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煦皎
维生素、矿物质、植物萃取精华之类的保健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实际上,它们不仅效果存疑,还可能对肠道、心脏、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然而,和一般的药物不同,监管机构从不会去检测这些营养补充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呈爆发式增长的保健品市场 |
如果你想减肥,可以在市面上找到很多保健品。120颗号称能让你“快速减重”的减脂产品仅售29.9欧元。如果你想保护前列腺,可以尝试一种浓缩果汁,富含从绿茶中提取的儿茶素、石榴中提取的鞣花酸,每月仅需花费39欧元。如果你想提升脑力,可以试试补充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有助于维持脑细胞正常运作并且保护视力的深海鱼油胶囊,30颗的售价仅为10.95欧元。
单靠服用这些保健品并不会让你变得更美、更健康、更聪明,但即便如此,仍有75%的德国人定期服用它们。准确来说,所有德国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这些保健品。2012年,约有5125种保健品被投放到德国市场,十年后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4万。这项生意在全世界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有数据统计公司预测,全球保健品的销售额将在2028年达到2400亿美元,比现在增加60%。
| 毫无必要的保健品 |
医生和科学家们对这一增长表达了担忧:这些保健品不仅常常达不到其承诺的效果,还可能给人体带来伤害甚至减寿。
“只有少数消费者能意识到,保健品不是药物,而是食品,因此并没有监管部门去检测其质量和安全性。”维尔茨堡大学医院内科医生莫妮卡·劳指出,“因此,想要通过服用保健品养出好身体并不现实。”事实上,有些保健品甚至会致人生病。
消费者保护团体也开始警觉。“在针对市售保健品的检查中,经常会发现物质含量超过每日推荐摄取量、营养组合存在缺陷的情况。”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负责人萨布丽娜·古德茨说,“除此之外,一些不恰当的宣传用语也会误导消费者。”
相较一般食品,保健品可以创造出丰厚得多的利润。它们一般以安瓶、胶囊、药丸、药片、粉末或药水等形式存在,实质上是一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植物提取物、脂肪酸或氨基酸等。
这些常见物质也存在于普通食物中。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保健品实则只是既昂贵又多余的食品。“保健品根本无法用于减轻病痛。它们的营养成分是浓缩形式的,这就是它们和披萨、苹果或者面包的区别。”就职于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的药剂师艾芙琳·布莱特威–雷曼说,“只要保证饮食均衡、多样,我们就能摄入身体所需的所有营养。”
多项营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德国人从超市、集市采购来的食品就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全部物质了,不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自然也就无需额外补充。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指出,营养过剩不利于健康,可能对身体造成某些伤害。很多保健品都含有超量的营养元素,会对肠道、肝脏、心脏及肾脏造成负担,特别是一次服用多种不同的保健品时。而根据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的调研,超过1/4的受访者在过去半年间曾同时购买多种保健品。
此外,很多人同时服用保健品和一般药物。举例来说,银杏叶提取物本身不会对失智症患者造成伤害,但如果和抗凝血药一起服用,则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一些癌症患者倾向于同时服用很多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来提高免疫力。富尔达应用科技大学生态营养学系的宝拉·克雷碧西和马克·毕凌格在研究了37份相关研究报告后得出结论:病人会在医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毫无意义的保健品,而且很多用量极大。
然而,这些癌症病人的情况却在恶化,因为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物都会和抗癌药物产生冲突。克雷碧西和毕凌格的研究发现,保健品往往不能在抗癌治疗中带来任何益处,而且可能激发癌细胞的活力、干扰抗癌治疗的效果甚至缩短病人的寿命。
| 被夸大的保健功效 |
随着市面上出现的保健产品越来越多,其物质成分的安全性问题已不容忽视。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发出警告:很多植物类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还不明确,例如大豆异黄酮、红菽草和葛根等,它们虽被归类为营养补充剂,实则徘徊在食品和药物之间的灰色地带。
夸大保健功效的做法使得这些效用尚不明确的产品拥有极高的销量。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营养物质的确对人体非常重要,因此现在,无论是一般食品还是保健品的包装上,都会标注其所含营养成分。
根据欧洲议会发布的“健康声明”相关规定,商家需要使用特定的宣传语:他们可以使用“钙质有利于维护骨骼健康”这样的描述,但“钙质能使骨骼变得更加坚韧”则是被禁用的错误表述;可以写上“维生素有利于维持健康的发质”,却不可以写“维生素可以避免脱发”。然而,有抽样结果显示,许多商家依然不顾规定,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
斯图加特化学与动物营养研究局的工作人员分析了保健品在社交网站上的宣传词,结果发现,2021年,38家食品企业共发布了965个视频或图片,它们大多附带和保健效果有关的文字介绍,其中大约40%的表述不合要求。一款声称可以“保护血脂不受氧化应激影响”的保健品如今已彻底停产,一款含有猴头菇提取物的保健品被证实并没有其描述的“促进新的神经细胞生长”的功效,一款纯素果汁软糖“可以防脱发”的不实表述也在遭投诉后被商家删除了。
