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俊凯,贾亚飞,张贝贝,王慧,王传闯
(周口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 眼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当代东亚人审美通常认为重睑相较于单睑令眼睛更灵动有神,面部外观更为清秀动人,给人以亲和力与自信感,然而约有半数东亚人出生时不表现重睑[1],随着大众对美容消费的接受度不断提升,近年来重睑成形术已成为整形美容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2]。研究显示,上睑提肌穿过眼轮匝肌附着于上睑皮肤,可产生特殊的连接结构,在睁眼动作中,上睑提肌收缩及睑板上移能同时牵拉附着位置皮肤向上向内推动而表现出重睑[3]。传统的全长切开固定法持续时间长,适应证范围较广[4],但手术创伤较大,上睑切口愈合后可形成瘢痕,闭眼后尤其明显,已不能良好适应受术者不断提高的美容需求[5]。三点微创是近几年广受临床推崇的重睑成形术方法之一,可达到与全长切开固定法相似的手术效果,且大幅减少创伤,术后恢复更快,瘢痕更小,受术者满意度较高[6]。本研究旨在探讨眉下缘双平面固定法应用于三点微创重睑成形术的应用效果。
对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医院接受重睑成形术的84例受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眉下缘双平面固定联合三点微创重睑成形术者纳入联合组(37例),将接受单纯微创重睑成形术者纳入对照组(47例)。纳入标准:有明确的双眼重睑成形术受术意愿;上睑皮肤弹性良好伴或不伴有轻度松弛、脂肪臃肿;年龄≥18岁;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上睑皮肤存在缺损、瘢痕;合并睑裂闭合不全、上睑下垂、青光眼、面神经瘫痪或眉间距过窄;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急慢性感染、糖尿病;近6个月有眶周注射药物治疗史;女性受术者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联合组:男3例,女34例;年龄20~54(36.11±5.74)岁;眼裂高度(8.64±2.09)mm。对照组:男5例,女42例;年龄19~57(36.92±6.18)岁;眼裂高度(8.91±2.31)mm。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术前设计:受术者手持平面镜取坐位并自然闭眼,眼科有齿镊挑起术眼睑板,嘱其平视前方并通过平面镜进行观察,根据睑板宽度、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内眦形状及赘皮情况,参考亚洲人种重睑宽度特征,做1条距离上睑缘6~8 mm的待定标记线,告受术者如何观察并结合自身需求提出调整建议,标记受术者最满意的重睑线弧度与宽度,在线上取内(距离内眼角5 mm,合并内眦赘皮可适当偏向内侧,切口长约3 mm)、中(重睑线内中1/3,切口长约5 mm)、外(与外眼角相平,切口长约3 mm)3个位置,各标出手术切口线。手术方法:受术者自然闭眼取平卧位,以1 g·L-1利多卡因及肾上腺素进行上睑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单,麻醉满意后以11号尖刀按术前设计切开3个小切口至眼轮匝肌表面,以眼科剪剪除深面部分眼轮匝肌,并分离切口下唇皮肤与眼轮匝肌,充分显露睑板前筋膜,根据受术者眶隔脂肪情况适当将其自外切口分离皮下隧道去除。联合组:用眼科镊分别钳起各切口中央处睑板前筋膜,通过嘱受术者睁眼产生牵拉感确认,再次闭眼后以7-0聚丙烯单丝线将睑板前筋膜与同一切口下唇邻近已切除深面的眼轮匝肌中层缝合固定1针(中部切口2针),注意将缝线在眼轮匝肌深面打结,嘱受术者睁眼并观察是否形成重睑线,皱褶是否自然向内眦延伸,如处理第2眼时还需观察与第1眼对称情况;再次闭眼后于每个切口深层固定位点内外侧各引出1针浅层固定缝线,将其切口上下唇皮肤、皮下缝合固定于睑板前筋膜表层,中部切口将少量浅部眼轮匝肌亦缝合固定至表层增加强度,内外两侧同时打结固定,嘱受术者睁眼观察重睑线流畅程度,缝合对位准确情况及重睑沟宽度、深度是否逼真,根据受术者要求微调后术毕。对照组与联合组其余操作步骤一致,但在实施眼轮匝肌中层-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后,未实施浅层固定,嘱受术者睁眼做相应调整后直接术毕。两组患者术后均以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术眼,冰敷1 d后去除敷料,医用碘伏充分清洁切口并涂抹红霉素眼膏,视其愈合情况拆线,嘱其定期回院复查。
