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法典》的颁行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学好民法关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基于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要加强《民法典》内容与教材内容的整合,把民法教育与德育、法治综合教育融为一体,立足课堂以丰富民法知识教学,聚焦活动以助力民法知识构建,走向实践以增强学生用法自觉,从而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 学科融入;民法典;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2020年5月,十三屆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件大事。新颁行的《民法典》对我国现行的《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进行系统整合和编修,共1260条,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和附则。《民法典》关乎每个人的民事生活,适应了新时代人民的法治需求,为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的保护机制构建提供了更系统、更完善的法律支撑,对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时代价值。民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共同担负了培养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机融入民法教育可谓意义重大。
道德与法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共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共同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共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而“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关系”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起积极健康的道德关系,厘清严肃的法律关系,成为能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民法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一、融入:立足课堂丰富民法知识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中,教师往往对道德教育更为关注和擅长,在法治教育方面却重视不够,施力不足,策略不活。因而,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把法治教育融入德育案例,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联系,运用道德教学情境浸入法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法治学习,逐步积累法治知识,形成法治观念,多维渗透、多元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一种理想和期许,更应当成为一种不懈追求。
1.将民法内容融入道德教学中
社会秩序规范需要道德和法治的共同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也并不是将道德与法治作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部分,其内容各有侧重,也有彼此融合与贯通、相互渗透与支撑。所以,教学中必须关注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发挥好课程资源优势,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教学的理想目标。
《民法典》第一编总则所规定的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四编关于“人格权”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规定和阐述,为自然人的民事关系调整,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的法律固定作出规定,提供依据。将《民法典》内容有机地融入道德教学中,加强道德内容的社会规范性、自我约束性特质的教学,也增强相关法律内容调整社会生活实践的合理性,以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真切的道德行为实践、具体的有机联系的民法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和法理意识,树立学生社会生活的规则观,提高对自我行为的自觉性认识。参与社会生活,必然要有道德规范意识,有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尊崇规范、尊重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自觉,这些都要始于学习,成于实践。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涉及同学、伙伴、朋友的健康交往、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等栏目,主要蕴含对生命的个体特征、社会地位和善待生命的伦理与道德阐释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生活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这些教学内容,教材本身虽未涉及民法内容,但其内容所及的道德规范外延多与民法典密切相关,其道德行为内涵也需要有民法的法理诠释,与民法典所规范的民事关系互为表里。朋友交往、师生交往、家人相处、集体成员交往,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关系,不仅涉及道德规范,也与法律密切相关。将民法内容融入道德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其在知识层面的理解,充分体会到健康的、和谐的社会、集体、家庭关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基于道德层面的彼此关爱与接纳,更是法律层面的平等与相互尊重。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旨在引领学生领会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加深对道德教育内容与民法有着密切联系的认知理解。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既涉及道德层面,也涉及法律层面。民法规定,要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以礼待人,不仅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的道德层面,也受到人格平等、自由等民法内容的法律约束;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一个价值标准,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也是《民法典》第七条规定的民事主体应遵循的行为原则要求。这些内容,既涉及道德规范,又关联民法原则,因而有目的地融入《民法典》内容,促进民法学习,实现道德内容与民法内容的有机融合,生成更具生活情境的生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感受、领悟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和联系,培育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体悟平等、公正、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深化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构建,逐步强化道德意识,渐进培养法治观念,增强对道德和法律规则的自觉和自律。
总之,道德内容的教学,如果只聚焦道德本身,就会使教学短视,立意不高,缺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实现课程教育价值。在基于教材内容做好道德层面的相关内容教学的同时,适当整合相关法律内容,为道德内容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法理支撑,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行为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内在关系,提高对道德法律规范形成的伦理认知和深层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关注相关法律内容,树立法治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全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把民法內容融合在法治教学中
《民法典》具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性质,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宪法、其他诸多公法和私法联系紧密。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教师应当结合法治学习目标,以及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校、社区等相关的法治教学资源,适当增加民法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法治学习体验,增强法治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等内容,多是以法治教育为核心的内容板块,且教材多从宪法教育层面进行内容设置。在以宪法内容为主的法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与之关系密切的民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宪法精神,获得更丰富的学法体验。例如,教学“公民权利”可将《宪法》相关内容与《民法典》内容相联系,明确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与《民法典》所规定的民事权利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更好地把握不同法律的地位、作用和联系,增强法治理解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法治内容教学时,要重视民法知识的有机融入和必要补充,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公民人格权、财产权、民事权利维护,以及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制裁等民法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法不可违”等法治教学内容中深刻体会与理解民法渊源和现实意义,领悟民法的价值追求,增强民法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民法案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选取合适的民法案例并将其引入课堂,以案学法,以案释法,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还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民法教学渗透,使学生对权利与义务、违法与犯罪、厉行法治等教学内容有基本的法理理解,从而促进主动学法和自觉守法。