分析人员表示,对于希望刊登不当广告、夸大保健功效的商家而言,图片社交网站无疑是最受青睐的平台。许多网红会在自己的页面发布保健品相关的文章、視频或者照片给他们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一些商家则在他们的网店里引用这些虚假网络宣传,以吸引潜在消费者。在针对这38家食品企业保健品的调查中,研究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44篇宣传其“健康功效”的网红文章,其中90%内容不实。
要加强对此类广告的审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如今看来,监管层面已是不堪重负。接到消费者投诉后,消费者中心可以要求商家删除不实描述,但未遭投诉的其他类似广告仍在持续公开投放。
很多保健品包装上的广告用词针对的是那些想变得更漂亮或更健壮的人群。然而,“绿色超级营养粉”并不能取代真正的蔬菜,含锌或维生素的产品护肤功效十分有限,含有葡萄提取物的胶囊并不能像商家承诺的那样“让皮肤变得光滑”,含有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胶囊也并不能改善记忆。
德國产品服务检测基金会在检查了17种针对老年男性的保健品后,得出了颠覆性的结论: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每天花13欧分至2.67欧元来购买这些保健品,其中一款双心牌产品的“有效成分”完全多余,另外16种则可能因为含有过量维生素或者缺少服用说明而带来实质性的风险。
| 致病的保健品 |
人们应当庆幸他们服用的营养品没有给身体带来损伤,而只是变成昂贵的尿液排出了体外。在特定情况下,服用保健品可能带来很大的问题。
一项美国研究通过调查63家医院的急诊病人就诊的原因,推算出全美境内每年有2.3万人因为服用保健品而被送去急救,其中包括服用减肥药的女性、服用增肌药的男性以及服用各种药片和胶囊的老年人。
维生素D等可溶于脂肪的物质可能在人体内聚集到危险的浓度。如果每天摄入超过100微克的维生素D,可能造成血液内的含钙量上升,出现高钙血症,症状包括疲倦、肌肉无力、呕吐、便秘、心律不齐甚至血管钙化。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持续性的高钙血症会造成肾结石、肾脏钙化,导致肾功能损伤。该研究所明确了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保健品及食品中可接受的最高含量,其中维生素D的每日摄取量应低于20微克。然而,这些都只是建议,而不是对生产商的强制要求。
含镁的保健品也会带来问题。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对42款产品进行检测后发现,有24款产品的镁含量远远超过风险评估研究所公布的每日250毫克的最高安全剂量,平均高达416毫克。含镁过量的保健品会导致腹泻和肠胃疼痛,究其原因,是肠道中的菌群无法适应浓缩型营养补充剂。有研究显示,号称可以帮助减肥的蛋白质奶昔也会影响肠道菌群。
为修复这些被破坏的肠道菌群,很多人会服用另一种营养补充剂——益生菌。但是,研究表明,它们不是毫无作用,就是会进一步伤害身体。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给身体健康的受试者注射抗生素,消灭了他们肠道内的很多有益菌群,然后检查他们肠道的恢复情况。一些受试者虽未获得任何后续治疗,他们的肠道菌群却在大约三周后完成了自我修复。另一些受试者服用了含有11种菌株的益生菌,然而这些菌株使得肠道更加繁忙,无暇完成自然修复。五个月后,他们的肠道菌群仍未能恢复如初。
原本身体就很健康的人,基本上无法通过服用益生菌来进一步改善肠道菌群,因为人工额外添加的微生物在健康的肠道中完全无法驻足。它们很快就会被排泄掉,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几乎是把钱直接冲进了马桶。
此外,营养补充剂还会给肝脏带来负担或损伤。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1995年至2020年间三个不同时段、在肝脏移植等待名单上的病人的情况,结果发现,服用保健品引起的肝脏受损病例越来越多,在过去数年间翻了八倍。澳大利亚的研究同样指出,保健品正越来越多地造成药物性肝损伤。
维尔茨堡大学医院专攻肝病学的医生莫妮卡·劳认为,植物类产品和不明确的植物合成物都要小心服用,例如,绿茶提取物儿茶素——特别是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能造成肝脏损伤。同时,也要小心植物姜黄中提取出的姜黄素。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认为,这一物质在一些保健品中含量极高,不排除会损伤肝脏。
除去剂量超标、剂量标示不明的问题,商家还会把各种营养药剂简单地混合在一起,甚至掺入有毒物质。而且,由于很多都是线上交易,一些源自国外的危险混合物也可能进入国内市场。
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中心在网上发布了一系列警告,例如:白色粉末状的减肥茶“特雷克斯茶”里,混入了宣称可以减少食欲的西布曲明,这种物质会引起强烈的副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地区一个生产厂家制造的植物药剂因含有过多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而被召回,该物质具有肝毒性,而且致癌。
有些厂家会在用于增肌的保健品中加入安非他命或类固醇。美因茨大学主攻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人员朱利安·海登莱希认为,“燃脂”“增重”之类的宣传语非常值得警惕,“如果包装上有这类描述,很可能就意味着产品里混进了这些成分。”海登莱希估计,大约20%–25%的保健品成分不纯,人们服用后无法通过兴奋剂检测。
| 理性对待保健品 |
面对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德国联邦消费者中心呼吁启用国家检测机制,明确微生物和维生素的最高可服用剂量,列示详细的“其他成分”清单,提供可查询产品成分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的信息平台。
欧盟虽然制定过一项保健品相关的准则,但20多年过去都未能将其完善。消费者一定要保持理性,了解到只有少数情况才需要服用保健品:孕妇需要补充叶酸以预防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不吃牛奶制品的人可以从额外补充的钙质中受益,素食人群需要注意钴胺素的摄入。可能缺乏这类营养时,应向医生寻求帮助。
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你们的食物就是你们的药,你们的药就是你们的食物。”这话至今适用,但前提是我们得饮食得当。
编辑: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