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
近年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趋势,从国际到国内,从学者到管理者、再到一线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成为大家听到的一个高频词,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个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我们可以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内涵理解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其主要包含五个维度的能力,即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每个维度的能力还包含不同的子能力。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开展了相关调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以及课题组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好奇心、责任感、毅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最积极的影响,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则多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相关;而我国学生的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得分低于测评的标准分。数据还显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同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是紧密关联的,学校归属感更强、与老师关系更好的学生,其社会与情感能力往往更强。
进一步调查发现,发展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并没有把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予以重视。一方面,很多学校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缺少自觉性;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教学体系普遍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培养,对知识点的研究和教学有了很成熟的体系,但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还严重缺失,呈现出“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状态。这表明,其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概念比较模糊,还没有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也没有把它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而予以关注,至于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能不能培养、怎样系统培养等问题,就更加缺少充分的了解。
面对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领域要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就有必要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阵地,要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作为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坚持整体性变革和差异化实施,从课程、教学、教材、教师培训、各类活动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 志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