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主题大情境,实现“以学立德”

2023-11-08 01:39喻燕
教育界·A 2023年27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喻燕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通过创设富有趣味、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灵的主题大情境,让学生遨游情境,在情境中体悟、思辨,产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取得“以学立德”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以学立德;主题大情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规范言行、塑造品格的关键时期,也被称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启智、润心、增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当下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评价方式较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等,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归旨,直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困境,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归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归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也是为培养时代新人设立的关键课程[1]。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使学生成为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好少年。教学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从探究教材内容延伸至思考自己的实际生活,一步步积累道德认知经验,唤醒道德情感,践行有道德的行为。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能够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良好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将立德树人这一课程归旨牢记心中,同时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法治素质与道德修养,不断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付出真心和真情,才能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润泽学生的心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干涩与枯燥—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困境

(一)内容干涩

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是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当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对教學内容进行优化和再加工,让学生将学习的视角延伸至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目前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呈现优质教学内容的能力相对差,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只是照本宣科,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补充教学内容,使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一板块都有相应的插图和例子,教师如果不去深入分析教材、不愿意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容易变成插图赏析课和文本解读课。如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单纯讲解教材的内容而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注重灌输道理而不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那么道德与法治课堂将变得十分空洞,势必不会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教师灌输的道理是无法真正抵达学生的内心的,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教材内容,而是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教学,以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干涩、乏味,会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这不利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也不利于实现“以学立德”的目标。

(二)形式枯燥

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虽然补充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没有创新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难以被充分激发。当然,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部分教师由于需要授课的班级过多,教学压力较大,疲于准备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创新教学形式;部分教师在尝试创新教学形式时遇到了诸多问题,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教研热情逐渐消退;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创新了教学形式,但得不到学校及家长的支持,难以坚持下去。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会导致学生学习时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在生活中践行自己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

在教授“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坚持的意义,自觉尝试坚持做事,逐渐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找到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2]。笔者以为,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应在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选择、行动,而非向学生灌输知识。

三、借助主题大情境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以学立德”

在观察与实践中笔者发现,创设主题大情境,将知识点巧妙串联,营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氛围,能够卓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触动学生,使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有道德的行为。教师需要明确,“主题大情境”中的“主题”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教育意图明显的事、情、人、理,而“大”则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有别于一般的小情境,是贯穿课堂始终的非碎片化的整体情境[3]。下面笔者以“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讨论如何有效创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题大情境,实现“以学立德”。

(一)确定教学的目标

在教授“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前,教师要细细“把脉问诊”,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十分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在做一件事时,往往期待立竿见影,相较于更加年长的学生,他们缺少长远眼光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在教授本课时,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坚持这一品质的含义,感受到在生活中坚持做事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实践意识到坚持做一件事会获得更多的收获,逐步形成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立志成为坚持做事的生活挑战者。这样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与道德品质,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课程育人方向。

(二)带领学生遨游情境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了“成长体验营”这一主题大情境,然后播放学生入学时的挑战活动,让学生领悟坚持的内涵;组织了“攀登之旅”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应从身边小事开始尝试坚持做事;引导学生讨论了“生活中的哪些坚持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思考坚持的意义;带领学生“走过抉择分岔路”,让学生体悟坚持做事时不能盲目;鼓励学生参与“故事茶话会”,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力量,自己应该从此刻开始坚持做事。这样的情境真实可感,这样的环节串联亲切自然,学生可以沉浸在情境中学习。

上课伊始,笔者带领学生回顾了他们在入学时参与的挑战活动—做二十个仰卧起坐。在视频中,学生原本做得十分起劲,但过了一会,脸上的表情就发生变化了。看着视频中的小伙伴因为体力不支而变得滑稽的动作和神情,学生被逗乐了。播放视频后,笔者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当时的感受,学生纷纷表示:“我当时感觉腰好酸”“我那个时候都喘不过气了,太累了,只想躺下来休息”。笔者随即追问:“那么你们放弃做仰卧起坐了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表示“没有”,因为他们想参加后续的活动,而且当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鼓励。笔者由此揭示坚持的内涵:“同学们,其实像这样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行为就是坚持。”随后,笔者组织了“攀登之旅”活动,让学生体验坚持做事的感受。

在课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参与“故事茶话会”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和格言深入认识坚持的力量。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封,对学生说:“老师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就放在桌上的信封中。谁想来分享自己信封中的故事呢?”学生个个兴奋不已,积极地拆开信封,阅读信封中的故事。有学生分享了自己信封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笔者随即引导道:“你分享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道:“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克服困难!”笔者表扬这名学生后,将课堂内容进一步升华:“是的,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坚持翻越一座座眼前的高山,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或許会遇到诱惑,或许会有懈怠,这时候请告诉自己—坚持才会有收获!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实现理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情”为纽带,以“境”为支架,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大情境,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机地镶嵌在情境里,学生可以在情境中畅游,高效地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达成“以学立德”的教学目标。

(三)让学生分享体悟

在“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哪些坚持让你印象深刻”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有学生主动分享道:“我坚持每天打羽毛球,坚持了三年,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获得了冠军!”笔者追问:“你获得冠军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我感觉特别激动,特别自豪,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了!”另一学生说:“我坚持每天练字,现在我的字写得可漂亮了!”笔者随即鼓励这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并追问:“你以前写字是什么样呢?”该生回答:“我以前写字歪歪扭扭的,如果不是每天花时间练字,我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笔者进一步总结道:“看来是坚持让你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

(四)鼓励学生思辨与质疑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效积累了道德与法治知识,还应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思维。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还应该呈现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引导学生处理相对复杂的道德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和质疑中得到提升。

在教授“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笔者在“走过抉择分岔路”活动插入了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的两难选择。在课堂上,笔者播放了一个视频,主人公的脚扭伤了,却仍想坚持完成跑操训练。笔者随即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坚持训练吗?请说说理由。”有学生表示:“我会坚持下去,因为坚持才有收获,既然已经参加了跑操训练,就不能半途而废!”也有学生表示:“我觉得要先休息,等脚伤好了再参与训练,否则脚伤会更严重,那更加不好。”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笔者引导学生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最终总结道:“选择坚持的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选择休息的同学们,你们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大家是否意识到,坚持不是蛮干,一定要量力而行,暂时的休息是为了真正坚持下去。”

在这一思考、交流、讨论环节,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的意义:坚持不等于蛮干,需要量力而行。这样的例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辨环节使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结语

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也恰逢多样机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主题大情境,让学生畅快地学习和思考,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以学立德”。

【参考文献】

[1]刘金松.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研究[J].理论经纬,2021(1):194-203.

[2]董一红.小学德法“和润课堂”:内涵、特征与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2):41-44.

[3]宋月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题大情境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21(17):44-46.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