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驱动:促进儿童思维进阶之例析

2023-11-08 23:41陈旭兴
江苏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指向小节层面

陈旭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作为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其中高阶思维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思维能力。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记忆、理解、应用这些低阶思维层面的训练较多,而对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这些高阶思维层面的训练总会浅尝辄止。如何在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进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在这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潘文彬老师《绿》(统编教材四下第三单元)一课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问学”中的思维进阶过程。下文笔者结合潘老师《绿》一课的教学实践,尝试探索儿童问学课堂是如何以“四问”来驱动儿童思维进阶的。

一、问“是什么”,让思维指向客观性层面

“是什么”之问是把学生的思维培养指向了客观性层面。客观性层面就是指关于事实、外部现实或印象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读懂文本、理解内容、得出事实。在这个思维层面上,所提出的问题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内容和主题,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力。以“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为主,通过儿童之问来引导学生记忆、理解,来促使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理解,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整合、比较和归纳中培养思维。“是什么”这一层面的问题指向的是文本的“意”,思维的培养着力在记忆、理解。这也是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事实和信息。

与师生一起回顾古诗和现代诗中有关“绿”的诗句后,学生进入了艾青笔下的《绿》。

师:(出示任务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记录下来,然后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把大家未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展示板上。

生:“刮的风是绿的”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第3小节里的事物全是“绿”的?

生:艾青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生:为什么每小节的句式都不一样呢?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聚焦诗歌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了感知理解诗歌的众多疑问,其中第一个学生提出的就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小组展示出的多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任务驱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时的质疑问难,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处教学时,潘文彬老师首先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创设开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是梳理归类、提炼聚焦学生问题,以儿童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再次是用好“是什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什么”的思维过程是语言感知和理解的基础,更是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迈进的基础,不可轻过。

二、问“怎么样”,让思维指向反应性层面

“怎么样”之问是把学生的思维培养指向了反应性层面。反应性层面就是指唤起学生对信息反应的问题。在这个层面所提出的问题是“哪里让自己最为难忘”“哪些地方最能打动自己”“这让我想起什么”等。这种反应包括内部回应、情绪或感受,也包括与事实相关的隐藏意象或联想。“怎么样”这类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断关联和联想,引发学生和文本的深度对话。

《绿》所在的单元为现代诗单元,单元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绿》创作于1979 年,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让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有困难。在这样的学情之下,就需要教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绪、感受和隐藏的意象。下面的教学片段就呈现了潘文彬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建立关联,产生联想的过程。

师:读诗的快乐就在于诗歌所带给我们的那种诗情画意。(出示任务2)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大家把这首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看看自己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

生:我仿佛看到了森林里绿油油的小草、绿油油的树木,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生:我好像看到嫩芽从土中冒出来,一颗露珠从叶子的边缘滑落下来。

师:露珠“滑落”富有动感,你很有想象力。

生:读到第2 小节时,我仿佛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绿”混杂在一起,它们虽然并没有具体的形状,但却能感觉到生机勃勃、心旷神怡。

生:我看到了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走在这条小路上,我感到十分自由和放松。

师:真是自由而美好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置身于诗的情境之中。

潘文彬老师在这个“解诗,领会诗情画意”的教学片段中,以“边读边想象,看看自己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为核心问题来触发和驱动学生的思维进阶,让其指向反应性层面。没有这样的反应性问题,就不能快速调动学生思维中隐藏的画面、联想、情绪,更无法轻易唤醒他们与直觉、记忆、情感、想象相关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质疑,自己经历“思考—探究—发现”的过程,在不断推敲和琢磨“怎么样”的过程中,自然地走近文本和作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为何万物皆充满绿意,进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在这个思维层面的活动中,触发、关联和产生共鸣便是目标。潘老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强调通过情感触发、关联,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

三、问“为什么”,让思维指向诠释性层面

“为什么”之问是把学生的思维指向了诠释性层面。诠释性层面是在于挖掘意义、价值、重要性、含义的问题。在这个思维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学会不断追问: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从中有什么发现?我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悟?……由于这个层面强调有意义的理解、整合、发现、阐释,所以它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在这个思维层面上,分析、综合、批判、审辨等思维就可能发生。在这个思维层面上,学生的视角从对文本“意”的学习,转向了对文本“言”的学习,从简单的提炼、回忆、解释转向了对文本表达密码的发现和文本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思辨、反思、评价,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感悟,获得更真切的情感感受,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

《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诗人艾青的创作密码,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灵动隽永的意象、朗朗上口的节奏、深厚真挚的情感时,就需要把他们的思维指向诠释性层面,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搭建过程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下面是潘文彬老师带领学生感悟和破译“诗的节奏密码”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任务3)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用你们的眼睛去看,用你们的嘴巴去读,用你们的耳朵去听,用你们的心灵去感受和发现这首诗歌的节奏为什么这么美呢?

生:我发现有的小节是两句,而有的小节是四句。

师:句子有多有少,有同有异,富于变化,这就是节奏。

生:我发现第3 小节很有节奏。因为在这一小节每一行末尾反复出现“是绿的”,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师:句式相同,停顿一致,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生:我发现第4 小节三句话中含有“在一起”,句式一样,但有长有短,很有规律。

师:很有规律,这就是节奏。

生:我看到第2 小节列出了很多“绿”,让我们感觉到不只是一种“绿”。

师:把这么多的“绿”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也是一种节奏。其实,这首诗的每一小节的语言都有特点,每一小节的句式都不一样。这就是诗歌的节奏。

生:我还发现,有的画面是静止的,有的画面却是在动的。

师:有动,有静,这也是一种节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潘文彬老师关注了诗歌节奏的“为什么”。诠释性问题不再是学生简单地记忆、理解所能回答的,它需要学生潜心走入文本深处,破解诗歌里节奏的密码——同异相随、富有变化。解密的过程,是要从繁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需要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回应的过程,是需要学生的思维走向分析、综合、批判性的过程。

诠释性层面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常常与“为什么”相伴随的问题还有“你怎么看”“这是真的吗”,共同组成在这一个思维层面的“黄金三问”。潘老师有意识地设计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分析、概括、想象、推理、辩论、评价中锤炼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问“如何用”,让思维指向决定性层面

“如何用”之问是把学生的思维培养指向了决定性层面,即引发解决方案并促使学生就未来做出某一决定的问题。这一思维层面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融合、转化、创造,重新审视以往的学习内容,结构化地梳理知识。“如何用”也是一种迁移思维,在迁移实践中创新。学生在“问”“学”中走入迁移应用的“渔场”,亲历“生成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延展问题”的全学程。在延展问题的环节中,实践与创新便是“如何用”的具体体现。

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是“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紧扣目标要求,潘文彬老师在《绿》的教学中设计了“作诗,表达诗情画意”的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最终指向迁移与创造的决定性层面。

师:(出示任务4)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每种色彩都很美丽,都有其独特的意味。请你选择一种色彩,展开想象,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他们写的诗歌给我们寄发了什么信息、诗歌的节奏是怎样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决定性层面”的问题以能否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智慧为标志。潘文彬老师选择了学生现场创作的《红》等多首诗歌进行全班交流。从《红》等学生创作的诗作中,我们看到学生链接自己生活和情感后对“未来希望”“节奏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迁移和智慧表达。在这个思维层面上,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学之美,也体验到了创意表达之乐。

儿童问学课堂,以四个层级之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四问”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生长,助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培育。

猜你喜欢
指向小节层面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