校史剧“育人宣传”的作用,对于剧中出现的历史场景与片段,既要追求还原真实同时也得使校史剧能引起师生观众的共鸣,从剧中汲取红色精神、学习伟人品格。所以,从校史剧的目的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西北地区校史剧在音乐方面具有相似统一的史诗性与庄重感。

西北地区校史剧的背景音乐总体基调以恢宏史诗为主,如兰大剧团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中,曾多次使用管弦类乐器,如低沉磁性的钢管、高亢的大提琴等穿插在戏剧的转过场之间,以声乐来填补转场时视觉的空白。在人物冲突或性格弧光塑造时,适时的背景音乐营造了或紧张或悲怆的氛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侧面勾勒人物的角色形象。西电剧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2018 年1 月8 日,该校北校区大礼堂)中,在李白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中,舞台的背景音乐也是波澜起伏、跌宕变化,危难之际会以热烈汹涌的音乐衬托,当李白同志罹难时悠扬凄凉的笛声催人泪下。革命的号角响彻天际,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话剧的最后,演员们在舞台上高声宣誓,他们的入党年月和誓言,如同无线电波穿过殿堂,传遍世界各地。直到话剧的帷幕落下,舞台上的音乐才停止变化。

青海交职院剧社的《天路》(2021 年7 月26 日,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编剧刘书睿,导演孔寅岳、侯天亮、王海英、马颖茹)中,无论是军服、学生装还是民族服装,都极具辨识度,很好地帮助观众理清了剧中人物关系。一位研究者说:“《天路》中,设计者将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服饰和舞蹈完美地融合进舞台表现空间,与演员一起谱写了一曲极具民族史诗感的悲壮颂歌。用民族民间特色艺术去描摹舞台空间是对舞美符号系统的一种特殊化表现,而这种特殊性能给予舞美设计者丰富的灵感来源。民族民间特色的舞美符号系统也便于舞美设计者在设计中的再创性表达,并激发舞台美术的内生动力。”[3]

人物的感情并非仅仅由台词体现出来,更多更深层次的情感,用语言来表达是苍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定场景或氛围下,人物台词的克制在背景音乐的适时插入下,结合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的表演,其情感的爆发力比用语言台词来表现,要强得多。人物的个性特征在音乐的支撑或烘托下,逐渐为观众所感知。由此可见,音乐之于戏剧,不仅是一个点缀、一个陪衬这么简单。音乐之于戏剧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戏剧的剧本提供绝妙的注脚,可以使戏剧的剧情更富有立体感、层次感,可以为戏剧渲染出适时氛围,更可让戏剧人物个性丰满起来。

三、匠心独运的服化道描摹奋斗时光

服化道的设置与安排需要服务于戏剧的中心思想、主要人物,我们谈论到一部戏剧它非常的精美,其实主要谈论的就是该剧的服化道艺术。服化道艺术作为戏剧的“细节”,看似对戏剧的整体而言无足轻重,实则它是戏剧能否出彩的着力点,也是最能体现一部戏剧水平与匠心的“龙眼”。但是,剧中一个人物的服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物的外在服化同样暗显人物的生平时期。纵观西北地区校史剧,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宣扬母校的历史,致敬母校的杰出校友。它们大多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在这时戏剧的服化就必须充分贴合人物形象、反应时代特征。而大多校史剧创作的背景多为20 世纪物质生活水平较为有限的时代,诸多戏剧人物的物质条件也有限,因此在人物服饰化的选择刻画上,采取朴实简单为主,淡妆自然为要。服装色彩没有追求丰富多样,反倒以此赋予戏剧浓厚的时代色彩。

