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显著的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将体育学科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俨然成为当前教学中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学习的萱要意义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谈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日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見,体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学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学体育教育工作,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魄强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体育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能力的主要阵地,要做到全面优化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五育并举”的教学背景下,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五育要素,具有养德、益智、勤劳、尚美的育人作用,且能发挥“以体带全”的功能,即体育学科可向多学科渗透,用体育带动全学科的融合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体育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而言,可谓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忧虑的是当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持有错误的观念,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过度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课程,导致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失去了它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焦点”问题,而体育课程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角色”,加上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为构建高效率的体育课堂指明了方向。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当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策略创新的角度入手,对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展开具体阐述。
三、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分析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动机,是否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当前兴趣导向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体育作为一门以运动为主的课程,兴趣的培养无疑是学生形成良好体育习惯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上体育课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在上室内体育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堂导人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体育锻炼对身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并运用动画的手段为学生展示学习中的难点动作,通过分解动作的细节,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上室外体育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游戏,让学生利用游戏来体会体育学习的开放性,并切实感受到体育中蕴含的竞技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的活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策略做出及时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优化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二者能够达到有机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偏向单一的教学,虽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科的价值。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上体育课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牢牢抓住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并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有效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比如,将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训练任务展开体育锻炼,以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下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法来展开教学,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计一个体育训练的主题,让每组学生在组内相互训练,并派出代表参加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三)学科融合拓思路
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学科间的整合无疑为当前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体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就如同体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一样,归根结底,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科融合及促进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体育学科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到教学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为进一步进行体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上体育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以学科融合为基本思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体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比如,制订一些体育课的规章制度,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又如,可以利用比赛和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懂得相互协作、配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体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体育与美育结合起来,通过布置体育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有助于实现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完善评价是保障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在进行中。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还要在教学中做好评价工作,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发现学生需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展开差异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更加坚定学好体育的信心。
例如:在上体育课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外,还要注重在教学评价上做出适应性转变。一方面,教师要以综合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训练效果以及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差异化评价的方式。比如,对学习情况不太好的学生采取多鼓励、多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体育锻炼中去;又如,针对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同时能让学生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系统的教学反馈,通过反馈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中来,通过家校合力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
少年强则国强。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毅力,是青少年承载祖国未来、振兴民族发展的基石。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教会人们如何进行团队协作,这也是体育为什么是教育中非常重要一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