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江西省民间吹奏类器乐的音乐文化解构与重塑

2023-11-09 14:0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公婆唢呐器乐

曹 宇 程 林

(南昌职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500)

一、江西非遗吹奏类器乐的形成

吹奏类器乐主要乐器是唢呐,唢呐是中国民间广为传播的一种乐器之一,它演奏时,声音清脆、尖利、响亮,音调清晰,尤为突出。合奏时,一般以唢呐为主要乐器,辅以其它乐器。

江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都的“公婆吹”。在江西,特别是在当地的乡村,唢呐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主要是长、短、短的唢呐,长的叫公,短的叫婆。在乡村举行婚礼时,一般都是由公家和婆家来演奏,而在办丧事时,一般都是用一只唢呐。在婚礼上使用双唢呐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种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感觉,而在白喜事中使用一只唢呐的时候,其音色就会变得忧郁而又沉重。于都唢呐从赣南采茶戏中吸取了“灯腔”和“茶腔”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形成了众多的曲牌。据统计,目前已有280 余种唢呐古调。这些传统吹奏类器乐曲调大多来源群众生活之中,是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音乐形式及文化遗产。而民间吹奏器乐作为其中很重要一点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对当地民风民俗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唢呐文化在江西可谓源远流长,客家的公婆吹这个民间曲艺中,体现了客家人这个族群在历史上辗转中的艰辛和不易,在长期的迁徙中,唢呐文化逐渐形成。公婆吹是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乐器,起源于江西省南昌县,是客家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而公婆吹这个名字,也说明了这个曲艺一般是用于婚礼喜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礼”和“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人文典章制度。人们通过“礼”规范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而“乐”的作用,便是配合典礼中展现仪式的手段,婚礼配唢呐公婆吹,营造出了欢快、喜庆的氛围,极富穿透力。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由此展现了公婆吹在当地客家人婚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于都,唢呐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县中各个村都有唢呐乐队,而在传承方面,更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不似其他非遗项目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相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中意。与其相比其他同样在小农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文化瑰宝,如今却在逐步凋零,有很多艺术表演形式都面对着即将失传的境地。究其缘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过去小农经济状态下,人们生活的半径范围较小,人民在生产劳作之后,其休闲娱乐活动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就为当地的文艺曲目发展提供了观众群体,而从事这类曲艺创作的艺人也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优秀传统文化里,很多音乐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播的,但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切都变得方便快捷,传统吹奏类管乐音乐作品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落后,这些传统的器乐音乐文化就失去了稳定的受众支持。

二、民间吹奏类器乐音乐文化的解构和重塑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国之瑰宝。所以,在非遗保护中,既要重视它的继承与创新,又要重视它的发掘与研究。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块化石来对待。同时也要思考它的生命力,以及怎样才能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让它更有活力,更好地延续下去。

与江西其他非物质文化相比,于都唢呐公婆吹具有特殊的生命力。于都各村都有一支唢呐队伍,这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乐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江西民间吹奏类器乐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上,由于缺乏对民乐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现有传承人缺乏艺术天赋、文化修养较高的专业音乐教师。其次是资金问题,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民间吹奏乐乐手大多为业余音乐爱好者,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演出团体。最后是宣传上的问题,由于江西群众文化基础较差,民间吹奏器乐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没有广泛地传播于群众之中。因此,要使江西非遗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拓宽其观众群体,使其摆脱被禁锢的状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要使民间音乐得以流传,并在人民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建立群众基础,就需要有关部门扶持、人才培养、借助新媒体、文艺创作等多种方式。

(一)有关部门扶持

世界上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支持,是不可能长久兴盛的。近年来,我国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不足后,加大了保护与传承力度。同时,为推动江西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举办各类戏剧节、音乐节等活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非物质经济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人才培养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人。要有一批有这种才能的艺人,让这种文化得以延续。就拿江西民间于都的唢呐公婆来说,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但因为它具有广阔的文化环境和广大的群众基础,更因为它的代代相传,再加上有杰出的人才不断地补充,所以它并没有没落。

当今世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所以,学校要招收大学生,让他们了解、效仿、表演,与国内的专家、名家进行沟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各中小学乃至高校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器乐教学与培训,组建优秀的团队,积极探索建立与高校艺术专业合作培养的合作机制并注重以“传帮带”的形式传承器乐传承者,是使得人才源源不断进行补充新鲜血液,有利于宣传和推广。

(三)借势新媒体

如果说要保护、传承、弘扬“活态”,那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大量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传播人才,还需要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把非物质文化的音乐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使它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看到非遗传承并非为了“高大上”,而是为了让大众能够了解、理解、记得。这种方式在江西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音乐类非遗项目如乐亭花灯戏等,均未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它在大众传播方面的短板: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络短视频载体。江西非遗音乐曲艺属于民间音乐类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民间小调、曲艺小戏类的板式结构,也有吹奏类器乐;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流派,如戏曲伴奏曲牌。因此,音乐类非遗乐器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像“快手”这样的网络短视频,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不同风格、不同曲目、不同乐器演奏方式的特色表演。同时,它还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对音乐等非物质文化的包装和推广,注重音像的影响,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既要面对多元化的网络,又要充分的享受网络的便捷。让以往只能在网上欣赏的影音艺术,如今也可以在网上欣赏,充分认识到,这是江西民间的非传统音乐的宝贵之处。

(四)文艺创新

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依靠国家扶持,还要依靠人才、渠道、有内涵、要有创意。例如,把高雅的艺术引进校园,就说明了音乐创作要有创新、有突破,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众。为此,我们要不断提升音乐创作的文化品位,为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作品和人才。同时,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用先进的思想和手段来丰富它、提升它,使之更好地传承发展。唢呐与萨克斯的结合是一种创新。

唢呐是我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其演奏形式多样、演奏技巧丰富,能表现出各种不同风格和情绪上的不同音色。在唢呐合奏中,乐队中每一个人都要同时使用多种乐器(包括打击乐曲)进行演奏和伴奏。在传统的唢呐合奏中,以唢呐吹奏为主,萨克斯主要起烘托作用。当吹唢呐时,萨克斯可起到衬托作用;而吹唢呐时,萨克斯则可起到烘托的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民间文化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多么地令人耳目一新,二者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极具观赏性和欣赏性。在吹奏上二者都能奏出丰富而多变的节奏、旋律以及丰富而多变的音色;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模仿各种动物鸣叫声为主;后者则以模仿人类说话、歌唱等各种声音为主。这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在继承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使传统民乐增添了一种新的生机与活力。现在,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作为民族乐器的吹奏乐器也在不断地向西洋乐器融入,使它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文化多元化,那些文化传统逐渐凋零,许多艺术形式也随之消亡。为了使江西非遗音乐得以传承,必须拓宽受众群体,打破固有的局限,使之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喜爱。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吸引广大非遗爱好者参与,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优秀的人才来传承这些文化项目;另外,还需要拓展渠道,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优势,释放音乐类非遗文化的视听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些传统音乐摆脱僵化的困境,使民族吹奏器乐重新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公婆唢呐器乐
恩怨如污垢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又听唢呐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