在甘肃农业大学火柴剧社的《盛彤笙》(2017 年10 月8 日,本校礼堂,编导:王小军)中,盛彤笙年轻时西装革履、梳大背头,这是他当时踌躇满志的象征。当时的盛彤笙从德国留学归来,在留学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其着装就展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设计者对历史和人物细节进行严格考据的证明。此外,剧中年轻时的盛彤笙和甘肃当地农民衣着的对比很是鲜明,而随着时间推移,盛彤笙的穿着和当地的农民渐渐接近,给盛彤笙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形象。西北地区的校史剧中,各主要人物的着装皆比次要人物及群众的着装亮丽,用料质量更高,这是人与人、人与景协调和区别人物主次的有机结合。着装朴素而不失规整,既反映人物将心寄托于理想的心境,又彰显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刻苦工作又未不修边幅,可谓德才兼备。年迈时的盛彤笙虽然穿着没有年轻时西装革履的朝气,头发花白,但大背头仍然被保留下来,从年少有为到事业有成,再到成熟稳重。从穿搭上反映心理变化,从期望到失望。这样的造型设计暗合了人物心理与生平的发展。

在道具的设置层面,一桌一椅都要能为戏剧的主题与情节服务。当然,这一切都要符合戏剧的题材。历史剧的意义在于它对历史的真实刻画,所以当美工在对舞台道具进行选取时应该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不可主观臆断。令人欣喜的是,在有限的制作成本情况下,大多的西北地区校史剧都遵守了这一原则,并且还注重了一些历史细节,细细品味来,反平添了历史的底蕴美。《大河的源头是冰川》运用了高新技术手段,在戏剧舞台上还原出了白雾与飞雪,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彰显了他们决心做好戏的态度。“舞台美术的创造,是非常物质化的创造,也含有很强科技性的艺术创造,可以也应该利用声、光、色、形等物理因素,使舞台的景观生动、鲜活和流动起来。”[4]将戏剧艺术与造景技术相结合,校园戏剧也应该充分发挥戏剧表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优势,以增强舞剧表现力。西工大剧社的《寻找师昌绪》(2018 年5 月20 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学生活动中心)中出现的旋转的舞台装置,在师昌绪抒发个人对祖国的深情独白时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平台周围环绕着一圈手持飞机模型的学生,旋转平台装置就如飞机在天空中盘旋一般,昭示着师昌绪为国效力之心高空盘旋。诸如此类的舞台科技运用,赋予了传统厚重的校园历史剧“第二春”的活力,采用了现代抽象的手法,似与不似之间,综合运用简洁的写意手法去创造新时代的舞美效果,为观众带来经典舞剧与现代感设计之间的张力体验。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 2019 年10 月22 日,长安校区小剧场,编剧:古朴,导演:杨家梁)中雷经天的皮鞋改成了军绿色的布鞋, 既点明了他的军人身份,又合乎常理,老农穿着光板老羊皮袄, 内着白褂子, 更接近现实,同时还突出了老农朴实无华的形象。该剧还巧妙地运用芦苇来象征延河河畔,十分契合延安的地理风貌。因此,有位观众该剧的舞美评价说:“精细的服化道正是其在叙事修辞上的另一大亮点”[5]

四、结语

“校史剧是指校园戏剧中取材于学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一类剧目。除了与校园戏剧和历史剧有一定的重合属性外,校史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校史剧一般都有史实做参考,主题鲜明,故事框架相对明确,是校园戏剧社团进行剧目建设的首选类型。”[6]西北地区有着革命教育的摇篮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高校,红色血脉一种延续到如今西北地区的大部分高校。因此,西北地区出现的这些校史剧往往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而且大多采用公演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它们的思想宣传意义也很大。或许这些校史剧在戏剧剧本、舞美、表演等方面还有瑕疵,演出形式或许严肃板正,缺乏幽默与趣味,但它们的的确确是各高校师生对前辈的缅怀与纪念。西北地区需要校史剧,更需要红色校史剧,所以对待它们我们应该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指正之余应大力推进红色校史剧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段峥嵘岁月,从榜样中吸取力量!

猜你喜欢
校史舞美西北地区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