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只是指“调式”和“调高”吗?

2023-11-08 15:05杜亚雄
人民音乐 2023年8期
关键词:定弦音列宫调

按照《中国音乐词典》中的解释,“调”(diao)是“在宫调用语中一般用以表达‘调式’概念。魏、晋以后,宫、均、调三字渐渐混用来表达‘调高’概念,如民间的‘四调’、民间的工尺七调”。简言之,“调”有“调式”和“调高”两个含义。由缪天瑞先生主编的《音乐百科词典》中,把“调”定义为调高,并用英文词“key”加以明确,“调式”则另列词条,并用英文注明为“mode”,这两个词条都是缪先生亲自写的。

汉语中的“调”作为一个传统的音乐术语,除“调高”和“调式”外,有无其他含义?答案是肯定的。“调”有时是指“调型”,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乐器的定弦法或指法。

“调型”不是“调高”也不是“调式”,而是不同于“调式”的另一种有关旋律构成的音乐思维形式。采用“调型”的曲调和属于“调式”的曲调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并没有可供人们辨认的某种固定的“旋律类型”,而且一般用“主音”“起调毕曲”,前者有可供人们辨认的某种固定的“旋律类型”,同时也没有固定的主音,却有骨干音列。采用“调型”的旋律可用其骨干音列中的任何一个音开始,不仅可以终止在任何一个骨干音上,还可以用附加音“起调毕曲”。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和我国维吾尔族古典音乐中的“木卡姆”都是“调型”,汉族戏曲中的“西皮调”和“二黄调”也是“调型”。笔者写过一篇文章《“调型”初探》对它进行过讨论,此处不赘。本文主要想探讨“调”字所蕴含的另外两个含义:一是指“定弦法”,二指是某种“指法”。

“调”在很多情况下是指定弦的样式,如古琴有“正调”“蕤宾调”“清商调”“慢角调”“慢宫调”等不同的定弦样式,称为“琴五调”。在民间的器乐合奏中,“调”往往取决于主奏乐器的定弦。如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是粤胡,粤胡定“sol-re”弦时称“合尺调”,为“do-sol”弦时为称“上六调”,为“la-mi”称“四工调”,为“re-la弦时称“尺五调”,定“mi-ti”弦时称“工亿调”。这些调名都与粤胡定弦有关,然而粤胡的定弦则不一定与调高或调式有关。

粤胡定弦大多为sol-re,有时也会定为la-mi。因为在定为sol-re时,“合尺调”的“宫”为C音,在定为la-mi时,“合尺调”的“宫”就成了D音,所以其定弦可能与“调高”无关。定弦是否与所演奏乐曲的调式有关呢?也不一定。如任光作曲的《彩云追月》是宫调式,但演奏此曲一般都不用“上六调”,因为其最低音是sol,所以一般都用“合尺调”。又如《倒垂帘》虽为徵调式,但因其最低音为mi,所以一般也不用“合尺调”演奏,而用“工亿调”。从广东音乐的演奏实践来看,一首乐曲用哪一种“调”来演奏,并不由调式主音所决定,而取决于旋律中的哪一声是最低音,如果“do”是最低音,用“上六调”,“mi”是最低音,用“工亿调”,“sol”是最低音,则用“合尺调”。

“调”不仅与定弦有关,和演奏时所用的指法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合尺调”和“乙反调”的定弦是一样的,内弦为“sol”,外弦是“re”,但因演奏时的指法不同,名称也就不一样。“合尺调”不太强调“fa”“si”,这种指法多用于演奏具有活泼、明朗的旋律。“乙反调”中的“si”比平均律的“s1”低一些,比降“si”又高了些,而且一般不用“mi”,“于是就形成有复式音阶结构的倾向”。“乙反调”“专门表现哀怨、凄苦的情调,其所奏曲调悲中有美,很能传情,民间称其为叹板(即叹息或哀叹之意)”。

潮州音樂中的“调”有时也与定弦有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与指法有关。如潮乐中筝的定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正线”,为“sol、la、do、re、mi”,如果将其中的“mi”升高一个半音,就会变为“sol、la、do、re、fa”,此时,以“凡”为“宫”,称为“反线调”,即西洋乐理中所说的“下属调”。在用正线的情况下,因为指法不同,可以奏出“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和“活五调”等不同的“调”。这些“调”有人称为“调式”,其实它们根本不是调式,之所以被称为“调”,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指法和不同的演奏法。这些调名中的“轻”表示在古筝上要“轻按”,“重”则表示“重按”,“活”也是“重按”,同时还要加上“吟”“猱”,使它变成一个“腔音”。由于“轻按”和“重按”采用不同的指法和演奏方法,便奏出了不同的音阶。如果说潮州音乐中的“反线调”是由于定弦不同而引起的,而“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和“活五调”则都是用正线同一种定弦演奏的,其中的“调”字,也和定弦完全无关,而和广东音乐中的“乙反调”一样,与演奏所用的指法和技巧有关。

笛子可以演奏正宫调、凡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小工调和尺字调等“调”,这些“调”都与笛子的筒音无关,而和指法有关。“正宫调”是指用半开第六孔为“宫”的指法,而“小工调”是指开第三孔为“宫”的指法。

