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要】“活动园”栏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辅助他们探究诸多话题。基于新课程背景,教师要探究如何高效利用“活动园”栏目,如通过聚焦情境材料,探究“活动园”栏目的教学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秉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意识;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策略,设计游戏式、互动式、项目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活动园”栏目;小学道德与法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多安排具有综合性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1]。“活动园”栏目是部编版教材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而专门开设的学习栏目,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学习探索。学生需要在交往、观察、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活动园”栏目类型多样,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把握教学原则,创新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聚焦情境材料,探析“活动园”的教学类型
(一)认知辨析型,做出价值判断
“活动园”类型多样、形式丰富,聚焦的学习情境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情境材料的不同特点,将“活动园”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设计符合该类型特点的教学活动。认知辨析型“活动园”展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观点,如“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的“活动园”展现了一家人意见不一致的生活场景:父母因为如何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产生了矛盾。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三个环节入手展开探究。第一个环节为分析当前人物的观点,找出他们的矛盾点,然后思考谁的选择更有意义、更符合核心价值观。第二个环节为反思自我,学生要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说说自己是否曾经与父母争吵过,争吵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又是采用何种方法消除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的。学生还可以从家庭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说说自己在社会交往中与人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思考如何构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怎样解决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出现的矛盾,让学生的思考上升到核心价值观方面。这样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聚焦生活情境,提升思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体验感悟型,反思行为做法
体验感悟型“活动园”指的是创设一个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和主人公形成情感共鸣。学生要结合阅读材料,融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自己的行为做法,说说感想和体会。
“学会宽容”一课的“活动园”展现了在拥挤的车厢中,主人公被人踩到脚的场景。主人公虽然很想大骂一声,但是又想到别人不是故意的、车上人太多难免会被踩到、自己有时候也会踩到别人,于是放弃了责骂他人的念头。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让他们收获真實的体验。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情境表达了什么主旨。有一名学生回答:“人和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说说还有哪些情境需要我们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学生可以描述一下这些场景,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宽慰自己的。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我借给别人书,书却被别人弄脏了。我会宽慰自己说,别人不是故意的。”还有学生想到:“踢球的时候,我被其他人撞了。我会想,体育运动那么激烈,相互碰撞是难免的,不用太过在意。”在体验感悟型“活动园”中,学生能将自发性的情感体验逐步融入课本呈现的情境中,进而将自身体验和课本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有助于他们对生活现状展开反思,产生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三)综合拓展型,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拓展型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活动园”栏目,它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需要有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体验,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中设置了综合拓展型“活动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关爱他人,相互帮助,构筑和谐社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拓展项目。如对于思维能力较强,但是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与自主思考活动,思考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如为某社区居委会设计“爱心衣物捐赠活动”方案;对于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以及看到这些行为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活动都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自主进行选择。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法,设置循序渐进的综合拓展型“活动园”,使各个教学活动都围绕主题展开,并体现出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二、指向核心素养,秉持“活动园”的教学原则
(一)契合成长需要,增强政治认同
“活动园”的教学原则指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利用“活动园”活动,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活动园”活动将历史知识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在一起,构筑了融合型课堂,能够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任务。首先,学生需要结合“活动园”的资料,自主上网搜索补充资料,了解李大钊英勇就义、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会议、井冈山会师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并了解它们的细节内容;其次,学生需要参与剧本编演,将这些历史事件演绎出来,从而产生切身感受;最后,学生要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说说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利用“活动园”实践活动,从了解政治方向、明确价值取向、树立家国情怀这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帮助学生强化政治认同感。
(二)进行合理取舍,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健全人格。在设计“活动园”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取舍,找到适合学生的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弘扬优秀家风”一课的“活动园”是以“荟萃家风”为主题开展学习成果交流的活动。该活动原本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涵养德行”,学生要从《朱子家训》入手,了解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第二个环节是“修身立志”,学生要了解各种修身立志的名言警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对自己有什么启迪;第三个环节是“百年革命,家国情怀”,学生要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等作品,说说自己的感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涵养德行”和“百年革命,家国情怀”的了解较深,但是对“修身立志”的理解只停留在名言警句的文字表面,没有深挖下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志向是什么。因此,在教學中,教师可以加大第二环节的教学力度,让学生详细说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以及打算拟定什么具体的方案,实现目标。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这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取舍,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内容,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三)联系社会生活,生成责任意识
“活动园”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况,帮助他们生成责任意识。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人翁意识,激发了担当精神,他们能根据规则有序参加各种民主实践活动。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的“活动园”内容和实践生活密切相关。首先,学生需要结合课本展示的图片信息,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要深入思考为何在有警示语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依然还会有人做出不当或违法的行为。其次,学生需要围绕课本中的具体例子,说说共享单车的投放、农村书屋的建立为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然后思考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合理地运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两个情境,让他们任选情境,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情境一:某个学生在看到不文明行为后,尝试阻止、劝说他人;情境二:某社区最近正在开展便民服务计划,请你尝试向居委会提交自己的建议,并试着将其变为现实。责任意识是课标中提出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具有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增强责任意识。
三、基于心理特征,创新“活动园”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式,浸染传统文化
课标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2]。小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好动,对游戏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游戏式策略,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的“活动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课文图片中民间艺术产生的地区,再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式策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开展“插旗子”的游戏,当教师指到某张图片时,学生要快速说出这是哪个地区的哪种民间艺术,然后将旗帜贴在地图对应的位置上。其次,学生需要自主收集其他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然后开展“你比我猜”的游戏。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接龙”游戏,让学生分小组学习某种民间艺术的制作方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民间艺术品的制作,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速度最快。
(二)互动式,触发情感共鸣
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喜欢与他人交流。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组织他们参与互动活动,激发其情感共鸣,帮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我的好邻居”一课的“活动园”内容是让学生收集并分享一个和邻里相互体谅、谦让有关的小故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交流,说说有哪些和邻里关系有关的历史故事,并结合历史故事谈谈自己的真实经历。其次,学生需要分小组活动,选择经典故事,将其改编成小品,并进行表演。最后,学生需要参与到和邻居的真实互动中。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跟邻居的现实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邻里关系原本就比较好,可以选择邀请邻居来家中做客等更亲昵的方式;如果邻里关系不好,则可以找到原因,并采用登门道歉等方式,缓解矛盾。这样的教学构筑了层层递进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邻里关系和睦的重要性,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真实或者拟真的情境,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三)项目式,了解法律法规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分析不熟悉且较为抽象的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逐步深入了解法律法规等抽象的知识。
结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的“活动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学习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项目一,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思考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否一样,以此辨别它们的异同点。项目二,组织学生参与资料搜索和整理活动,让学生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内容,并将课本中描述的情景与对应的法律联系起来。学生要说说这些情景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的哪些条款,可能会遭受怎样的处罚。项目三,引导学生整合资料,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学生要画出宪法和劳动法、公司法、婚姻法等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说说宪法中包含哪些内容。在完成这一系列项目之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对法律的了解也会更深刻。通过案例探究、自主搜索、交流辩论等一系列任务,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刻,他们能够主动发表观点,继而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园”栏目优化教学设计,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导向,加强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卞玉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8):62-64.
[2]陈元珍,曾水兵.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1(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