(1)术眼皱褶宽度。于术后1周、1个月时测算,以术中标记的重睑弧线中央作为参考点,受术者在仰卧位下自然闭眼,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标记点到睫毛根部的距离,将所得数值与术前设计的预期皱褶宽度相减获得偏差。(2)眼周肿胀程度。采用组织肿胀四级评分法[7]评估,0分,无明显肿胀;1分,上睑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但皮肤无淤斑且纹理基本正常;2分,上睑局部软组织中度肿胀,可见皮肤少许淤斑及纹理显现,伴周围组织轻度肿胀;3分,上睑局部软组织高度肿胀,可见大量淤斑且皮肤发亮、纹理消失,伴周围组织明显肿胀。(3)满意度。术后3个月采用医院自制的重睑成形术满意度量表评估。受术者分别从双侧重睑线对称、重睑线线型流畅、重睑沟宽/深度自然、上睑厚度适宜、闭眼无痕5个方面对手术效果作出评价,每个方面1~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总分25分,分数越高代表受术者主观满意度越高。(4)脂肪处理情况、手术时间、术后拆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1个月两组皱褶宽度偏差与眼周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术后1周下降(P<0.05),其中联合组皱褶宽度偏差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同期眼周肿胀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皱褶宽度偏差、眼周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脂肪处理情况及术后拆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术后3个月内,两组暴露性角膜结膜炎、上睑凹陷/闭合不全、上睑肥厚/外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皱褶变浅/松脱、凹陷性/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术后3个月时,两组对双侧重睑线对称、上睑厚度适宜主观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对重睑线线型流畅、重睑沟宽/深度自然、闭眼无痕满意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主观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重睑成形术大体上可分为埋线法与切开法,前者操作简便,术后肿胀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短,愈合形成瘢痕也不甚明显,但不能去除上睑多余脂肪,且缝线松弛后重睑将不能维持,二次手术概率大,因此往往仅适用于上睑较薄的受术者[8];而后者可固定充分,重睑线相对稳定,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重睑成形术方式,但术者需充分掌握上睑解剖结构方可实现稳固缝合,且因损伤局部毛细血管与淋巴管,对上睑组织的连续性造成破坏[9],不仅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长,还有较大风险遗留明显瘢痕,受术者往往需要通过化妆与纹绣进行掩盖。据文献报道,上睑皮肤并非全段与上睑提肌粘连,且传统全长切开固定法也仅仅选择3~5个点进行缝合[10],因此做小切口局部处理具有较强可行性。三点微创是自一点、两点、改良埋线等小切口重睑成形术式优化路径中发展而来的操作模式,一改后者重睑线较浅、短期稳定性差、弧线不自然等缺陷[11],不仅能达成肌层充分固定效果,还能适当去除眶隔脂肪,减少上睑臃肿,手术效果自然而美观,具有埋线法创伤小、无明显瘢痕、术后恢复快及全长切开法手术效果好、重睑保持时间长等优势[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皱褶宽度偏差、眼周肿胀程度评分均呈现缩小趋势,且联合组皱褶宽度偏差缩小幅度更大,两组消肿速度相当,虽然相较于对照组延长手术时间,但并未对脂肪处理情况及拆线时间造成影响,这表明眉下缘双平面固定联合三点微创重睑成形术操作相对复杂,但并未破坏术式优势,造成创伤未见增加,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不大,且能进一步改善皱褶形态,有助于获得更接近受术者美容需求的重睑线。
眉下缘双平面固定切口隐蔽且操作简单,造成损伤较少而受术者恢复更快,从皮肤与肌肉两个层面进行提拉,更易于处理多余眶隔脂肪,保留上睑部较薄皮肤与眼轮匝肌,改善局部臃肿而实现年轻化[13]。研究表明,眉下缘眼轮匝肌深面-睑板前筋膜、皮肤/皮下-睑板前筋膜浅部的双平面固定具有理想的稳固缝合效果,还可借以优化缝线走行,减少线结外露,降低凹陷性瘢痕发生风险[14]。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皱褶变浅/松脱、凹陷性/增生性瘢痕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受术者对重睑线线型流畅、重睑沟宽/深度自然、闭眼无痕主观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眉下缘双平面固定能改善重睑皱褶稳定性。王太玲等[15]认为,三点微创在每个位点缝合后立即打结可能减少后续缝合所需的操作空间,因此考虑多次缝合后统一打结,可保持其切口长度不变,可在一定空间内提供更牢靠的固定效果。
三点微创重睑成形术联合眉下缘双平面固定具有一定操作难度,但能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加快受术者术后皱褶宽度达到预期与并促进肿胀消退,重睑线外形美观、结构稳定且不易形成瘢痕,有利于提高受术者主观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