刘勇指出“‘调’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被提出,最早的且影响较大的当为‘清商三调’”,而“清商三调”是根据某个曲调中最低那个音定调的,“平调相当于琴上的正调”“瑟调相当于琴上的慢角调”“清调相当于琴上的蕤宾调”。他还认为,《宋书·律历志》上所记载的苟勖“笛上三调”和“清商三调”一样,亦按某音列中最低那个音定调,而笛子的筒音就是其能够演奏的最低音,因此正声调是以mi为筒音的音列,下徵调是以la为筒音的音列,“清角之调”则可理解为“清商音阶”,是以re为筒音的音列。既然是以音列中最低那个音来定调,这个“调”的含义就不一定是某调式,而是一支笛子上能够演奏的三个不同的“宫系”。那么,这三个宫系是固定的吗?也未必。

让我们来看看竹笛演奏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竹笛分为梆笛和曲笛,而这两种笛子都各有相差半音的一对“雌雄笛”,其中的雌笛比雄笛低半音,如曲笛中雌笛的筒音一般为A,雄笛的筒音一般为bB,梆笛中雌笛的筒音一般为O,雄笛的筒音一般为bE。伴奏昆曲用的曲笛,有“雌”“雄”两支,前者用来伴奏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筒音一般为A,称为“细口”,后者用来伴奏老生、花脸等行当,筒音一般为bB,称为“阔口”。流行在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西部一带的“二人台”,在为演员伴奏时用筒音为A的雌笛,而演奏牌子曲时则可能用筒音为bB的雄笛。昆曲按照笛子的指法命名不同的“调”,所以艺人们把叫“调”也称为“笛色”,然而在使用两支不同笛子的情况下,即使用同样的指法,两支笛子吹出的同一个“调”并不是同样的宫系统。如用雌曲笛吹调小工调为D宫系,而用雄笛吹小工调则为bE宫系,如用雌曲笛吹正宫调为G宫系,而用雄笛吹正宫调则为bA宫系。如果加上不同的社团所用的曲笛或梆笛,筒音也不完全一样,如有的昆剧团,“雌笛”的筒音不是“A”而是“bA”,情况就更复杂了。“二人台”也和昆曲一样,因所用的笛子筒音不同,在相同调名的情况下其宫系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既然今天的民间音乐中存在“调”有可能不是指“调高”,也不是指“调式”,而是指“调型”、定弦或是演奏时所用的指法,那么古代文献中的“调”就一定是指“调式”或者“调高”吗?

有关“燕乐二十八调”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学者们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四宫七调”,也有人认为是“七宫四调”。某种乐器只要能奏出五度圈中相鄰的八个音即可构成四宫,常用的民族乐器很容易能够奏出的音远不止八个。如果说“四宫七调”是正确的理解,为什么“二十八调”只用“四宫”,而不是“五宫”“六宫”?如果说“七宫四调”是正确的理解,为什么汉族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徵调式在“四调”中被排除了呢?这些问题都很难被解释清楚,因此执两种说法的专家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样就使“燕乐二十八调”之谜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老大难”。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指出,唐、宋“燕乐”宫调有矛盾,“若必须了解形成这种矛盾之原因,则不妨向后来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间去试求解答即使一时得不到解答,不妨把问题暂时搁置一下”。

冯洁轩指出,古汉语中的“调”最初是一个形容词,读“tiao”意思是“和”。在音乐上,是形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音高一致,现代汉语中至今还有“调和”的说法,和古汉语中的用法一致。“调”后来从形容词引申为动词,产生了“使之调和”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调”字也当动词用,如“调音”“调琴”等。人们不仅用“调”当动词,而且把所“调”的结果,即有一定相对音高关系的一组音称为“调”,这时,“调”才从动词演化为名词。冯洁轩还指出“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指调高,而不包含调式的意思。他在《调(均).清商三调·笛上三调》一文中指出,到南北朝时,我国音乐理论中还没有形成“调式”观念,也没有调式主音的观念。从隋唐时期的著作中出现了“调头”一词的情况来看,调式概念在我国的出现,不会早于隋唐时代。如果把“燕乐二十八调”中的“调”不理解为“调高”,也不理解为“调式”,而是理解为“调型”、定弦法或演奏法,有没有可能得到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解释呢?

按照冯洁轩的说法,“调”字的读音“tiao”在前,“diao”在后,而“定弦”和“演奏法”都和“tiao”有关,是“使之配合得均匀合适”之意,那么“调”(diao)作为名词,也蕴含了动词“调”(tiao)的意义,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可能是古义吧?

杜亚雄 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定弦音列宫调
论中国传统唱腔的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论宫调系统
古筝曲《婵歌》的演奏技法及艺术表现分析
核心三音列及其发展与织体形态
——史蒂芬·哈特克《列队》的音高组织方法之一
先秦左、右分组编悬的延续——从曾侯乙墓磬匣刻文再析洛庄汉墓第五、六套编磬的编次和音列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再议诸宫调之“韵”与“宫调”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浅谈初学者二胡音准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