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英
摘 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呈现出了更加系统化的特征,每一本教材、每一个学期中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点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同时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时也因为知识点多、跨度大、概念较为抽象等问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关键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到与政治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就成为高中政治教师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展开分析,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要求和方法出发探究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的实际构建策略,以期能够同时达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推动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高中政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政治虽然是一门典型的文科学科,但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并不应该被框定在文科教学的范畴中,这一点从大学以后思想政治成为一门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学科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中的政治教学都服务于高考,因此大部分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而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政治知识体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想道德成长来说也很难起到促进作用,过分强调成绩至上的观念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逐渐丧失学习政治的兴趣,这对学生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不同于其他学科,高中政治学科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也联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布局,因此教师要从知识体系的构建入手为学生扫清学习路上的障碍。
一、建构知识体系的要求与方法
所谓的知识体系其实指的就是把大量不同知识点系统、有序且指向性明确地组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知识架构,与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相对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哪怕这些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在不同时间花费不同精力掌握的,应用起来却也要考虑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体系也可以被比作是“蜘蛛网”,把不同的知识点依据一定的规律或者说规则串联起来,让人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点就立马联想到另一个点,然后站在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理解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再依据现实情况与个人需求来选择其中那个最合适的方案予以实施,以便最终能够达成理想的效果。
(一)要求——找准核心知识概念与知识主体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哲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内容,也正是如此,高中政治的知识体系构建可以从这几个不同的主题向外延伸,以教材为分界点来建立多个不同的知识框架与多条不同的知识链条,以此来构成政治知识体系中的主干部分,然后再以核心主题作为抓手,从这些概念中找到相关的知识链接内容,先形成局部知识网络图,再站在整体视角上将其联系到一起。从内容和目标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实际上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完成自身与社会的协调转化,二是摆脱传统政治教学与社会发展脱轨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社会与民族的深厚价值情感,反推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循这两点要求,保障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知识主体地位。
(二)方法——三“W”法
事实上,三“W”在很多领域中都指的是“What、Why、How”,即是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涵盖本质、原因和措施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将减少很多阻力。而这个方面中最重要的点就在于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与整理,强调要将零散、混乱的知识点依照明确的标准或规律有序地分类并排列起来,然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且清晰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目前广泛使用的高中政治教材实际上就是依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顺序与逻辑进行编排的。
(三)方法——提纲、逻辑递进法
纵观整个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可以发现不同的政治概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而提纲、逻辑递进法指的就是在某一个板块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先找到核心的知识要点,然后再依据知识逻辑来对每一个不同的知识要点进行整理与调整,在进行过全面、整体的分析以后将零散、分散的小知识点建立成一个相对完善和完整的结构体系。
(四)方法——思维导图法
从教材的视角来看,高中政治学科的教材在编写上呈现出的特点就是每一本教材虽然大的主题内容不同,但都是由单元题目、课题、框题、题目组成的,同一本教材中的不同知识点在内部与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强制要求学生在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时要与其他的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从而分析与总结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图。而这种教材编写上的模块化特点使得思维导图在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应用与融合显得更加和谐,教师可以从每个小节的标题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学习与巩固知识点,将各小节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并快速将不同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而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1]。
二、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徑
通常情况下,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经过“广泛输入—建立脉络—重复梳理—延伸思考—应用反馈—搭建体系”这六个大的步骤,也可以说是一连串从点到面的过程,先积累足够的知识量,再从中抽丝剥茧建立主干,然后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与规划,最后是将这些有着明显群体特征与群体联系的知识点分别填入由知识主干衍生出来的细枝末节中。而结合当前阶段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都来源于教师对政治学科和政治知识的认知不够准确,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与复杂抽象的政治知识的碰撞只会让政治学科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枯燥和乏味,学生在课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那么在知识的输入上就会有所欠缺,进而在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无法分清知识主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基于问题导向、融合深度学习,综合处理与分析信息
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属于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与高阶思维紧密相联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在基于问题导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来展开对知识点的深层次探索,从而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对信息的综合处理与综合分析,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能够形成联动,从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2]。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优化课堂上问题导入的方式,在设计与提问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都要有充分了解,能够真正信任学生并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综合处理以后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政治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视角上看待问题,抓住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这一大前提,结合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在港澳台地区实行的“一国两制制度”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不同的处理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探究课题,并帮助学生从这些复杂且多面的知识内容中总结和提炼出最为核心的那一条知识线索,而学生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树立起国家意识与公民意识,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二)拓宽文本资源、营造开发环境,从多个方面联系信息
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政治学科本身的多元功能性更强,其中的知识点不仅包含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还包含对客观世界人文历史的融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也就意味着教材上的文本教学资源其实远不能够将政治这门学科概括完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便需要跳出教材的基本框架,结合现实生活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结合教材内容与政治常识的基础上对政治学科中的一些重点知识内容进行记录和列纲,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知识点和政治信息间的主次关系[3]。
以《哲学与文化》教材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文化为主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行展开,是对高中政治学科中有关人文历史的教育内容最为直接的体现。而文化本身就是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并保存活力的,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交叉学科的融合作用来拓宽政治文本资源,从多个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政治知识进行反思与二次建构,如引入一些新时代背景下能够体现文化发展与融合的新型文化作品来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继承的正确认知,方便学生进一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价值,进而让学生能够将与文化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概念联系到一起,从而完成对文化领域中政治知识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同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教学培养目标。
(三)从实际出发、以逻辑为引,结合例题来完善知识框架
在构建政治知识框架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保证知识逻辑条理清晰和将知识结构化、内容线索化、理论系统化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而学生最后到底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政治知识体系的建构则是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意愿来进行选择,不同学生之间可以存在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性,只要保证他们建构出来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能够满足一定的逻辑与条理
即可[4]。
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就高考政治试卷上的一些主观真题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上的查漏补缺,教会学生在建构好完整知识体系以后要如何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比如说2020年高考全国II卷第39题中给出的文本材料与2020年5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相关,题目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治与法治》教材中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在答题时需要联系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那么学生在分析题目时就需要抓住关键词来调取个人知识体系中与此相关知识点,然后再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个人知识体系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也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补充。
(四)整理目录脉络、串联关系思维,提取关键词建立联系
纵观学生构建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的全过程,教师实际上可以总结出一条主要线索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体系的构建步骤,即从问题链的设计出发到目录脉络的整理,再到关系思维的串联,在学生学习与解题的全过程中,构成政治知识体系的一些关键要点与基本框架就能够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只要学生能够敏锐地察觉并抓住这些知识要点,那么后续的知识体系构建也就会变得更加简单[5]。
如同《哲学与文化》教材中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教学内容就是遵循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学习与借鉴外来文化”和“发展特色文化”的思维逻辑展开的,本质上来说是将与文化相关的理论以时间和空间为标准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形成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外来的对照组。基于此,教师就需要遵循这一逻辑,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解读教材目录板块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合、组织实施训练来帮助学生提取关键词并找出关键词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同感和信服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阶段社会教育体系的改革驱使着教师对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与此同时重新梳理起“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观念,基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核心素养发展的任务与目标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多职能的实用型人才。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只是高中阶段政治教师们应当完成的任务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这对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時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正是如此,学生才更容易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教师更要抓住这一契机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庆国.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巧
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5):48-49.
[2]马永英,石瑛霞,王菊.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政治教学深度学习[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6):129-130.
[3]吴华.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J].高考,2022(12):69-71.
[4]孙敏敏.如何有效建构高中政治知识体系:以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政治主观题为例[J].新智慧,2021(5):71-72.
[5]钟林莉,张涛.混合式学习模式下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J].基础教育论坛,2020(2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