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食品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刍议

2023-11-07 03:22汪靖轩
现代食品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双碳产业链环节

◎ 汪靖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低碳目标的提出,国家对低碳经济提出硬性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注重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平稳运行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共识。作为民生经济的食品产业,在低碳浪潮中更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绿色GDP 的宏伟目标。

1 食品产业链碳排放分析

1.1 食品产业链碳排放现状

随着经济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8 年的4.27 亿元增长至2022 年的5.31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6%,市场增长态势保持稳定[1]。

伴随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资源需求大幅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随之增加,食品体系的碳中和面临巨大压力。世界经济论坛2021 年1 月发布的报告《净零碳排大挑战:供应链的契机》指出,食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25%,超过建造业、运输业、电子产业、时尚业等居八大行业之首,是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图1)[2]。

图1 全球产业链碳排放占比图

1.2 食品产业链碳减排空间

食物被誉为“撬动公众健康和地球环境改变的最强杠杆”,食物系统碳减排问题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国家对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继得到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食品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食品产业链无论是行业内部还是关联行业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减排空间。①在产品生产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植物肉供应链替代动物肉,帮助消费者改善膳食结构。一般而言,牛肉位列碳排放之首,其次是糖、牛奶、鸡蛋、禽肉等,而水果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普遍偏低,比动物性食物低10~50 倍。由此可见,生产仿肉制品,推广替代蛋白产品等有助于减小全球食物链对环境的影响。②企业可通过产业链互补和结合等合作方式,利用副产物制造有价值的食品,减少生产消耗,实现食品循环经济。③在包装与设计方面,企业可利用对环境友好的包装材料和具有环保理念的设计方式,减少食品消费阶段的碳排放,如喜茶推行原创PLA 可降解吸管,通过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3]。综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完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但不可否认,这些碳减排措施也会大幅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减少企业经济上的收益,进而影响到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热情。

2 食品产业链低碳化发展的困境

2.1 食品产业链周期长、环节多,碳减排难度大

食品产业是基础产业,也是链条最长的产业,其囊括了动植物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运、分销、消费5 个环节,涉及一产、二产和三产,还有农民、工人、服务从业者和消费者等各类群体。食品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周期长、环节多,碳减排难度大。食品企业的碳中和路径显示,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均会产生碳排放[4]。在食品产业链上游的种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在农业食品企业活动中占比高达60%,农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约为17%,位居第3,仅次于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在供应链环节,食物加工造成的碳排放占比30.7%,运输占比20.7%,而其他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食品物流总排放量的0.1%~13.5%。除此之外,食物浪费也是碳排放的一个主要因素,8%~1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此有关。由此可见,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食品产业任重而道远。

2.2 企业经济负担增加,主体创新意愿不强

食品产业链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 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 200 万户。这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倾向于采用便宜的生产设备和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量大。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要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技术工艺改造升级、引进技术人才等,这些举措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降低市场竞争力,削减企业经济效益。另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例偏低,46%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40%处于中试阶段,产业化阶段的技术仅有14%,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些都给我国食品行业推行低碳经济模式造成不小的影响。

2.3 企业集中度低,监管难度大

食品工业具有点多、面广、门槛低、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众多规模小企业、小作坊的存在,导致食品产业的集中度很低,这种分布格局使得政府部门在监测碳排放足迹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跟踪监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产业低碳化的进程。以预制菜行业为例,受益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其即食、即烹的特性大受欢迎,而且进入门槛低,因此预制菜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供应链覆盖全国各地。截至2022 年5 月,全国各地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6.67 万家,渗透率为10%~15%,而日本渗透率高达60%,但我国预制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低,CR10 仅为13.6%,其中绿进(2.4%)、安井食品(1.9%)和味知香(1.8%)分别位居前三,行业集中度非常低[5]。

2.4 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

随着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产业数字化、低碳化转型趋势明显。但目前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中专学历占63%,大专占22%,本科占11%,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仅4%,这种结构难以适应食品产业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此外,低碳发展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食品产业链涉及的环节更多、任务更重,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从全国角度来看,“双碳”人才需求量在55 万~100 万名,但目前相关从业者仅为10 万名左右,人才供应存在较大缺口。

3 食品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食品产业碳排放机制

建立健全食品产业各环节的碳排放标准,制定统一的细分行业碳排放标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保障。协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衔接与配合,对碳排放达标的企业采用减税、补贴等直接的手段进行经济干预,通过设立更完善的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交易品种等来促进食物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

3.2 加快推进主体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食品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链条上的主体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探索多种创新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合作,加大对专业科技人才、核心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设备更新换代,结合新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包装技术等共性和关键技术作用,实现先进科技在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推广和应用。

食品加工企业是当前我国食品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其处在产业链的中间区位且整体集中度较高,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最强,向前能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向后能与市场进行有效联结。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碳产业集群,影响和带动上下游各环节“向绿同行”。其中,政府部门的监管不能缺失,政府通过对加工企业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碳排放水平,也能节约监管成本。从绿色到智造,再到碳中和,食品生产的碳中和目标不断进阶,低碳产业集群不断升级,也推动供应链走向绿色、低碳、可追溯、易协作。

3.3 加强食品产业生命周期全过程监管

追踪食品产业链的碳足迹可以发现,其碳排放过程无处不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碳排放。如果整个环节能够做到有效控制监管,将大大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因此政府监管不能缺位,要通过控制龙头企业实现前向和后向相关企业的碳排放,可以建立碳标签来追踪食品的生产周期全过程,做到产品可溯源,质量有保障。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各主体责任,细化监管内容和标准及相关激励与惩罚措施。食品产业各部门相互协作,提高执法效率,全周期跟踪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实现产业链碳排放监管的全覆盖。

3.4 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已成为碳中和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时多年的发展,我国CCUS 产业体系也初具规模,CCUS 产业链CO2源汇大部分情况下属于不同企业或系统,行业之间在源汇匹配共享、责权利分配等方面存在多种挑战。CCUS 作为一种新兴、前瞻性技术,我国应加大CCUS 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力度,要大力培养掌握低碳技术的人才。人才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双碳”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系统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高校应积极发挥人才培养摇篮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于一体,有效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借助新兴技术,通过人才链和创新链,着力培养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双碳”人才。

4 结语

食品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更需要厘清高碳排放的重要节点,制定完善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政策层面的支持、凭借科技创新赋能、借助供应链价值联动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低碳转型升级,使碳减排的过程可测、可行和可控,助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产业链环节
“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