二、体验:聚焦活动助力民法知识构建
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方式也相对封闭。教师应重视民法教育的课内外拓展,用好教材中涉及民法教育内容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并以此为引子,将教学的视野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校园延伸至校外、从单纯的知识接受延伸至知识整理与表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
1.“绘色”——用笔画出所学的民法知识
没有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构建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将民法知识的学习引向广阔的自学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观看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在依法治国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法治与德治内在融合,实现良法善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要义和途径》《法治新时代》等内容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而直观的高质量的法治知识讲座和视频资料,促进学生的民法知识积累。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自主构建相关知识,可以专门开展暑期民法典知识手抄报绘写比赛。这些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民法典》颁行的目的、原则、内容、意义,激发学生对民法典现实性思考,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意识。活动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线下阅读的方式学习民法知识,通过画笔绘写出对民法与自己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2.“绘声”——用嘴讲好民法知识故事
知识构建很多时候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完成的,知识的悦纳和构建,需经过深刻的思考与情境应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加固。演讲和讲故事等活动是学生校园学习和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发现和思考现实问题,不仅是对知识学习的巩固,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学,着眼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首先,可以针对现实生活,发现与民法相关的生活现象,特别是与《民法典》内容相关的突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民法典内容的理解,用法律知识来诠释生活问题。其次,课外读学《民法典》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积累民法案例,形成自己的民法小故事或演讲稿,进行班级交流、校级评比、校园刊展。“绘声”活动用表达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构建,提高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计划、持续性的“发现类”学习活动,学生对民法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和增强。
3.“绘神”——用心解读民法知识情节
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撬动学生对民法知识的学习巩固,增强民法视野下的阅读体验,增强民法知识在学生阅读生活中的再学习和构建。比如,《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遭到孙侦探言语和行动威胁、被逼交出自己财物的例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的物权例子,《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借书归还的例子,《故乡》中的闰土与“我”的相互赠与的例子,《社戏》中“我”与平桥村人的生活关系的例子,《草房子》中的教师惩罚学生的例子,《项链》中的项链遗失赔偿的例子等,都涉及财产、人身、人格、诚信、名誉、受教育权、赠与、教育权等丰富的民法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认识,开阔生活视野,也能丰富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因而利用好阅读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用心感悟阅读内容,用笔写出阅读体会,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以笔“绘神”,心领神会,增强了学生在相关民法知识阅读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和生动构建。
此外,观看电影、专题普法栏目、电视法治节目等也是助力学生带着体验学习民法、带着专注解读民法的有效方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适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绘色”“绘声”“绘神”等典型课外学习活动的创新开展,不断优化学生民法知识学习的路径,改进学生学习策略,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民法知识学用能力。
三、实践: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用法自觉
学法知法的意义,要落实在遵法用法的行动上。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民法精神,在活动中深化对民法与生活联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第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加强内容整合,提高《民法典》知识融合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第二,通过“绘声”“绘声”“绘神”等专题化教学,以丰富的《民法典》教育活動,增强学生活动的体验性,引导和激发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联系生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提高学生的民法理解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治素养;第三,加强法治教育实践,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创造运用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形成道德情感和价值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把握法律知识学习与整体思政教学目标的关系,将民法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与班级管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追求。因此,把民法教育有机融入班级管理、校园管理实践中,在班级公约的制订、班风班纪和校风校纪的形成与遵守、班级和校园的民主管理等机制建设中贯彻民法理念和精神,通过学生心理、集体关系、学生矛盾、家校合作、家庭矛盾、网络欺诈,以及时政新闻等具体事件、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民法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尝试用民法等法律来应对现实问题。同时,采取主题班会、专题辩论、模拟法庭、调解小组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践行规则、维护民法的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用法体验,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民法意识和法治精神。
在校园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具体活动中体会民法内涵;在日常交易活动中解读合同的立法精神和原则;利用所学民法,分析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侵权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充分开展情感体验、道德实践、民法教育,体悟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及亲情的可贵。民法所及,常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的现象需要学生思考,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解决。只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情感关注,这些日常生活的体验才更能成为学生学习民法的宝贵资源,这些生活的经历才更能成为学生学用民法、提升法治素养的机会。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法典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1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吉孟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民法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2).
[2]蔺龙燕.从学科教学的过程入手,使学校的法治教育科学化[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0(12).
蒯正聪 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